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
各项
指标
代表
含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含义
白细胞计数(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
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百分率(LYMPH%)
20~40 %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分率(MONO%)
3.0~8.0 %
临床意义
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T%)
50~70 %
临床意义
增高: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百分率(EO%)
1.0~5.0 %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百分率(BASO%)
0.0~2.0 %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对值(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 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 免疫缺陷
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
0.0~0.8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绝对值(EO)
0.0~0.7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绝对值(BASO)
0.0~0.1 ×109/L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
注意事项
红细胞计数(RBC)
3.5~5.6 ×1012/L
临床意义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注意事项
血红蛋白(HGB)
110~160 g/L
临床意义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注意事项
红细胞比积(HCT)
0.32~0.53
临床意义
增加:大量脱水、血液丢失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均由于血液浓缩而使红细胞比积增高。 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80~110 fl
临床意义
增大:为大细胞性贫血 减少: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注意事项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26~35 pg
临床意义
增高:严重呕吐,频繁腹泻,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心脏代偿功能不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降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注意事项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10~370 g/L
临床意义
增高:严重呕吐,频繁腹泻,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心脏代偿功能不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降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注意事项
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
11.0~14.1 %
临床意义
用于判断是否有营养缺乏性贫血
注意事项
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
37.0~54.0 fl
临床意义
用于判断是否有营养缺乏性贫血
注意事项
血小板计数(PLT)
100~300 ×109/L
临床意义
升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9~17 fl
临床意义
用于判断出血倾向及骨髓造血功能变化,以及某些疾病的诊断治疗。
注意事项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9.0~13.0 g/L
临床意义
增大:急非淋化疗后、巨幼细胞性贫血、慢粒、脾切除、脾功能亢进,巨大血小板综合症、血栓性疾病等。减少:提示血小板减少。
注意事项
血小板大细胞比率(P-LCR)
13.0~43.0 %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巨血小板血症患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数目少,体积增大者原发性血小板增高症患者可出现巨型血小板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