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看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功能及内在缺陷 金融学专业.doc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从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看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功能及内在缺陷 金融学专业 光大 证券 乌龙 指事 金融 衍生 工具 基本功能 内在 缺陷 金融学 专业
从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看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功能及内在缺陷 摘要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复杂性、信用创造机制的内在缺陷以及高杠杆性对金融稳定带来了巨大威胁。本文将从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功能及内在缺陷进行分析。 关键词:广大证券;乌龙指事件;金融衍生工具 一、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2013年8月16日上午,本来整个广大证券市场显得平淡无疑。但是到了 2013年8月16日11点05分发生了注定载入中国资本市场史册的事件,11点05分,股票市场发生异动,A股市场金融、地产、石油类的几只重磅大盘股突然同时出现了极其诡异的直线飙升,在短短的短时间内大盘飙升70点,多支大盘股瞬间涨停,股指期货也水涨船高。一时间,市场谣言四起。 这次事情所反映出来的是,投机者利用利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不合理价差,在两个市场通过反向交易从而从中获利。而在这种情况之下,程序化通过电脑实现了策略执行的快速性和准确性。所以一旦光大证券拉高股票时,市场上的程序化期现套利策略也在第一时间做多股指期货,让基差回归,这也就表明了光大证券在现货市场买入股票却也能同时拉起股指期货。 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所反映出来的事情是,如果投资人使用不当,动机不纯, 虽然金融衍生工具在设计的最初在于规避种种因素带来的风险,但是由于在操作过程中将原本分散的风险放在少数衍生市场上进行释放的话,一旦操作不当,市场风险就有可能成倍地放大。乌龙指事件说明,只要现货市场有几十亿的资金量进行扰动的话,那么就是股指衍生品市场掀起大浪,而这样的现象在过去是所没有的。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和复杂化,“投资陷阱”更加难以被投资者发现,导致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容易出现种种问题,问题突出表现在用于对冲风险的交易偏少,用于投机的交易占比过高,对这些隐含的风险也要引起充分地重视。 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所反映出来的是公司本身交易程度存在着种种缺陷,也表明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功能 金融衍生工具是交易双方通过对利率、汇率、股价等因素变动趋势的预测,只需要支付少量的保证金或权利金就可签订远期大额合约或互换不同的金融工具。它与一般的金融现货交易是不一样的,对于金融衍生工具,其最主要的功能并不是资金借贷以及交易,而是保值或者投机。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如下品种,即金融期货、买卖期权、掉期交易、互换等等。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具有规避金融交易风险的作用,近些年来,金融衍生工具不但交易品种越来越多,由基本衍生产品组合而成的新的衍生产品形式日趋复杂,交易量也十分巨大。 具体来说,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具有如下功能: 套期保值功能。这可以说是金融衍生工具的第一功能,也可以说是金融衍生工具最为重要的一个功能。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是一种零和博弈,交易一方的盈利来自另一方的亏损,双方的资产并来由于交易而增加,其交易遵循“有赢必有输,输赢必相等”的原则。从微观上来说,是对风险进行了降低,但是宏观上来说,却是将风险从风险回避者向风险中立者或者风险偏好者转移,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重新组合,并没有减少金融的整体风险。金融衍生工具并没有从根本上对风险进行消灭,而是将风险通过金融市场不断转移以及分散,从而满足不同投资者对于风险以及收益的一种特别爱好。 价格发现功能。远期交易价格和现货交易价格的走势具有趋同性,因此,今天的远期交易价格有可能就是未来的现货交易价格,这也证实了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收敛性。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上,这一关系也使得世界各地的各种套期保值者以及现货经营者都利用远期交易价格来对相关现货商品的近、远期价格发展趋势进行衡量的,都在利用远期价格以及通过传播出来的市场信息制定经营决策。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远期交易价格成了世界各地现货成交价的基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的是市场供求关系所发生的变化,从而可以为现货市场价格提供重要参考。当然,远期交易价并不是时时刻刻能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准确地反映,但这一价格克服了分散、局部的市场价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具有如下重要特征,即公开性、连续性、预期性。因此说金融衍生工具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 投机套利功能。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上,金融市场必须有一定的风险管理意识。经济学将市场参加者的风险偏好分为三类,即风险厌恶者、风险喜爱者和风险中性者。传统的金融理论认为风险与收益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通常情况下,高风险要求高收益。由于市场参与者对风险的厌恶程度往往又是不一样的,但是收益与风险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可以这样说,他们为承担风险而索取的报酬以及为转嫁风险而愿意支付的代价也参差不齐。在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殊作用就体现出来了。金融衍生工具可以说一方面为一些风险厌恶者提供了保值的手段,另一方面也为风险偏好的投机者提供了新的投机渠道和投机工具。 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投机者会利用对未来远期交易价格走势的趋势进行投机性地交易,预计价格上涨的投机者会建立多头,反之则建立空头。根据预期理论,投机者在对一样情况下的市场的分析往往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有着充分的流动性。由于投机者的目标不是保值,而是获利,正是基于这种目的,投机者往往愿意承担风险,这样保证了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拥有持续的流动性和充分的有效性。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投机者根据对市场所做出的判断,利用同一合约在不同市场上可能存在的短暂价格差异进行买卖,从中获利以赚取差价。正是由于存在套利机制,使市场中的各工具保持高度的流动性,所以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才具有有效性。 三、从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看金融衍生工具的内在缺陷 实际上,金融衍生工具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亦是金融机构拓展金融衍生工具的原因。由于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存贷利差日趋缩小、金融监管的加强等一系列新变化的存在,迫使金融机构从传统的以经营存货业务为主向新的业务领域一一表外业务转移。但是,但是这一类的金融机构对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并不了解或知之不深,因而对其风险程度估计不足。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征极其复杂且难以计量 金融衍生工具所涉及的风险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市场风险。指金融衍生工具价格发生剧烈变化而产生的风险。 信用风险。该风险来自于信用交易对方不愿或者不能履行契约义务。 流动性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的柜台交易契约,通常是专为某些顾客订立的,与在证券交易所订立的同种性质工具的契约相比较,其流动性较低。当市,场缺乏交易对手方时,会致使投资者无法平仓 操作风险。即交易或管理人员由于人为错误或系统故障会造成损失。 法律风险。 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揭示了衍生工具的风险具有隐蔽性、难以计量、集中性及复杂性等特征。风险的隐蔽性体现在这类工具主要集中在场外交易,监管当局很难对其进行追踪和评价,并增加了计量的难度。复杂性体现在衍生工具往往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于一体,这增加了风险决策的难度。 (二)投资机构内部管理不善 光大证券仍以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来管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无法起到有效监控、制约和预警作用。对于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没有充分理解,这些因素加大了金融衍生市场动荡的可能性,投资机构内部管理不完善,是衍生工具市场的一个严重问题。 (三)现货市场不够不成熟 西方金融衍生市场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而这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金融衍生市场作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必须有成熟完善的现货市场支撑。然而我国现货市场规模过小、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发育并不成熟,经常出现大众操纵市场极易的现象,期货价格出现扭曲,不能很好地发挥期货市场应有的套期保值及发现价格的功能。 (四)投资主体产权不明晰,过分投机 风险与收益不对称,只能使得市场主体风险意识淡薄,盲目追求投机利润,过度投机。衍生市场的交易者只有作为独立利益主体,才有可能准确地对市场的变动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客观地评估交易的潜在风险,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监控机制,从而保证风险监控机制有效地运用,并根据理性的预期来确定正确的投资策略,做出交易的选择。产权不明晰,不受到利益制约的交易主体不可能有理性的预期和理性的交易。在没有划清金融资本产权关系之前,必然带来一系列不规范的市场行为,造成市场混乱。 参考文献 [1]卢方元,段晓娜,袁淼.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与防范[J].南都学坛.2011(01) [2]韩世英.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11(06) [3]朱沛,马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策略——基于国内文献的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1(05) [4]黄琼.新金融动荡下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再思考[J].财会研究.2011(13) [5]石伟坚.商业银行中金融衍生工具引发的信用风险防范探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9) [6]徐娜,王兵.小议金融衍生工具风险[J].经济视角(中旬).2011(06) [7]李白之.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项目融资风险管理[J].经济视角(中旬).2011(02) [8]储俊.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及其管理探析[J].浙江金融.2010(02) [9]单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信息披露:基于次贷危机的研究分析[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