分享
2023年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城镇化承载力问题探索.doc
下载文档

ID:996475

大小:22.50KB

页数:10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1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科学 发展观 视域 城镇 承载力 问题 探索
科学开展观视域下城镇化承载力问题探索 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全球性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爆发,许多国际机构、政府组织和学术界相继开展了不同尺度区域承载力的研究,既包括土地、水、矿产等单一要素承载力的评价,也包括资源复合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区域系统承载力的评估。当前,我国已步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开展阶段,2023年,我国城镇人口总量为6.22亿人,城镇化率到达46.6%;2023年,我国城镇人口总量接近6.5亿,城镇人口比重到达47.7%,较2023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在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我国城镇化的开展仍有很大潜力。根据相关研究,2023年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超过50%,到2023年,城镇人口约有六成;到2030年约占七成。从客观规律和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开展态势来看,未来20年,我国将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开展阶段。按照目前的人口规模来推算,我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将有近2023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这必将从居住、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创造巨大的消费需求。城镇化率的提高,将导致资源开发与利用强度在持续增大,导致区域系统的快速演化。特别是以城乡转型开展为特征的城乡系统演变及其状态,日益成为协调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开展科学决策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正因为如此,只有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城镇化开展质量和水平,才能进一步挖掘和释放我国雄厚的需求潜力。 一、城镇承载力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根底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开展埋下了不容无视的隐患。 〔一〕城镇人口无限膨胀 多年来,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偏重主观愿望而无视地理根底的承载能力。主要表现在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对资源的掠夺式利用,无限的人口膨胀、无限的扩张性建设,最终使城市不堪重负。据有关资料介绍,深圳“十一五〞方案将常住人口控制在900万以内,可目前深圳实际管理人口总数接近1450万,流动人口1200万。如此高密度的人口,给深圳城市开展、管理、社会治安和方案生育、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工作带来巨大压力[1],对深圳城市可承载力构成严峻挑战。近年来,深圳资源“瓶颈〞问题凸显,城市开展空间缺乏,水、电、油、运全面紧张。另据资料介绍,建国后西安城市建成区面积从约20平方公里猛增到160多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也从约20万猛增到约300万。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使西安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采。由于地下水开采过量,曾使大雁塔出现沉降、倾斜,市内出现地裂缝10条,形成在地表露出明显的地裂缝总长度约40公里,地裂缝展布范围约150平方公里。每到夏季,西安就会出现水荒,有的地方停水长达一个多月。据2023年初通过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23-2023),到2023年时,北京的总人口规模要控制在1800万人。但是,到目前为止,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总和已经超过2200万人。不可否认的是,特定条件下,城市的人口承载力总是有限的。如果目前的资源供给能力不发生变化,人口无限增长,那么迟早会到达极限。 〔二〕城市建设过度扩张 在城镇化快速开展的推动下,在“国有〞和“集体〞这两个相地土坷垃的土地管理体系中,寻找各自开展路径的城市和农村都在扩张利用土地。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国内不少城镇陷入了土地承载力缺乏的困境,据测算,按照一些城市现在的开展速度,未来5年将用完2023年的城市用地指标。一些地方政府把城市建设作为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超出本地财力,盲目扩大城市规模,盲目建大广场、大草坪、宽马路、摩天楼等形象工程,大搞绿化、美化、亮化,甚至相互攀比,大大增加了城镇化本钱。另外,扩张后的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匹配;城市根底设施的开展与土地利用的规划和开展脱节,就业聚集地与居住区相路甚远;一些城市的地下管网、环境治理等根底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不能满足城镇化快速开展的需求;道路交通网络不完善,交通堵塞十分严重;城市综合防灾系统建设普遍比拟薄弱,城市公共设施的应急抢险机制不健全。 〔三〕产业结构相对偏重 产业是城镇化开展的不竭动力,产业结构是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近年来,一些城镇虽然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由于历史原因,以造纸、化工、建材等行业为主的产业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产业结构相对偏重,污染物排放强度仍很高。有的城市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到达6.49公斤;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到达6.35公斤;万元GDP能耗到达1.8吨标准煤,能耗较高。有的城市化工、造纸、钢铁等重工业的增长幅度高于轻工业的增长幅度,产业结构仍有加重的趋势。一些城市的产业结构演变相对固化,产业结构尚未脱离传统高耗能的产业开展模式;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产业趋同现象普遍;高新技术产业开展缓慢,技术创新能力滞后。从一些城市投资效劳业的结构看,房地产、市政公用根底设施、交通运输和贸易、住宿餐饮业4项投资合计就占到近90%。而其他效劳业投资比重相对偏低,使产业层次提升、结构调优的力度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强。另外,有的城市一些工业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生产设备相对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流动资金缺乏,生产过程中污染物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污染治理本钱较高。 〔四〕扩容城市就业形势严峻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产业开展是城镇化的支撑。城镇承载力是就业岗位的承载力,即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在人口向大城市、中等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绝对不能简单地追求“放下锄头我就是城镇人〞的做法。没有工业化的根底,没有就业岗位的支撑,城镇化绝对是不健康的。随着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的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工业化进入资本密集度提高阶段,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加快,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较以往降低。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资源集中用于城市建设,而创造的就业时机缺乏,造成局部城市开展中的产业“空心化〞问题。还有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来扩大城市辖区面积,但产业并未得到开展,创造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 二、科学开展观视域下我国城镇化承载力问题探索 提高城市承载力是城市可持续开展的关键,也是新时期现代城市开展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有效提升城镇化开展中的承载力,需要从城市承载力预警体系建立、实施主体确立、危机管理方式转变、公众参与机制强化和实施途径顺畅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城市各类活动有序进行。 〔一〕编制和实施城镇规划,有效配置公共资源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开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编制和实施城乡规划是实现政府战略目标、弥补市场缺乏、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保护资源环境、协调利益关系、纵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从城镇规划入手,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配置空间资源。 1、认真做好城镇规划工作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从城镇规划入手,要充分认识城镇建设开展规律,寻找城镇建设快速开展和加强城镇管理的有效对策,改变过去从城镇开展需要出发考虑资源供给的思维模式,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开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根底,根据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各地城镇化开展的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做到没有规划不决策,没有控制性详规不供地,没有批准过的规划不招商,坚决抵抗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随意性,坚持用规划引导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开展。 2、统筹考虑多种开展因素。 要统筹考虑经济布局、就业岗位、人口居住、资源环境以及现有开发密度和开展潜力等因素,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化开展格局。建立较实用、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以现实环境容量为主要依据的城市复合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以及城市环境复合承载系数的判别方法。鼓励资源环境承载力比拟好的区域多开展城市、多聚集资金和人口;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到达或者严重超过承载力,而且要付出极大的本钱才能够提高承载力的地区,要适度限制扩张;人口分散、资源条件较差的区域要重点开展现有城市、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 3、注重优化整合城市群。 要统筹规划,实现区域内各城市间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并加强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形成假设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合理分布的新城市群,使之能发挥更大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展根底和潜力,按照发挥比拟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根本公共效劳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效劳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开展格局。 〔二〕建立承载力预警体系,增强评估工作的科学性 科学的承载力预警评估体系是科学评价城镇化承载力的根本前提。为了引导城市健康持续开展,加快资源持续、环境友好的现代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以及对危机的应对能力,要针对现有承载力评估体系的缺失,结合我国城镇化的地域特点,根据城镇化承载力各要素的实际情况,从预警性指标和综合承载力指标两方面建立城市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1、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为了使城市的开展更加合理,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要选取各要素子系统中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城镇化开展水平和质量要素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指标表示承载力,并且建立专家“头脑风暴〞选择指标,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并在实施中试行,不断修改完善。运用评估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五大城市群进行承载力评价和管治示范,并以城市开展的实际情况校核指标体系。 2、有重点地进行一些城市承载力的评估。 基于承载力的相关理论,要建立城市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量化模式。要对全国200多个地级市进行承载力评估,进一步优化承载力评估体系,最终确定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660个城市进行承载力评估。要通过城市承载力的评估为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根底,进而为可持续城市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3、对一些城市开展过程中的要素状态、开展模式提出警示。 要通过建立城市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预警性指标的研究,通过预警指标对城市开展过程中的要素状态以及开展模式提出警示;根据城市承载力评价制度,诊断城市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对不同类型问题的城市进行分类指导;要建立基于城市承载力的可视化系统,模拟承载力空间状态、预警状态,建立全国——区域——城市分级管理的承载力系统,进行城市承载力分空间管理。及时发布中国城市承载力评估报告,建立城市开展模式的评判机制,保障城市承载力范围的可持续开展。 〔三〕壮大产业和培育品牌,增强城镇开展支撑力 产业结构是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综合表现,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首先要从改造、提升、转换城市的产业结构入手。要立足城镇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壮大产业开展,努力实现工业开展上的新突破。在一些城镇工业化根底比拟薄弱的情况下,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当地农业产业化的优势,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积极推进品牌经营、市场营销和资本运营三大战略,着力培养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建立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区域性农业产业化品牌。 1、大力开展特色产业集群。 要明确各城镇特色产业功能定位,大力开展特色产业集群。工业根底比拟好的城镇要围绕城市消费和现代工业大力开展“高、精、尖〞项目,在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与节能等领域实现突破并形成产业;矿产资源丰富的城镇要按照深加工、科技型、环保型的要求,做强优势矿产业;生物资源丰富和以农副产品生产为主的城镇要加快产业化步伐,集高效种植、观光采摘、休闲养生、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大力开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2、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要注重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