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城市化
农民收入
影响
研究
城市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摘 要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提高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农民收入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开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综合反映。当前,在我国特殊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下,我国农民收入存在绝对收入低、增长速度缓、城乡差距大等问题。农民收入是否增加,不仅关系到农民利益和农村开展,还直接关系到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效。在众多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战略中,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开展的一个大战略,城市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总结与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文献,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详细阐述了相关根底理论以及农村城市化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运用相关历史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评价,希望能为促进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拓宽、提高农民收入的渠道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字:城市化,农民收入,增长
目 录
摘 要 1
一、引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二、相关理论概述 2
(一)农民收入理论 2
1、农民收入理论的宏观分析 2
2、农民收入理论的实证研究 2
(二)城市化理论 3
1、城市化的概念 3
2、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3
3、我国城市化进程 4
三、城市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5
(一)城市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 5
1、城市化有利于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 5
2、城市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开展 5
(二)城市化滞后对农民增长的制约 6
1、城市化滞后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靠乡镇企业转移 6
2、城市化滞后使乡镇企业“城市化〞开展滞后 7
四、农民收入与城市化关系的统计分析 7
(一)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7
(二)相关及回归分析 8
(三)动态分析 8
1、平稳性检验 8
2、协整分析 9
3、格兰杰因果检测 9
(四)横截面数据分析 10
五、农民收入的结构分析 10
六、结论和对策建议 11
参考文献: 12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提高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应该是未来经济工作的重点问题,而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了解哪些因素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这样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地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我国长期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开展,在“三农〞问题上的经济社会政策不连贯以及财政二次分配不够科学等,导致城乡之间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局部农村地区没有公平享受改革开放取得的硕果。
农村城市化是社会开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的开展促使农村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国正在加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推动的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城市化与农民收入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东部沿海兴旺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开展较快,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数据显示,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全国农民实际收入增长较快,之后速度有减缓的趋势。经济增长、农民收入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农民收入增长也呈现不稳定的状况,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趋势放缓。因此,研究城市化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正是根底这样一个背景提出的。
(二)研究意义
从理论意义来看,本文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问题的研究。关于城市化对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已经有众多的学者关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做出了积极的奉献。但基于城市化与农民收入增长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对其特殊区域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而本文在理论上对城市化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与滞后两方面的影响机制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得出城市化是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
从实际意义来看,本文从我国近年来相关历史数据出发,对城市化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做了实证分析,为今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实证依据。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经济增长、农民收入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不断强化的同时,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也呈现不稳定的状况,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趋势放缓。本文通过研究,总结了一些结论,得出了农村城市化水平与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长期的正向关系。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农民收入理论
1、农民收入理论的宏观分析
在宏观经济学史上,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中期,对于消费理论,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在一个社会中,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经不断实践研究发现凯恩斯消费理论可能存在严重的缺陷,而库兹涅茨对历史上相当长时期内消费与收入比率实际数据的研究发现:长期中平均消费倾向其实是相当稳定的,并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证明凯恩斯关于消费倾向递减的观点不符合现实。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为解开关于凯恩斯消费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从而提出各种新的消费函数理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和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在原有消费者行为分析框架根底上提出永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说,打破了凯恩斯消费理论的统治地位。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结论是:消费不仅与收入有关,而且也与个人财富、即期收入和未来预期收入有关,因此个人消费收入是取决于整个生命周期。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以个人消费固定比例于永久性收入来说明长期消费函数的特征,他认为永久性收入是个人拥有的这些财富预期得到的平均收益的总和。按照他的理论,农民永久性收入相当于一生的收入,它是以一个人拥有的真实财产、金融资产和他的人力资本为表现形式。因此对农产品的消费倾向有可能保持长期不变,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也就可以保持长期不变。
2、农民收入理论的实证研究
国外很多学者对农民收入增长研究做出了奉献。罗宾逊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的理论,是被誉为当代国际杰出经济学家中唯一的女性。罗宾逊对不完全市场竞争的状况做了分析,把价格歧视纳入她的理论结构中,对之做了新的阐述和发挥,在分析方法上强调用边际分析法来分析利润的最大化。按照它的观点,农产品面临不完全竞争,经常遭到价格歧视,因而农民收入经常受到市场的影响。
1933年凯恩斯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当人们的农产品消费需求缺乏时,农业自动减效机制就会发生作用,农民增收自动掉入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所设置的“陷阱〞中,尽管产量不断增加,但是农业生产效率始终无法提高,因此农民收入难以有根本性提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1954年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开展一文中,将最初由伯克于1933年提出的用于描述开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现象的“二元结构〞理论引入经济分析,从而开辟了经济分析的“结构主义〞的思路。他认为开展中国家一般存在性质完全不同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商业部门。不断扩大的工商业部门,逐步吸收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同时传统农业部门不断萎缩甚至消失,这就是经济开展的规律,因此农民增收不大可能实现。
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刘易斯不能仅从劳动力转移的角度分析,应看到农业的自身开展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对促进工业增长的重要影响,偏重于研究将工商业部门和农业传统部门结合时是如何促进经济开展的。如美国哈佛大学特丽·西库勒研究了自70年代末期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农业政策,认为中国的农业政策有效地促使了中国农民收入的增长。日本学者佑次郎指出不同的农业政策应实施于工业化不同的开展阶段。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提出要大力开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城市应吸收以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建立完善的农村工作体系。英国学者雷钠分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问题,也探讨了世界各国农民增收问题。
(二)城市化理论
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一词的出现至今己有百余年历史,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对城市化内涵一直没有标准的界定,一般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财富、技术和效劳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经济要素由乡村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不断开展完善的过程〞。
2、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城市化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开展的过程,衡量城市化水平的相关指标众多。认可度较高的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反映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计算公式为:
PU=U/P=U/(U十R)
上式中,等式最左边PU为城镇总人口数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P为总人口数;R为农村人口总数;U为城镇人口总数。这一指标也称为城市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最一般指标。
3、我国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时期是1978——1984年,推动城市化阶段的主要动力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第一,表现在高考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开展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同时大约有2022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也返城就业;第二,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开展,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城镇暂住人口;第三,这个时期开始崛起的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开展;第四,国家为了还过去城市建设的欠账,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
第二时期是20世纪末,是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开展时期。1985年以来,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以开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开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1995年底与1990年相比,从个数来看,建制市已从467个增加到640个,建制镇那么从12022个增加到16000多个;从人口来看,城市化水平也从1990年的26.41%提高到28.62%。
第三时期是进入21世纪以后,城市化进入开展的迅猛阶段。大中型城市可以发挥城市特有的整体生态效应,减少人口对土地的消耗,提高土地使用率。中共十六大报告专门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开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我国城市化迅猛开展的阶段,一方面,城市化过程是城市公益设施、城市住宅、交通、根底设施等大规模投资和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农村工业体系和经济结构逐步完善合理的过程,而农村经济开展也会进入良性循环的阶段,农民收入增长得以稳步推进;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地转移进入大中型城市,提高了剩余农民的劳动生产率,缓解了人口与耕地的矛盾,与此同时,农村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也会随之发生重大转变,促使农民收入稳定持久增长。
三、城市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城市化开展问题,不仅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且对促进一个国家城乡经济社会与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协调开展,不断推动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的解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城市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
1、城市化有利于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
城市化有利于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繁荣农村市场。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购置力低下,消费力无法提高,致使农村市场份额逐渐萎缩。而农村市场启而不动,又使工业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城乡经济差距逐步扩大。导致农民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有农民工资性收入减少、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农民负担居高不下和政府农村政策上的偏差等,而农民依靠农业增收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就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致使农业领域里积累了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