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新时期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docx
下载文档

ID:994028

大小:22KB

页数:10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新时期 加强 新型 农民 教育工作 思考
关于新时期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时代要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事业又站在一个崭新的开展起点上,作为农业播送电视教育应如何实现新的跨越和开展,现提出几个观点,供参考。 坚持一个中心---农民教育 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充裕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开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为迫切的要求。开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要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但当前我国农民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农民教育工作艰巨而繁重。以XX省为例,农民教育情况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任务重。农村人口数量巨大,目前全省总人口9180万人,农村人口5187万人,占总人口的56%,其中农村劳动力3754.2万人。基于现实人口基数,今后一个时期内农村劳动力还会不断增加。二是素质差。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据XX省统计局统计,截至到2022年末,全省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缺乏9年,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5.9%,小学文化程度占21.5%,初中文化程度占53.5%,高中文化程度占18.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9%。三是标准高。新型农民的内涵表达了人的全面开展和进步。培养新型农民必须要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入手,必须在文化、技术、经营等多方面开展系统的教育培训,对教育培训的条件、师资、时间具有更高的要求。四是需求广。随着农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及越来越多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更加宽泛,教育培训内容要求更加丰富、教育培训层次、手段和形式要求更加多样。五是压力大。随着全社会对农民教育重视和关注程度的提高,各种力量势必会不断地参与到农民教育中来,这对于促进农民教育培训的开展是非常好的势态,但是各种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将更加剧烈,农广校生存与开展的压力也将逐步增大。 面对复杂的形势、艰巨的任务和剧烈的竞争,农广校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坚决信心,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大力开展农民科技教育事业为中心确保农广校健康持续开展。 明确二个主体 1、明确新型农民的培训主体—农广校。 经过25年的建设与开展,农业播送电视学校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办学体系和教育培训网络,覆盖全国广阔农村,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农业播送电视学校之所以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是坚持了正确的办学方向,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民情、农情,艰苦创业开展农民教育的路子。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始终坚持了“三个面向,四个效劳〞的办学宗旨;二是形成了资源共享的体系化远距离办学格局;三是充分发挥远程办学的手段优势。 农业播送电视学校利用播送、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课堂搬到了乡镇、村屯、田间、炕头,既为农村解决了办学缺师资无教材的状况,也为农民学习提供了方便,广阔农民可以不离岗,不离乡,就地就近参加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农业播送电视学校这种远程教学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低本钱、大容量、广覆盖的优势,是政府办得起、农民学得起的农民教育,是实现大规模开展、大范围普及的农民职业教育。这种农民职业教育形式,面向农村、贴近农民、手段先进、送教下乡、花钱少、见效快,是小机构,大体系,小投入,大效益,政府满意,群众欢迎,缓解了农村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的局面,是农民教育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实施农民终身教育,构建农村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农广校是名副其实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渠道,是当仁不让的农民教育培训主体。 2、明确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投资主体—政府。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泼的因素,从新农村建设需要来看,无论经济开展,还是社会事业开展;无论根底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无论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广阔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村〞、重点在“农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可持续开展的依托。可以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2023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是3255元钱,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23493元钱,绝对值差距到达了7283元钱,相对差距是3.22:1;而且特别重要的是,这个差距和改革之初相比是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改革之初,中国城乡人均收入水平都很低,1978年的时候,农民人均收入是134元钱,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43元钱,绝对差距是22023元钱,相对差距是1: 2.57。除了经济收入差距之外,农民享受到的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比方教育、卫生、文化等等,和城市差距也非常大,甚至有些方面的差距超过了收入方面的差距。如农村中学生的数量是城市的4倍,而教育经费占比只有38%;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比例是22∶1,人均社会保障费比例为24∶1。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政府理所应当的成为农民教育的投资主体。 抓住三个环节 1、号准农民教育的需求脉搏。 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展,农民的成分也日益分化,出现了在家种地、企业上班、外出务工、个体经商、创办企业等各种不同群体,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整体素质也出现了较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对农民进行教育既不能畏难发愁、无所适从,也不能搞“一刀切〞,应当既考虑共性因素,又考虑个性因素,将身份各式各样的农民进行合理归类,区别对待,因情施教。按照这一思路,要将教育对象分为留守农民、转移农民、农民骨干、农村党员干部等几个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确保各个层面的农民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公共科目〞教育,又接受党员先进性教育、科技知识教育、就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科目〞教育。 2、备足农民教育的各类资源。 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致富、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需求,加强面向多种对象层次、多种学习领域、多种媒体形式、多种传播途径的教学资源建设,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一是强化选题,满足农民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切实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农民能得到需要的内容,学到想学的知识和技术。 二是精心设计,满足农民对媒体形式的需求。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使各种媒体的教学资源互相配合,互为补充。认真研究各种媒体的特性,将各种知识、技术和信息制作成农民喜闻乐见的媒体资源,增强教学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是扩大数量,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的广泛需求。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选题内容,加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生活质量、生态环境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方面的媒体资源建设,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健全农民教育的效劳网络。 一是建立完善市、县(市)、乡、村实用人才和农民教育培训网络,通过开动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建设科技书屋、开展致富早班车下乡进村、送科技下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开展科技讲座以及建设示范基地,组织科技培训经验交流会、技术推广会等形式,向农民传授实用技能。 二是要组织科技教育培训讲师团,采取定点包片、分区负责的方式,定期送科技下乡,手把手、面对面、心连心地进行现场指导和现场咨询;选派技术骨干作为农村科技特派员,对带动能力强的种养殖专业大户实行跟踪指导效劳。 三是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向农民传授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充分利用有线电视覆盖面广的优势,开设电视课堂,定期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利用播送、网络等现代传媒,将第一手农业新技术资料和信息直接传递给农民;开通咨询热线 ,设立专家门诊,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 练好四项内功 1、找准开展定位,拓展开展空间,在结合上下功夫。 要把农广校工作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中去把握,放到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整体工作中去把握,把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有机衔接起来,大力推进培训进村、科技入户,做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根底性、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教学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 2、优化开展环境,营造良好气氛,在本色上下功夫。 农广校的中心任务是农民教育工作。农民教育是公益性、根底性事业,农广校的工作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联合办学单位的支持,必须用实际行动去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联合办学单位的支持,使农广校的工作能摆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摆到领导的桌面上。这就要求农广校必须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围绕联合办学单位的热点、重点问题开展工作。 3、争取开展条件,夯实开展根底,在手段上下功夫。 农广校要以中央、省级农民科技培训资源效劳平台为中心,以市、县两级农民科技培训平台为重点,积极争取政府扶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加快建立天网(播送、电视、卫星网络)、地网(教育培训基地、农民科技书屋、互联网络)、人网(教育培训和农技推广队伍、组织网络)三网合一的集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推广效劳和信息传播等多功能一体化的“手段先进,上下贯穿,左右衔接,内容丰富,快捷高效〞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公共效劳平台。 4、强化工作管理,增强开展后劲,在机制上下功夫。 一是要建立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要在农广校系统内部逐步形成各分校既相对独立,又能上下结合、协调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开放合作的格局。 二是要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要标准岗位职责,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行全员竞争、择优录取的用人机制。 三是建立可靠的质量保障机制。要建立科学的农民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质量评估;建立教学督导制度,认真督查教学方案、教学环节落实情况和教学效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提高学员职业技能;推行培训转移就业承诺制,切实提高学员的就业能力。 培养五支队伍 1、培养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队伍。主要是通过培养深受农民拥护、能带着农民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干部,使多数村干部到达中专以上文化程度,通过他们的组织发动和示范带动,引导农民建设新农村。 2、培养效劳新农村建设的公益性岗位人才队伍。通过培养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经营能力强的中高等实用型效劳人才,打造一支效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人才队伍。诸如:农村环境保护员、动物卫生防疫员、农村开展信息管理员、农村方案生育管理员、农村会计员、农村法律咨询员等等。 3、培养扎根农村、立志务农的农民骨干队伍。主要是以村为根底、以户为单位,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且扎根农村的青壮年农民,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教育培训,通过“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科技入户工程〞等,使他们掌握农业根本知识,成为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和今后农业开展的重要依靠力量。 4、培养适应现代城市建设和开展需要的“农民工〞队伍。从城乡统筹开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出发,通过实施“阳光工程〞等大力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让走出农村的农民,适应现代城市、城镇的文明要求和生活节奏,最终融入市民行列。 5、培养农民企业家队伍。选拔一批具有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