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11端午日 第1学时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11端午日
第1学时导学案
2023
年级
语文
上册
11
端午
学时
导学案
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导学案
学习内容
十一 端午日 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并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2、联想的作用。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读课文两遍后完成以下题目。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蘸酒〔 〕 茶峒〔 〕 老鹳河〔 〕 泅水〔 〕
2、沈从文原名 ,湖南凤凰人,作家, 族人。代表作有小说 ,散文集 等。
3、阅读课文,了解湘西端午节的习俗,向长辈了解我们当地端午节的习俗,比拟异同。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4、阅读中我发现了这些有价值的或不懂的问题:
(读文章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它能提高你的阅读水平)
二、课堂探究:
1、自学交流。
〔1〕茶峒人端午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
〔2〕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2、小组交流讨论,完成以下练习。〔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具体语句〕
〔1〕仔细品味作者笔下龙舟赛的场面。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到底好在何处,会如此吸引你们的?
〔2〕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剧烈?
〔3〕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作用是什么?
〔4〕请你们开动一下你们的脑筋,也来试着联想一下,假设你处在这样的场合,这样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之中,耳朵里充满了呐喊之声,你会联想到什么?
〔5〕能不能从文中再找出能突出龙舟赛热闹欢跃场面的侧面描写的内容?除了龙舟赛的船手们,最热闹的应该是谁呀?
〔6〕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剧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
〔7〕是不是获胜的龙舟上的所有的船手都有呀?那他们图个啥?
〔8〕除了赛龙舟,课文还写了什么节目,目的是什么?
3、组际交流
4、拓展延伸。
端午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此外还包括――春节、中秋,请你从这两个节日的众多风俗中选择一种,来谈一谈它所蕴涵的文化或民族精神。
三、达标检测: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1〕zhàn〔 〕酒 〔2〕划jiǎng〔 〕
〔3〕缠guǒ〔 〕 〔4〕nà〔 〕喊
2、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1〕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假设干身体________,手脚________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A.强壮 粗大 B.结实伶俐 C.健康 伶俐 D.结实粗大
〔2〕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________嘭嘭铛铛地把锣鼓很________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立即 纯粹 B.即刻单纯 C.即刻 单调 D.顿时纯粹
3、填空。
〔1〕端午日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2〕虽然端午日不是专门的写民俗的文章,但我们从中也可了解到当地端午节的民俗。当地的端午节的民俗大体主要有以下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以端午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这样详略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5、文中作者描写湘西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请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加以概括。〔不少于三点〕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一〕作家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假设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局部苗族血统。
沈从文当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 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散文集湘行散记。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根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洁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rui)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二〕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审委员谢尔以•马悦然于高行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在明报月刊中表示,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后候选名单之中,沈从文入选了,而且马悦然认为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时机获奖的候选人。1988年,马悦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处询问沈从文是否仍然在世,得到的答复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其实,沈从文刚刚离世数月。
文化界流传,1988年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文学奖得奖者是沈从文,但因为诺贝尔奖只会颁授给在世的人,因此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失之交臂。
〔三〕端午节的起源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把戏,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 种信仰,即:五月为“恶月〞,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兴旺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 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