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向子游学习胸襟.docx
下载文档

ID:979275

大小:36.28KB

页数:27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游学 胸襟
向子游学习胸襟 向子游学习胸襟 一、引言 子游这个学生,他在论语里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他特别重要,是因为他在文学科里面,文学科里面有两位同学,就是子游与子夏,他们都是孔子晚年所收的弟子。孔子的学生大概分为两个最重要的阶段,第一个是比孔子小30岁左右,像颜渊、仲弓、冉有,还有子贡、宰予,都是那个阶段。比孔子小30岁左右,这些人大多数是鲁国人,就是孔子在他本国所收的学生。他后来周游列国的时候又收了不少学生,像子游、子夏,都比孔子小了45岁,小了45岁就可以了解,大概是孔子六十几岁的时候所收的学生,他那时候正在周游列国。所以在这个时候收的学生教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照样有一些有杰出的表现,念书人胸襟要大、胸襟要开阔。 二、子游的优点 子游曾在鲁国做过官,在武城当过县长。他当县长的时候,孔子有一次就问他,你在这里找到什么人才吗。他说有一个人叫做澹台灭明,他〞行不由径〞,就是他走路的时候不走小路,都走大路。如果不是公事,他不会到我的房间找我。代表这个人是一个正人君子,走路走大路,不是公事不来找你。有一句话叫做“以言取人,失之宰予〞。意思是你如果听一个人讲话讲得好,就相信他是好人,相信他很好,那恐怕就会被宰予所骗了。另外一句话,“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就是澹台灭明,他的号。据说澹台灭明这个人长得很丑陋,你如果看他长的样子,就是说这个人一定不是人才了,因为他长得太丑了,那你就错过了子羽这个人才了。 子游能够看出来孔子所忽略的学生,可见子游他的眼光很独到。而且他本身学诗、学书都学得很好。他在武城当县长的时候就教老百姓唱诗。孔子带着一群弟子经过武城的时候听到弦歌之声,孔子在论语里面只有这一次“莞尔而笑〞。各位知道孔子很少笑的,孔子哭的资料比笑的资料多多了,因为他常常感受到别人的痛苦,感受到时代的危机,他常常会比较伤感。但是他快乐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时机很少,至于说“莞尔而笑〞,笑得很可爱、很开心、很灿烂,只有这一次。他为什么那么开心呢。他说了一句话:“割鸡焉用牛刀。〞他说你要杀一只鸡何必去用这个宰牛的刀呢。意思就是说我教你诗经是要用来治国的,你现在一个小小的县城,叫老百姓来学诗,有点大材小用,割鸡用了牛刀。他这样说当然一方面很快乐,要不然他不会笑那么开心;另一方面也有一点幽默感,就说你有一点小题大作了吧。 结果这话就传到子游耳中,子游就跑来抗议了,他说老师,你不是教过我们,“君子学道那么爱人,小人学道,那么易使也。〞意思是君子就是做官的人,他学道的话,就是要保护百姓。君子如果学习诗经,学了之后就懂得怎么样做一个好官。小人就是老百姓,老百姓学得到,就容易听我们的吩咐。就是长官叫你做什么事,老百姓就好好配合来做,他比较心甘情愿,因为他懂得道理。人最怕没有受教育,不明白事理,所有的一切只看自己的需要,因为人在本能上都替自己着想,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能怪任何人。但是你受教育之后就发现,你只看眼前的个人利益,就会错过群体的大的需要、大的利益,到最后反而不好。所以他等于是当一个小小的县长,就让老百姓一起来学诗,学了诗之后,老百姓也懂了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其实很喜欢他这样做的。结果子游抗议之后,孔子只好成认了,说“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三、诗经1.诗经是出于真诚的情感 在论语里谈到诗经的地方不多,大概只有三五篇而已。第一个要留意的是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思无邪〞。“思〞这个字在诗经里面出现得太多太多了,它不作思想讲,它作为一个语助词,语助词就是它没有意思,比方我要说话了,在诗经里面,“思〞代表我要说话了,讲完毕的时候,“思〞代表讲完了,别人一听就知道你唱完了。“思无邪〞本来是描写鲁国国君他养的马,往前跑的时候直行,不能转弯。意思是诗经三百篇都是出于真诚的情感,不能够有任何的转弯。代表文学贵在真诚,文学最怕无病呻吟。 真诚能够引发真诚,所以一个人念诗经的时候很容易被它感动,发现自己年少的时候那种纯洁的怀抱,感觉到年轻时候的理想。所以念诗经的时候,就觉得说好似我又回到年轻的时代。我们耳熟能详的第一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它描写雎鸠在沙洲上面关关地叫,就这么简单。描写一个客观的现象。然后说“窈窕淑女〞,一个可爱的女子,君子很希望跟她作伴侣,这跟思想没有关系,纯粹是情感真挚的表达。所以你念了诗经以后,马上感觉到自己的情感恢复到原始的这种真诚的一种情况。 2.诗的作用 所以孔子教学生去谈、去念诗的时候,特别提到四个字,都跟情感有关。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就是引发真诚的情感。人在社会上待久了,很难得真诚。你跟别人来往,一定要注意到社会上的礼仪、礼貌,很多话不能说,很多话只能说一半,然后跟别人来往注意到自己的角色,注意到自己的身份,有时候心里面的情感真是 很委屈,不能够完全表现出来,到最后就忘了,忘了自己以前也曾经这么年轻过、这么有理想过。所以念诗经的时候,第一个“兴〞,引发真诚的心意; 第二个观,观察自己的志节。可以说我现在念诗经的时候发现我的理想跟里面哪一段描写很接近; 第三个叫做群。跟别人合群;因为我们生活在共同的社会,有共同的遭遇,情感也是类似的,那这种情感通过阅读诗经大家可以互通生气,人的情感最怕压抑,情感一定要抒发; 所以最后一点谈到可以怨,怨就是抱怨。我们很多人对于抱怨都不以为然,认为说不应该抱怨。其实抱怨是很正常的情感,在论语里面,“怨〞这个字出现二十次,是所有描写情感最多的一个字。跟“怨〞相关的字更多了,我们念论语第一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第一句话的第三段了,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愠。“愠〞代表生闷气,内心里面很不爽,这是愠。那请问这不是也准备抱怨的吗。孔子说自己“不怨天,不尤人〞,这六个字其实也是一种抱怨,我说我不怨天,不尤人,这话就是抱怨了,代表我实在是很委屈。所以在论语里面你不要担忧,人的怨是一种自然的情感,难免会觉得委屈,觉得自己有志难伸,被人家误会了,或者委屈、甚至迫害了。可以去阅读诗经,读了诗经之后就会发现在历史上,很多人都有类似的遭遇,很多人条件也比我们好多了,照样是无法去实现他的理想,甚至委屈一辈子的都有。所以你念诗经之后,情感从兴到观、到群、到怨,都能得到调节。不只如此,读诗经还有别的作用,叫做“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就近,可以侍奉父母亲;远的话,做官可以侍奉我的长官、我的国君,像这就是说明诗经可以帮助你立身处世。 3.诗经的重要性 孔子也跟自己的儿子说过,你有没有读诗经的周南召南呢。他儿子说还没有。孔子就说了,一个人不念诗经的周南召南,就是最初的那几段,你如果不念这些的话,就面向墙壁站着。根本无路可走,面向墙壁站着。你要跟别人来往,一动一静,甚至一言一行都要从诗经里面找到根据。他教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你如果不学诗经的话,就没有说话的凭借。“无以言〞不是不能说话,我们从小没学诗经也天天说话,他是说你没有说话的凭借,就是说话说出来不够文雅,说话说出来没有内涵,这是不行的。古代的政治一定要有言语这种训练,所以孔子的学生里面像子游用诗经来教他的老百姓,古代的诗经大局部都可以唱出来的,诗跟乐不能分开,所以孔子对于这样的学生当然认为他的抱负很远大。 四、子游与同学间的争执 子游是吴国人,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期间拜在孔子门下当学生;子夏是卫国人,也是跟他一样年纪,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拜在孔子的门下,两个人又列在文学科,子游、子夏这两位同学可以说是一时在伯仲之间,有时候难免会讲什么即生瑜何生亮这样的想法,然后这是后代的故事了。子游曾批评子夏,说子夏的学生只知道洒扫、应对、进退,就是子夏教学生,教他们早上起来洒扫,看到老师来要应对,客人来了要如何进退,就好象教一些这种具体的行为标准,实在是细微末节。结果这话传到子夏耳中了,子夏当然就不快乐了,说子游说的太过分了,说我们教学生就要慢慢教,从外面的行为标准,什么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你得慢慢来。那么将来再教给你根本的思想,你怎么可以立刻就教他大道理呢。因为子夏这个人比较保守,个性比较内向。所以他教学生的时候慢慢教。 子游不一样,子游希望一下子就把大道理教出来,所以他跟同学之间有一点小小的误会,后来还有一个不好的表现。他跟子夏还有子张,三个人都认为说老师死了,我们非常思念他,同学里面有一个人叫做有假设,就是有名的有子,他长的样子大概是一表人才,同时说话的口气很像孔子,所以他们三个同学就联合起来,子游、子夏跟子张说,我们请有子坐在台上,我们向他鞠躬,好似对老师一样,这样尊敬。古时候人他有一个习惯,他老觉得老师的位子空着,因为孔子走了,那么他们就觉得很可惜,就要找个同学坐那个位置,大家向他鞠躬,好似跟以前一样,一起来讨论各种学问吧。但是曾子坚决反对,他说我们老师孔子是什么人呢,他说江水、汉水洗干净他,秋天的阳光把他晒好。像老师这么样纯洁、洁白的人,没有人比得上,绝对不能用任何人代替。才消除这个意见。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得出来,有的学生脑袋不是很清楚,因为想念孔子,居然想让一个学长坐老师的位置,我们大家恢复以前的这种老师、学生相处的情感。 五、孔子的理想世界 有一次孔子参加了一个祭典之后,出来深深叹了一口气。这时候子游在旁边,就询问老师原因,孔子就说了一段话,叫做大同非小康。孔子认为子游这个学生胸襟够大,确实可以去把他这种理想发挥起来。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侑睦〞,所谓大同世界的理想,每一个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是只保护自己的父母,只照顾自己的子女,让天下所有的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是太理想了,“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这是一个大同世界,我们还是非常向往的,但现在还做不到。叫做“外户而不闭〞,出门的时候家里不用关门,门不用锁的。因为没有人会来偷,没有人会来抢。所以这是一个“选贤与能,讲信侑睦〞,让整个社会的弱势团体都得到照顾,其他每一个人都希望把力量奉献出来为社会效劳,这是大同世界。孔子当然希望有这样的理想可以实现了,讲完毕之后再讲小康;小康的话,比大同就差了一层,之后再讲礼乐,尤其谈到礼谈得非常深刻。 因为很多人谈到孔子的时候都知道,他的时代叫做“礼坏乐崩〞。那么礼坏乐崩的话,孔子希望有“承礼起仁〞。仁义的“仁〞代表内在的真诚情感。所谓的礼坏乐崩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就是礼乐已经丧失内在的真诚的内容,内在的情感,大家行礼做乐都没有真心,孔子希望你把礼接过来,这是外在的形式,它需要有内在的内涵。内涵就是人的真诚情感,仁义的仁就是真诚的情感,所以我们反反复复地强调孔子的思想是仁,仁义的仁。但是你不能忽略礼,因为如果没有礼的话,这个仁无法表达,所以有关礼是孔子思想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局部,是他所接受过来,希望恢复它的力量、它的活力,使它内在重新跟人的情感结合起来的这个礼。 像颜渊这样的学生,孔子教他的关键在于自己能够作主,去实践礼的标准,就是人生的正路。颜渊了解之后,知道他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在这个之后颜渊就再问,有没有具体的做法。因为化被动为主动听起来很抽象,克己复礼,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标准,孔子的答复很简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跟他的学生子游畅谈这些有关大同世界,小康世界什么情况,到今天留下来的文献,还可以让我们向往,我们虽然做不到,至少内心里面很希望有这样的世界叫大同世界。这跟孔子的理想完全配合,孔子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我们刚刚提到大同世界“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鳏寡孤独废疾者是最可怜的人啊,那这些人都可以得到好好的照顾,鳏是老年无妻,寡是老年无夫,孤是孩子没有父母,独是老年没有子女,像这四种情况都是比较可怜的,废疾者就是有残障的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