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山坳村志
2023
山坳
读后感
山坳村志读后感
山坳村志读后感
“志〞,本义为记载,后来记载的文字、文章,也可称之为志。方志是地方志的简称,是系统记载各地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状况,或某一项、某一范围的重要文献典籍。方志具有区域性、综合性、连续性、资料性特点,以其所载信息量大,堪补史书之阙,具有存史资治、利国益民的功能。因为它源远流长,亘贯古今,延续不衰,卷帙浩繁,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山坳村志是陕西省咸阳市乾县阳洪镇山坳村几位热心公益事业的退休文人主编的一部村志。在地方志中,我们最常见的是省、市、县这个层面的,乡村一级很少见。这不能不让人为山坳村志编写者长远的目光和他们的不辞劳苦的精神所感染。因为他们编撰志书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世人及子孙后代留住历史。传承文化,启示未来,这就是编写山坳村志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部乡村志的编委会成员班子很具有代表性。其中,编委会主任张晓理(西安外国语学院原党委副书记)身居省城,有广博的人脉资源,登高一呼,贤者百应,为该书的体例设计、专家指导提供了最大的帮助。乾县文坛宿儒张汉老先生(已逝)担任参谋,不顾年老体迈,屡次参与讨论,补充完善书中传闻逸事,使得本书内容更丰富,更具趣味性。退休教师、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乾州花棍〞继承人张显庆作为主编,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他身居农村,而且有一定的文学造诣,据我所知他多年来一直坚持在爬格子,笔者在多年前就曾经看到过他的文学创作。乾县工业局原局长范荣昌虽为“范紫东研究会〞的编委,对于地方文化民俗有一定的研究,但因不是本村人,所以尽管才思敏捷、文笔优美,也只能屈居为副主编。
山坳村志前有前言、序、凡例、目录,后有后记和参考书目。除此之外,总共有十二章(行政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与土地、百年沧桑、村风与家风、教育与卫生、文化艺术、宗教信仰、民俗与方言、人物掠影、往事钩沉、旁话山坳),这十二章中不包括概述和大事记,总字数为16.6万字。
方志按其记述内容,可分综合性、专业性两大类。山坳村志属于综合类。综合性方志的主要内容是分门别类地记载一方的民俗、民情、人物、疆域、政治、经济等情况。对于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是“人口与土地、百年沧桑、村风与家风、民俗与方言、人物掠影、往事钩沉〞这几局部,因为这是编者最想让村人们传承下去的。他们之所以把村中有据可查的大学生全部记录下来,就是想鼓励引导所有的后代子孙要认真学习,把山坳村文化之乡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本书虽说上至明初夯土筑城,下至2023年。但是,因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灾难性的历史浩劫,他们可以查阅的乡村文化历史资料确实少的可怜。所以,他们写作的重点是清末民初以来近百年的历史。这是客观原因,无可厚非。
为了写好村志,他们征集到了很多历史资料,其中图片资料近200幅,相当一局部具有史实意义,如,张通户祖影、解放前的契约、县政府向村民征收农业税票据、兄弟分家契约、解放后的土地证、社员劳动公分手册、乾县公安局文件(80年)、土地承包证等实物照片和张振清、张国瑞、张光庭、张熙嘏、张宗正等人物照片,还有局部手绘图片也很珍贵。我希望如果以后山坳村要建村史馆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些史料放进去,好好的保存。传承历史,就是为了警示未来。
政府修志尚且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民间修志就更有难度。所以,我不得不感谢每一个为村志出版做出奉献的人,无论是参与了编写,还是为编写组提供历史资料的人,亦或者是捐资助印之人。
山坳村志历时五年编撰而成以后,他们将书稿送省市县有关专家学者审阅修正,以求本书更加趋于完善。在这方面他们得到了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周伯光、陕西省发改委原常务副主任强文祥、中共咸阳市纪委原副书记任义长、省志办张世民、省社科院孙立新以及县政协原主席黄琦、副主席师荃荣、县志办原主任袁富民等人的帮助,这说明,在这些人看来编写方志也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但因为参与编写的都不是专业人员,所以在文辞使用、标点符号和叙事详略方面都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第1页第三自然段“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漏掉“放〞字;第四自然段“近十多年,村民逐步由以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来源走向多元化〞缩句后变为“村民走向多元化〞,似为病句;第3页第一自然段末句“具体续存时间无考〞中“无考〞是否应为“未考〞;第11页“村人张文蔚为末位里绅〞中“末位里绅〞一说似为不妥,可否改为“末代里绅〞;第14页中“1950年代〞是不是应该为“50年代〞第105页“树三堂中现在仍有人保持着添碟子添碗的习惯〞中“添〞应该为〞舔〞。还有在方言中,有局部拼音的声调标注有误,不符合声调标注规那么等。还有风俗缺乏渊源、记录不具体不详实等。但瑕不掩瑜,总体来说,这是一部比较成功的乡村志书。
至于,这本书的其他的优点,在“旁话山坳〞中已经有很多人说过了,我也不再赘述。只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的人投身类似的公益文化事业,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