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国外高校德育社会化理论的价值和意义.docx
下载文档

ID:991775

大小:22.46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国外 高校 德育 社会化 理论 价值 意义
国外高校德育社会化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高校德育社会化研究,其理论渊源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对德育社会化的聚焦,对我国高校德育社会化带来了以下启迪:德育社会化理念重视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德育社会化目标坚持连续性和层次性相结合;德育社会化方法倡导灌输与渗透互补。  关键词:德育;德育社会化;灌输;渗适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3)02-167-04  德育是世界各国都关注的全球性话题,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高校德育都对本国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xxx指出:“社会义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新世纪以来,在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增多的形势下,我国的高校德育社会化同样需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成果,  一、国外德育社会化理论的开展  西方德育社会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最早系统探讨德育社会化现象的学者,应当首推柏拉图。他认为,国家的统治者只能是“真正完善的人〞即哲学王来担任,才能保证国家的团结、富强和永存。因为哲学王是最有远见、最有智慧、最能通透真理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实现“智者治国〞的理念。哲学王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说服和教育的手段,朝着正确的方向塑造人性,净化灵魂。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把教育手段视为“唯一重大的问题〞,把城邦视为一个教育机构。他主张,国家必须牢牢地掌握各种教育手段,制订严格的教学方案,并对文学作品等教育内容进行严格检查,“警告诗人应该按照什么路子写作他们的故事,不允许他们写出不符合标准的东西〞。  柏拉图的思想直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才在美国的社会学专著中才得到延续,并开展为“社会化〞的提法。20世纪以后,国外对于社会化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呈现出繁荣景象。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人类学等都关注此问题,多学科融合研究也初露端倪。德育社会化思想为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开展奠定了理论根底。  1.社会学关于德育社会化的理论观点。社会学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强调社会要持续存在,个人不但要适应社会,还要实现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就是改变既有情结,使个人符合群体需要的过程,这既要靠社会影响,又要靠社会制约。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了“镜中我〞、“初级群〞等经典概念。库利认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并将自我的出现分为三个阶段:“对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的印象的知觉;对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评价的知觉;以及对他们的评价的感觉。一句话,我们是在人际传播中通过别人的反映(反响)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信息交流,犹如一面镜子,能帮助自我概念的形成。〞库利还注意到父母和家庭等“初级群体〞在个性开展和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在家庭中,孩子通过对其父母的看法抱以“同感〞而形成自我意识,实现社会化。“镜中我〞理论着重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  随着社会化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众多学者开始关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1977年在实践理论大纲中提出“场域〞、“习性〞的概念,并系统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习性理论〞认为,“习性〞是先天遗传和后天行为合力作用的结果,表现为一种倾向性,是社会结构和个体生活史共同决定的行为倾向性和心智结构,是社会结构通过“外在的内在化〞铭刻在我们身体和头脑中的方式,最恰当的表现是行为的内在一致性和行动的持久性。习性和场域之间的关联方式有两个:一是制约关系。场域形塑着习性,习性作为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陛表达在身体上。二是认知建构关系。习性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的世界。总之,个体与社会不再是单向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在不同场景中呈现互逆和循环的辩证关系。布迪厄还进一步指出,个体的能动作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完整而适当的解释。这一认识使他竭力呼吁,社会科学研究者要具备社会学的视角,要在实践中考察人的社会化过程。这对德育社会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作用。  2.心理学关于德育社会化的理论观点。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开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家主要从遗传、环境、典范、认知等方面对社会化进行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既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又为德育社会化方式、方法的研究奠定了理论根底,使这一研究更具实用价值。虽然各派心理学都有关于社会化理论的阐释,但对高校德育社会化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派别。  (1)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动机。人一出生就有对社会生活进行破坏的冲动,社会化的目标就在于“驯服冲动〞,将其纳入社会可接受的轨道。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是最难接近又最强有力的局部。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由快乐原那么支配。“本我〞生而具有,是无意识的结构局部,同外部世界不能直接接触。而“自我〞作为意识的结构局部,既从“本我〞中开展出来,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本我〞遵循现实原那么,既要考虑后果,又要在社会认可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要。“超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构成。弗洛伊德指出,“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后者控制“本我〞盲目的欲望以保护机体免受损害;而前者那么有是非标准,力图调节“本我〞和“自我〞的矛盾,从而使人按照文化教育和道德标准采取行动。  (2)机能主义学派。机能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研究整个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活动,人的活动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心理学不能把人剥离社会进行研究。其代表人物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和“教育即生活〞等重要思想,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社会过程,是参与生活的过程,是塑造人的性格、行为习惯和倾向性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以适应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开展。道德不是教来的,而是学生在社会合作、社会交往中开展起来的。因此,道德教育应通过生活和各科教学来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是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应有的道德训练。他还主张用探究、讨论和商量的方法替代强制和灌输,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和判断能力,促进他们道德智慧的开展。从杜威的教育思想我们不难看出,与社会互动的教育,本质上就是社会化的德育思想。  (3)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研究主要关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强调“人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正是学习和经验决定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代表人物斯金纳指出,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会对各种刺激作出自己的反响,有的行为被强化,成为稳定的行为倾向,并逐渐积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