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血液
检验
名词解释
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
1.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以血红蛋白为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110g/L,即可以为贫血。
2.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正常时外周血中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比值增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亦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3.Auer小体:在瑞氏或吉姆萨的血或骨髓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染红色细杆状物质,1条或数条不等,长1~6um,称为Auer小体(棒状小体),这种Auer小体仅出现在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故Auer小体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
4.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升高,并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引起类白反应的常见病因有感染、恶性肿瘤、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失血等。去除病因后,类白血病反应也消失。
5.网织红细胞反应: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病人相应给予铁剂或叶酸/viB12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升高,见于红细胞恢复,用药3~5天后,网织红细胞即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一般增至6~8%,治疗2周后网织红细胞渐下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才渐升高。这一现象升为网织红细胞反应,可作为贫血治疗时早期判断疗效的指标。也可用此现象作为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的诊断性治疗。
6.原位溶血:幼红细胞未成熟未释放到外周血中之前就在骨髓中破坏,这种现象叫原位溶血。又称为红细胞无效性生成。
7.代偿性溶血病:当溶血程度较轻,骨髓代偿能力足以补偿红细胞的损耗时,可不出现贫血,称为代偿性溶血病。
8.骨髓组织:是指由网状组织、基质、血管系统和神经构成的造血微环境以及充满其间的发育过程中的血细胞所组成、分布在骨小梁之间的腔隙中的组织。
9.骨髓增生程度:通常以骨髓中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比值来反映。
10.粒红比例(G/E):以粒细胞系的百分数除以红细胞系的百分数即为粒红比例。一般在2-4:1。
11.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而骨髓增生增多,成熟和幼稚细胞均有形态异常。
12.核质比:细胞核与细胞浆的相对比值。
13.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4.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5.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
16.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17.红斑狼疮细胞:SLE患者血液(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
18.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19.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20.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21.本-周氏蛋白:是某些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尿中出现的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有一种特殊的物理性质,即患者尿液加热至56℃左右时,蛋白沉淀,继续加热至100℃时沉淀消失,冷却至56℃左右时,絮状沉淀又出现,因此又称为凝-溶蛋白。
22.CFU-S:能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称脾集落形成单位。
23.对称性增殖:二个子细胞同时分化,不再保留母细胞。
24.造血细胞:能产生定向各血细胞系统的干细胞。
25.干抽:是指多部位多次穿刺均抽不出骨髓液。
26.集落:细胞培养中常以40或40以上细胞团称集落。
27.异染色质:是一些较粗的细丝和颗粒,电子密度较高,相当于染色体中不或活泼的螺旋部分。
28.常染色质:是一些电子密度较低的相当于染色体的非螺旋部分,呈活跃状态的颗粒或细丝
29.珠蛋白:是构成血红蛋白分子的蛋白质部分,它以肽链形式构成,血红蛋白是两对不同的珠蛋白肽链和血红素构成的四聚体,血红蛋白种类由珠蛋白结构的不同而决定。
30.红细胞糖代谢:成熟红细胞只依靠葡萄糖代谢取得能量,正常情况下90%葡萄糖经无氧酵解途径,5%~10%经己糖旁路得到能量。
31.无效造血:幼红细胞在骨髓内分裂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原位溶血”,或红细胞进入循环后很快被破坏,称无效造血。
32.代偿性溶血性贫血:在强烈刺激下,骨髓造血代偿的能力可达正常6~8倍,当红细胞寿命缩短到15~20天时,仍可不表现贫血者,称代偿性溶血性贫血。
33.溶血性贫血:由于某种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或破坏过多,并超过了骨髓代偿能力所致的一类贫血。
34.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的珠蛋白肽链结构异常(或质的异常),称血红蛋白病。
35.血管内溶血: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被直接破坏的现象。
36.地中海贫血:构成血红蛋白的珠蛋白肽链数量增多或减少(即珠蛋白肽链数量)的异常,称地中海贫血。
37.免疫性溶血:是指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能破坏自己或供血者正常红细胞的抗体,通过免疫反应产生溶血。
38.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免疫异常疾病,机体失去识别自身组织的能力,产生的抗体与自身正常红细胞的抗原结合,或激活补体而发生溶血。
39.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药物通过免疫机理产生抗体,引起本来正常的红细胞发生溶血。
40.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管内膜与管腔内有病变使通过的红细胞遭到撕裂和破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41.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在行军、长跑运动时,足底表面毛细血管同红细胞长时间受到冲击和摩擦而破裂,引起血管内溶血。
42.血红蛋白电泳:是利用各种血红蛋白的等电点不同的原理,在一定的pH缓冲液中,经一定电压和时间的电泳。
43.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骨髓造血组织减少,红骨髓被脂肪组织替代,血液全血细胞减少。
44.“双形性”红细胞:即在血片中常可见到正常和低色素两种红细胞,在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中常可见到。
45.再生障碍性危象:骨髓造血功能暂时停顿,其特征为红细胞或三系骨髓生成的血细胞减少,短期可自然恢复。
46.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继发于多种疾病的反应性红细胞增生,发病的中间环节是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47.恶性贫血:由于内因子缺乏,或内因子生成不全,或存在内因子抗体,使维生素B12吸收障碍所致的类贫血。
48.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49.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期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50.造血微环境:由骨髓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
51.造血干细胞: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52.核浆发育不平衡:造血细胞发育过程是连续的,阶段的划分是人为的,可以看见介于两个阶段的“过渡型”细胞。通常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发育之间是彼此同步的,但有时也可能速度不同,称为“核浆发育不平衡”。
53.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内变为巨噬细胞。
54.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瑞士染色为嗜多色性红细胞,经煌焦油蓝染色,在红细胞内可看到蓝色的颗粒状,线状或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55.骨髓象检查:骨髓象检查是用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方法来观察骨髓中细胞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借以了解骨髓的造血功能,对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的判断等具有重大价值。
56.核泡:位于核的边缘处,形成鼓出的小泡,它是由异染色质细带和两侧核膜组成。
57.绿色瘤:是粒细胞白血病肿瘤性增生的特殊类型,多见于颅骨,眼眶,胸骨等骨膜下,其内为白血病性粒细胞,含有大量髓性氧化物酶而呈绿色,称之为绿色瘤。
58.原位溶血:在骨髓内红细胞系分裂成熟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在成熟和进入外周循环前就被破坏、死亡,称原位溶血。
59.缺铁性贫血:由于体内储存铁耗尽而缺乏,又不能得到足够的补充,致使用于合成血红蛋白的铁不足所引起的贫血。
60.总铁结合力:指血清中运铁蛋白全部与铁结合后的总量,实际反映血清中运铁蛋白的水平。
61.血清铁:是指血浆中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
62.DNA合成障碍性贫血:DNA合成障碍性贫血是指因叶酸、维生素B12或其他原因引起DNA合成障碍所致的一类贫血。
63.巨幼细胞性贫血:是指因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贫血。
64.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是指由于骨髓正常造血细胞减少,导致骨髓正常造血障碍所导致的一组贫血。
65.AA:是一组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所致的骨髓干细胞功能障碍及造血微环境损伤,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从而造成血中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
66.PRC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红细胞系显著减少或缺如,但不累及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的一种贫血。
67.MA:是指骨髓被异常组织浸润使造血微环境结构破坏,影响造血祖细胞落户和增殖所致的一种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