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动人的朴素.docx
下载文档

ID:996380

大小:19.72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动人 朴素
天道酬勤 动人的朴素 我喜欢读散文,但是好散文很少,所以我第一次读到明凤英散文的那种喜悦,至今记忆犹新,清晰如昨日。从那以后,我一直在追踪明凤英的写作,同时也担忧:“赋诗如开花,开多花必少。〞写一两篇好东西容易,写多了,她还能行吗?但是,我白担忧了,因为后来每读到她的新作,那种第一次读她的散文所感受到的喜悦,依然如是,一再如是,有如春日的阳光一路追随着我,很少离去。现在,明凤英的第一个散文集子要出版了,在这里我愿意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明凤英的散文。 什么是好散文?说起来也简单,就是文章里一定有什么特别吸引你,打动你的东西,虽然一下说不清,可是你知道那个“特别〞一定在那儿,就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那么,什么是明凤英的散文最吸引人、最打动人的地方?在她的字里行间有没有隐藏着什么“特别〞的东西?如果有,那究竟是什么? 我以为那是她的朴素,她的写作里有一种特别动人的朴素。 这朴素首先就表现在这本散文集的名字上,一点一横长。当我第一次知道这书名的时候,第一个反响就是这样的书名太不“亮〞了,它能吸引读者吗?但是仔细想一想,又觉得用这样一个书名,明凤英自有她一番苦心:既然书的副题〔“我的亲人们〞〕已经透露了书的内容,正题为什么还要重复呢?不如做成一个隐喻,“一点一横长〞,这个能让人一下子回忆起自己儿时如何“识字〞情景的意象,简简单单,朴朴实实,正好可以暗示作者的写作风格,一种简约朴素的文风。 这种文风怎么朴素?有多朴素? 可以举些例子。 她形容老家的村子: 一户户粉墙黛瓦的屋子,紧挨着水稻田。这路没有路名,路边的人家也没有门牌号码。要是找人,只要报知名字,就可以了。说是谁谁谁的儿子,爷爷是谁,叔叔伯伯是谁,就可以了。要是写信,就写:明屋,谁谁谁就够了。 她说家乡人打架: 台西人热血滚滚,打架是日常所见。男人打架,狗打架,小孩打架,女人也打架……女人打架,骑在身上,以揪头发为主。头发揪够了,两个女人站起来梳理头发,转打嘴皮战。 也许有读者会觉得,如此简约朴素的语言,描写简单的日常生活场景自然是够了,可是它能写出更复杂一些的人和事吗?比方写人物,写人物的内心世界? 那么看看明凤英如何描绘一位壮汉子的哭泣: 池塘边牛蛙呱呱叫唱着。是两只不同的牛蛙。我能从他们的唱腔里听出来。 隔着水塘,一辆火车拉着笛子轰轰进站,在小站上嘎的一声,接着放了一个白色的大水屁,才停稳了。 过了一会儿,我才知道萧伯伯在哭。蒙着头,哭得像只小狗。 一个壮汉怎么能“哭得像只小狗〞?小狗会哭?一个壮实的男人会像一只小狗?这样的形容似乎有点没道理,可是,仔细琢磨,你又觉得十分传神,不仅传神,我们似乎还已经体会到了这壮汉内心的悲哀。无论对哪一位作家,描写一个坚强的男人痛哭,都是一件很难的事,一般来说,这应该需要不少笔墨。但是明凤英只用一句十分简单的“哭得像只小狗〞,就解决了难题,另外,这个段落也不缺少渲染的笔墨,既以牛蛙的“呱呱叫唱〞来陪衬、混淆萧伯伯的哭声,又让一个壮汉的痛苦有个具体入微的现实环境——那也不过用了三十个字。 这很能代说明凤英的散文的写作风格。实际上,收入这本集子的文章,大多都是以这样简约朴素的语言写就的。 说到文字朴素,很多人往往会特别注意修辞,以为追求写作的朴素,主要靠的是修辞上的功夫。可是我们读明凤英的散文,会发现她的朴素并不如此简单,那是一种很丰富的朴素,绝不是仅仅在修辞上下力气。譬如,一点一横长里的很多篇章,一篇一篇的,无论叙事、描写还是形容,都很简易,有话那么长,无话那么短,短小的更多,如果按照我们习惯的散文样式比量,有些篇幅实在过于短小了,不过几百字,并且内容散漫,重点不彰,简直不能独立成篇,很像是一些残章断简。然而,奇怪的是,这些不完整的片片文字,读下来却是行云流水,当行那么行,当止那么止,可沉着浏览,可驻足近观,绝不缺少整体感。只有这时候,我们才能体会,明凤英原来在试图把朴素和简约嵌入或卷入文章的结构,在散文写作里形成某种新的行文方式和风格。我不敢说类似的试验过去没人做过,但至少在明凤英的写作里是成功的——假设把她的文字放在其他文章里混成一堆,我相信,读者不难把明氏文字挑选出来。 对于任何一个散文作家来说,能不能形成一种带有鲜明个性的只属于自己的文体,那是一个竭力追求却难以企及的境界,然而明凤英在她第一本散文集的写作里,竟然在这方面已经有所成就,这很不容易,我们只能感慨她是多么幸运。 不过,我还要特别说明的是,明凤英的朴素,绝不是要练就写作的一种内功,仔细读一点一横长诸篇,我们还会发现,这朴素的文字是如此适合作家笔下的表现对象——此书实际上是一幅台湾“六十年代眷村生活图卷〞,其中展示的生活图景,普通,日常,琐碎,贫穷,但是很耐看,很感人。 请看这样一幅小儿上课图: 达老师说她在大陆念女子师范学校的时候,她们女师范校门口有副对联,写的是:“想做大官的请出去,要做小姐的别进来。〞她说这些话的时候,凛然正色,字字清楚。我们都安静下来,不敢造次。达老师上课非常认真,铆足了力气。下了课,却往往单独一人,静静坐在教室里,笑眯眯地支着头看木麻黄树,看我们冲进冲出。 再看这一幅亲友聚餐图: 叔叔们吃辣椒、奶芋、喝老米酒。妈妈在煤球炉边下面疙瘩。葱段爆香了,倒上满满一锅水烧开,面疙瘩一筷子一筷子刮进去。吃剩的豆腐渣子青菜汤也一股脑都倒进去。等一大锅面疙瘩煮得咕嘟咕嘟冒泡了,妈妈就毫不吝啬地下一大汤勺味精,喊一声:“谁来端出去!〞七八个声音应道:“我来我来。〞木板凳早就四脚朝天翻摆在院子当中,等候面疙瘩汤的大驾。满满一锅子面疙瘩汤,烫烫冒气,摇摇欲坠。一片“留神啊留神〞,热腾腾的面疙瘩就上了它的龙王宝座。 这都是眷村日常生活的零星碎片,但是,我想很多读到这些文字的读者,特别是有过上一个世纪生活经验的读者,都绝不会对这些图画感到陌生,无论是“铆足了力气〞上课的女老师,还是“毫不吝啬〞地倒在汤锅里的那一大勺味精——这似乎都是封存在我们自己内心深处已经落满尘土的记忆,只不过借着明凤英的笔,它们突然鲜活地动了起来,生气勃勃,历历在目,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又回到了过去,感触万端。 然而,当我们这样重温以往的时候,画面中的种种细节为什么让我们那样感动,甚至觉得其中有一种诗意?又是什么,触动了我们已经包上了一层硬茧的心,竟不由得对过去生出一些留恋之情?我想,原因或许种种,但有两个东西不能忽略,一个自然是明凤英的朴素文字,另一个那么是这朴素文字所描绘的眷村的朴素生活——眷村是在台湾,这有什么要紧?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眷村〞,不过是作家以文字经营的一种想象,与真实的眷村相去甚远,可这有什么关系?想象也罢,真实也罢,对读者来说,重要的是“六十年代眷村生活图卷〞有如一面十分开阔的大镜子,从中不仅看到了我们很熟悉的过去那些清贫艰难的生活,而且还照见我们今天完全缺失的一个东西:朴素。 朴素,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最为推崇的文化价值之一,无论作为道德追求,无论作为精神境界,还是作为生活方式,朴素都是一种为人人敬重的品质。但是,今天朴素在哪里?环顾四周,我们还能看到“眷村〞里的那种朴素的人情吗?还能看到达老师那样朴素的人物吗?还有能以“想做大官的请出去,要做小姐的别进来〞这样的理想作号召的学校吗?我觉得几乎是看不到了,朴素作为文化品质正在绝迹,或者已经绝迹——在今天,史前大洪水的故事正在成为现实,只不过铺天盖地而来的巨浪,是消费主义的大洪水,它四处奔淌、无处不在、气势迅猛地淹没了整个人类,让历史上一切有过的价值,包括道德和人品,都只能化为在消费的污水中随生随灭的泡沫,而在这泡沫里上下沉浮的,只有鲁迅所蔑视的庸众,还有阿伦特所谓的平庸之恶——这时候很朴素的一本书,一点一横长站了出来,用并不响亮的声音呼唤朴素,提醒我们曾经有过那么朴素美好的人情和道德,这也许是此书最重要的意义吧。 关于朴素,最后我还要就文章的写作再说上几句。 写作散文的人都知道,写文章是华美容易朴素难,而在今天,就更难。难在哪里?难在我们活在其中的是一个以浮夸成风、浮华流行的畸形社会,生活是畸形的,人心是畸形的,欲朴素为文,朴素为人,谈何容易!不过,越是如此,我就越觉得今天在写作中坚持朴素的文风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也许,今天想要以文学移风易俗是绝不可能的,但提倡一种能够抵拒畸形人心的朴素文字总是可以的,何况,中国文学史上这样的先例并不少,比方魏晋许多文字即是。也许是由于对朴素的东西有一种特殊的癖好,我一直认为,魏晋诗歌要比盛唐诗歌好,因为魏晋人的诗朴素,那朴素里又有刚直和大气;“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惊风飘白日,突然归西山〞,这样的诗风我觉得比唐诗气象更难得也更可贵——当然这大约是我的偏见。另外,或有人会以为朴素的写作难免简单和狭小,这大约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有魏晋诗歌作证。这使我想到,明凤英以后的散文写作是否也可以尝试更大气一些?“庾信文章老更成〞,写到老,学到老,文章写作的进步永无止境,多做试验和尝试一定有好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