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浅谈农村中学德育建设的现状及对策.doc
下载文档

ID:985640

大小:39KB

页数:9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1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浅谈 农村 中学 德育 建设 现状 对策
中央播送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农村学校德育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农村中学德育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学校德育从个人来讲,影响到学生一辈子;从长远、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讲,又是影响到国家将来与社会和谐的大事情。因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摆正位置,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特别是农村中学更应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思维和方法,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们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配合不仅促进了各自的功能的充分发挥,也产生了原来没有的整体功能,从而建立一个大的德育空间,形成教育的合力,构成一个三者之间相互沟通、互相促进的优化结构,从而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 [关键词] 农村中学;学校德育; 德育建设 众所周知,我国教育历来十分重视德育,各级各类学校都普遍开设了德育课程。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构成学生全面开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与社会转型相联系的道德观念也已转换,相沿已久的道德观念在现代化建设和对新道德文化的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正发生“从德性论转向功利论,从义务论转向契约论,从工具论转向主体论,从一元封闭转向多元开放〞的一系列变化。虽然农村学校德育也意识到这一点,但长期以来养成的德育惰性和依赖性使得德育工作的改革和整合举步维艰,当前农村一些初中学校“智育第一,分数挂帅〞有所回潮,因而淡化德育工作,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没有真正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德育实效是无法令人满意的。针对这一现象,怎样抓好农村初中的德育工作,必须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以下本文拟从德育现状入手去探究引发德育的建设。 一. 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属于一种静态的教育。它注重学校德育对学生品德形成与开展的主导作用,注重教师对学生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然而,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并不是学校德育的单一产物。除此之外,一个人的家庭教育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也无时无刻不在对每个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开展起着影响与制约作用。下面本文主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点,谈一下德育开展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育偏离德育 1、家庭教育的准市场化倾向,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缺乏,加剧了德育实效偏低的趋势。家庭是人生成长、生存、开展的初级场所,因而父母的行为习惯对子女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远的,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这句话虽然含有封建糟粕,但是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子女行为品格是父母行为品格继承和延续。因此家庭在对人的德性熏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子女良好行为习惯、高尚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孟母三迁,成就一代文化大儒;岳母刺字,培养传颂千古的民族英雄。〞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史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这本应该更加传承和发扬的家庭教育精神,在我们社会日益进步,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很多父母认为他们的任务是让孩子衣食无忧,因而父母视子女为私有财产,娇宠有加,呵护备至,一味迁就,百依百顺,甚至纵容等已成为普遍现象。家长德育意识的冷淡,至使家庭教育德育功能衰减,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我国的根底教育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实施已走上了正轨,新课程改革也在蓬勃开展。然而,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某些学校仍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他们仍在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依然把学校升学率的上下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教师只强调学科的重要性,不断地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由于某些地区或学校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教育评价的单一,致使教师把考试分数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另外,家长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也还没有真正转变,他们的一些不恰当的做法,甚至是一些错误的做法,给学校的“素质教育〞实施带来了影响。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带来的后果是学校、教师、家长普遍重“考分〞,而对学校德育工作那么放在“第二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健康的心里和健全的体魄却被淡化。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没有考虑学生将来一生的需要和开展。这就足以说明我们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缺乏。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及其负面影响的不断出现,家长们日益产生了一些市场化的观念倾向。如请客送礼、金钱至上等,而这些观念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使他们从一开始便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定位在一个不健康的位置上,这进一步加剧了德育实效偏低的恶性循环。 2、随着“四、二、一〞和“留守儿童〞家庭的激增,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直接影响到日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成为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一大隐患。在这样的家庭里一般“母慈〞有余“父严〞缺乏,溺爱盛行,缺乏严格的要求和教育。由于没有兄弟姐妹,难以感受到协作、平等、“有序〞等人伦关系的体验,所以造成他们的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个性,无疑这一切都增加了日后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加之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大局部家长进城务工,又出现了大批的“留守儿童〞,他们根底道德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关心他人〞方面做得差。这局部学生处处表现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二是“攀比〞思想严重,表现在比吃、比穿、比玩上。三是劳动观念淡薄,这部份学生在劳动中要么袖手旁观,要么表里不一。 3、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把德育教育全推给学校,孩子在家期间放任自流。许多家长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于是一推了之,甚至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责任完全推到学校和老师身上。我们班有一位学习不够自觉,上课时常迟到,甚至有抽烟、赌博等不良行为的学生,其家长就是这样一个依赖学校教育的人,当我打 去了解学生晚上在家学习情况,并希望能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竟然被这位家长劈头盖脸地数落一番,埋怨学校管理不严,孩子在家晚上经常不看书,有时还出去逛街,她没法管,还说这完全是学校造成的。确实,许多家长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就行,其他的就完全交给学校,有些甚至可以说是扔给了学校。这样的家庭里的孩子,又怎么能学会严格要求自己,主动追求自我完善呢?我们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缺乏研究,所以,长时间来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主要停留在把学生在学校的信息或学校、班级的有关情况提供应家长,要求家长如何给予配合,这样做的结果把家长在家庭中作为德育教师的地位大大削弱,最后我们的家长没有扮演德育教师的角色,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学生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除了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外,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有时不畅通、家访有时不及时甚至不家访、对家长有时还存在不尊重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打击了家长的积极性,有时我们还在经常埋怨家长素质怎么这么差。显然,这违反了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那么,学校德育在这样的情形下举步维艰。 〔二〕、学校的德育有盲区 1、注重学生忽略教师。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当然是全体学生,然而德育工作的主导是教师。师德如何,将直接关系德育工作的成果。所以,学校应该把针对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培训纳入德育工作的范畴。有些学校的师德培训仅限于班主任等从事德育工作的专职人员;面上的学习只是流于形式的读读报纸,传达文件,很少就提高师德修养展开专题讨论与交流,更不去在典型的挖掘与培养上下功夫。结果,学校只有少数人从事德育工作,不能形成良好的育人气氛;一般教师不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与道德感召力随时随地去影响学生,不能以满腔热忱的态度和以人为本的观念来教育学生;极个别教师甚至误入歧途,严重败坏了教育形象。忽略师德教育的实质是违背了“育人者必先育己〞的原那么,有悖于“全员育人〞与“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的原那么。需要指出的是,师德教育的目标应升华为发自内心的崇高的职业道德感、纯洁的爱心以及心灵拷问式的自省,决不能满足于遵守师德“底线〞的一般要求。从而在心理上和认识上产生“社会适应不良症〞,以致于使许多个体的不良道德观点乘虚而入,最终导致学生对德育的可信度下降,影响德育的作用和效果。 2、注重校内忽略家庭。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当然在校内,然而无视家校结合的德育是不明智的。有些学校与家长接触的主渠道只有家长会,而家长会的唯一功能也就是汇报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出学习要求,有关学生德育现状的家校沟通与交流被有意无意地弱化到最低限度。有些学校对如何发挥“家长学校〞的功能,根本没有摆到议事日程上来,相反视之为麻烦与负担。“家长学校〞挂牌热闹过后,在相当多的学校已沦为应付检查与汇报的摆设。忽略家庭德育工作的实质是违背了“德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的原那么,使学校德育成果像一所纸房子那样,一有风吹草动便会倒塌。需要指出的是,家长学校的任务是不断提高父母们教育修养水平,使家长了解子女的身心开展的规律,给家长提供实际建议,过分注重理论性而缺乏实用性、时代性,重视单纯理论说教,而缺少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政策的教育,因而使人感到干瘪而不充实,降低了德育的科学性。 3、德育的方法简单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以管代教。有人认为德育就是对学生的管理,只要学校或班级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让学生遵守,再加上奖惩措施和德育工作者的威严,就可以使学生服帖,德育成了高压式教学。其次,单向灌输。具体操作为:一是过于知识化,即仅仅把政治思想教育作为某种知识来介绍,而不是在如何使之成为学生的生活准那么、思想文化修养、内在信念上下功夫;二是外在制约化,即过分强调德育内容特别是对学生的外在制约作用,而未看到它也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和个体自身的内在要求。 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还是将社会道德标准作为改造学生的“蓝本〞,把学生看作是被填充的“道德之洞〞〔杜威〕,把片面的外部灌输作为促进个体开展的根本动因,采取强迫服从的方法开展德育工作。它无视学生的道德需要,无视学生的接受水平,把成人的道德观强加予学生,让学生不情愿地服从。例如:小学德育纲要中第十条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2],对于小学生来说属于较为抽象的内容,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找到适合小学生具体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实际的教育方式尚需进一步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既定的道德标准,很难使他们将这些道德标准内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更难将其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4、注重群体忽略个体。群体教育是形成良好集体气氛、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有效方式,而以此取代个体化的教育那么是不科学的。有些学校大会开得多,统一要求多,满足于整齐划一的“机械化〞管理,而不大关心学生个体有哪些纷繁复杂的思想困惑、心理问题亟待指导、疏导与解决。有些教师不愿花费自己的“珍贵〞时间接触个别学生,满足于“反正我已经在班上讲过了,责任也尽到了〞的不负责态度。长此以往,个别问题积少成多,集体大厦地动山摇。忽略个体教育的实质是违背了“从实际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原那么。需要指出的是,个别教育必须基于对个别对象的深入了解甚至洞察,必须耐心细致、热情关心,必须一分为二、积极引导,必须尊重信任、允许反复。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学生只是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被动地参与,就其过程而言,偏重道德知识的传授,无视道德情感的体验,偏重理智约束,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格控制学生的成长过程。许多教育工作者不注重自己人格力量的提升,习惯于凭借自己的身份,居高临下,通过批评惩罚等方式来确立自己的权威,镇住学生,把学生作为消极防范的对象来看待,并以此作为实施教育影响和设计德育过程的根本出发点。这种具有权威性的上下级关系的德育模式在心理上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对立情绪,试想,这样的德育手段又怎能到达预期效果? 5、德育评价手段的形式化倾向 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建构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学习,而目前大多数学校依然仅凭一份试卷、一个评语来对学生的道德做出评价,但我们知道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建构不是经过一两年的强化训练就能完成的,它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