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doc
下载文档

ID:98664

大小:21.08KB

页数:14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2-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 故事 展现 精神
用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 ——访作家熊召政 ◎文/ 本刊记者 李宇清 刘延霞 很难用一种身份去界定熊召政。他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写小说、话剧剧本,也写诗歌、散文,同时他是历史学家,是书法家。他说,自己其实只有一个头衔:书生。在中国,“书生”一词意味着家国情怀,意味着社会责任。看熊召政的作品,我们可以感觉到他的认真——认真读书,认真写书;听熊召政讲话,可以感觉到他的尊重——尊重历史,尊重读者。而在采访中,我们时刻感觉到的,是这位“书生”内心的热度。 “这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更替,不是异族入侵” 《秘书工作》:您的作品以历史题材为主。您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人们传达什么? 熊召政:写历史小说最重要的是历史观,是通过你的历史观反映出来你所追求的、坚持的价值观。比如我正在写的《大金王朝》,是继《张居正》之后的第二部长篇历史小说,目前完成了第一卷《北方的王者》。这部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一个阶段的特殊性,通过这个特殊性反映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罗贯中写的魏蜀吴,是一个汉人的圈子,是一个“小三国”,而辽金宋则是一个很大的“三国”,所以我就此提出一个概念——中国历史上的“大三国”。论据是什么呢?首先,中国的二十四史,就有辽史、金史,这说明中国的正统是承认这两个朝代的,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且当时所有的官方文件,包括辽国、金国的,用的都是汉字,用的是同一种语言。这个“大三国”,面积比“小三国”大很多,“小三国”涵盖七百多万平方公里,“大三国”则是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贝加尔湖、北方四岛、库页岛等,那个时候都是中国的。 还有一点,为什么从金国的角度来写?是因为金灭了北宋。北宋当时有八十万“野战军”,金国只有六万,为什么八十万打不过六万?有体制方面的原因。比如北宋每一次打仗时任命的太监及监军都是不懂军事的,真正优秀的指挥员没有权力。还有就是腐败,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官场腐败,文恬武嬉,兵不思战。北宋灭亡以后,很多贵族跑到了南方,回忆亡国的整个过程,他们很沉痛,有个大臣写了16个字来总结教训:“黄髫小儿,但习歌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人们觉得战争非常遥远,一直过着太平、安逸的生活,丧失了忧患意识。宋徽宗在位十七年,把国家变成一个娱乐化社会,可谓“天天都是嘉年华”。在他之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这样一种豪迈之气。他上来以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整个社会渐失英雄气概和硬汉精神。娱乐至死,实干兴邦,这是我提炼的第二个主题。 第三个主题是中国的民族问题。如果我们只讲汉文化,那么我们无法解释中华民族。汉民族是中华民族一个最大的有机部分,但不能涵盖整个中华,中华的概念是多民族的概念。我就是想通过这本书来告诉大家,不是一个异族的、野蛮的、低劣的民族侵略了高贵的、文化发达的汉民族,而是一个草根的、廉政的、硬朗的民族战胜了腐朽的、没落的、贵族化的统治集团,这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更替,不是异族入侵。 “中国精神要通过中国故事来展现,让老百姓看得见、听得见、体会得到” 《秘书工作》: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您也参加了,习总书记还和您有过交谈。当时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熊召政:那天座谈会开完后,习总书记走过来跟我们每个人握手。轮到我的时候,总书记说:“我知道你,《张居正》就是你写的。这书写得很好,我看完了。” 会上总书记的讲话,最触动我的还是关于民族文化的追求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我想,中国故事既是五千年的故事,也是当下的故事;既是历史的故事,也是现实的故事。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没有现在,就没有未来。怎样用一种唯物主义的健康的历史观、价值观来梳理我们的历史,让它对我们的国民、对我们的改革有借鉴和启示意义,需要去认真思考。 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对某些现象作出了一些批评,也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文艺创作有浮躁的问题,文艺不要当市场的奴隶,不要以洋为尊、以洋为美,等等。我想,中国精神要通过中国故事来展现,让老百姓看得见、听得见、体会得到,那么文学作品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经历加阅历,构成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资历” 《秘书工作》:除了写作之外,您还参过军,下过乡,经过商,并在机关工作过。这些经历,对您的创作有何帮助? 熊召政:古人讲,成就一个作家,成就一个学者,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卷书,是指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万里路,是在大地上得到的体验。读书与实践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阅历。经历加阅历,构成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资历。我曾经是战士、知青、商人……这是我的经历。每一个领域带给我完全不同的社会接触面,每一次阅读带给我不同的思考和借鉴,这是我的阅历。经历和阅历多了,就是我的资历。 一个人的经历对于创作,不是有没有用,而是没有这些东西,你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好。比如说我书里描写的危机处理,危机来了宋徽宗的处理能力很弱,但是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反应就很快。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是在温柔乡里长大的,一个是在马背上长大的。哪个地方出个什么事情,阿骨打是第一时间去处理,宋徽宗这边则是先要一层层上报,过几天群臣再开会讨论,表现出来的危机处理能力很弱。我们说雷厉风行,雷厉风行也是需要判断力的,判断力就来自于一个人的阅历。从这一点上看,各项工作都是相通的。 “公文和文学不一样,它不是随意挥洒,而是字斟句酌又条理分明的文字” 《秘书工作》:秘书工作者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写材料。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不同,但好文章有相通之处。能否谈谈您写作的心得,给大家一点建议? 熊召政:我也写过不少公文。我曾经在县文化馆工作,一到县里有大文件、大材料要攻关,比如每年年底的全县工作总结,都会把我找去。不到30岁时我被调到省文联,那时全省文代会报告的写作我也参与了。公文和文学不一样,它不是随意挥洒,而是字斟句酌又条理分明的文字,要在规定的文本框架内写出新意来,不能信马由缰。 好公文,应该达到我们对翻译的三个要求:信、达、雅。我很喜欢习总书记的讲话,魅力四射,充满激情澎湃的力量。起草公文,一定要自始至终充满激情。如果你把公文当成八股文来写,那肯定不好看。举个例子,现在雾霾有时很严重,当天空的雾霾让我们感到生存的环境受到了压迫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想到心灵的雾霾会让我们的精神矮化,如果由此作为开头再谈精神文明建设,效果就不一样了。写公文要有这样一种由此及彼的想象,这样一种语言的张力。 有时候在开会时我会设身处地去想,如果自己来写这个讲话,我会怎么写。我会把自己放进去,想象我的领导在这个场合会怎么讲。他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表达习惯,每一样都要充分考虑,最后写出最接近领导语气、又符合内容要求的文章。你写那么多形容词,没有实在内容,这不是领导;不能把精神、把魂儿提炼出来,这也不是领导。 当秘书要有积累。比如领导说今年要开个会,讲环保问题。你做秘书工作,所有的资料都应该在你的案头,从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到巴黎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你要知道应该提炼什么。我研究过明朝帝王师,那些明朝皇帝的老师后来大都成了皇帝的秘书。像宋濂,他是明代国家制度的设计者,经手的所有文本都条分缕析,工作做得很细很完整。宋濂本来就是思想家、学问家,有这些基础,他做秘书就非常优秀,能很好地给朱元璋出谋划策。 还有,一个人只有永远充满好奇心,才能把工作做好。写《张居正》的时候,我花了五年时间扎进故纸堆,把明代276年逐一认真研究;现在写《大金王朝》,转到了宋代,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你本来是中餐厅的大厨,现在让你当西餐厅的大厨,食材的来源不一样,烹调的方式不一样,用的调味品也不一样,那么你就要重新从头去学、去做。比如澳洲龙虾要用什么料、用什么火去烤,这和四川的回锅肉做法完全是两回事。我当秘书,今天领导让我写一个环保方面的材料,过几天可能又让我写一个作风建设方面的材料。环保和作风建设完全是两回事,那么当秘书的就要有好奇心,而且是主动地充满好奇心,你渴望知道这方面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任务。要有研究的心态,让自己投入进去。 “今天的人不要把自己降格到为生存而工作、为工作而努力” 《秘书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写文章,不仅需要方法和技巧,更需要一种态度、一种精神。 熊召政:我曾跟人说,作家就应该像司马迁那样在寒窑里写作。当秘书,写文章,要坐得住冷板凳。司马迁是中国史学界开天辟地的人物,在他之前,中国没有完整的史书体例,这个“纪传体”是他创造的。司马迁的《史记》是在混沌未开的情况下开创出来的,这很了不起。现在的人容易丧失斗志,从校门到机关门,没有经历过社会的风雨洗礼,一遇到大的挫折,精神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谁能比司马迁受到的冲击更大?当他面临着生死抉择的时候,当自己完完全全变成一个刑余之人而遭人唾弃的时候,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完成《史记》?那就是理想。当一个秘书也好,当一个作家也好,当一个哲学家也好,当一个科学家也好,永远支撑着自己前进的就是理想,这是第一。第二是信仰,司马迁的理想是完成《史记》,他的信仰就是中华民族。他不信仰这个民族,他就没有动力把这个民族的列祖列宗的东西分门别类地留传给后人。所以我们今天的人不要把自己降格到为生存而工作、为工作而努力。一个人,要为理想而奋斗,为信仰而终生不渝。 一个投入全部身心、充满理想信念的人,和一个仅仅在工作层面认真努力的人,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我在看史料的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例子:宋徽宗时,按照两国约定,金国要归还当初石敬瑭割让出的燕云十六州。但是北宋这边工作失误,所提供的历史资料不如金国掌握的详细,第一轮谈判立刻就陷入困境。金国明确指出,当年石敬瑭向契丹请兵解围时,燕云十六州都属于后唐的领土,但具体交割时,只剩下十三州,平、营、滦三州在此之前已被辽兵攻占,因此,这三州不在归还之列。消息传回汴京,徽宗急召大臣商量,希望能提出一个方案,迫使金国兑现承诺,但在场的大臣几乎没有一个能说清燕云十六州的历史沿革。后来,在这三州的争夺战中,双方都花了很多气力。在如此重要的国家大事上,北宋那些文臣竟然没有人提前主动弄清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皇帝身边不乏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但在这件事上有这样的表现,难道不是少了一种为国为民的精神吗? “读书不能‘偏食’,要学会享受每一种精神大餐” 《秘书工作》:历史上的这些故事,给我们留下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今天的党员干部应该如何学好历史、用好历史?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的读书方法吗? 熊召政:“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阅读面要宽,读书的种类要多。如果你一辈子只吃川菜,你永远也不知道潮州菜、扬州菜、本帮菜的味道。中国的菜系都吃过了,你也不知道法国餐、意大利餐的味道。所以永远要有好的胃口,不排斥,不能说这个味儿我不喜欢就不吃。读书不能“偏食”,要学会享受每一种精神大餐。食古不化、食洋不化,固然都错,但是首先你要知道,是“古”和“洋”开拓出今天的样子。秘书更要如此,比如大数据来了,应该去看看是怎么回事。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必须知道。又比如“互联网+”提出来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学……究竟有没有互联网不能加的东西?那我首先要把“互联网+”搞清楚,然后再看看它会给社会生活带来什么变化,世界潮流是怎样的,在中国又有什么意义。从一个概念延伸下来的所有东西,你都要去跟踪调查。可以“不求甚解”,但一定要“解”。凡是最新的学问,一定要涉猎、要了解,否则你就可能成为一个永远穿着长袍马褂、戴着瓜皮帽的人。 说到读史,首先要明白学历史不可能一蹴而就。初读历史的人,常常找不到门,感觉到读这本书糊里糊涂的,读那本书也是糊里糊涂的,这是第一阶段,就是所说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为什么没有办法从历史中跳出来呢?比如你给我一套陈寿的《三国志》,在历史观上我就受他的影响,就评判不了哪个地方对、哪个地方错,第一阶段就是这样的。一定要经过长久的积累,掌握很多的资料,才有批判与反思的能力,所以读书第一要建立多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