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实施
教育
平衡
发展
政策
意见
实施教育平衡开展政策意见
政府负担城市义务教育、农民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制度尚未发生根本改变。中央及省级政府应当对农村义务教育实施大规模的标准的财政转移支付。义务教育法缺乏对教育在什么条件和质量下的根本标准的强迫性规定。
第一条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消解城乡二元结构随着中央对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中央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中的比例逐渐提高,特别是西部农村教师工资80%来自于中央转移支付。农村教育状况明显改善。但从总的格局来说,政府负担城市义务教育、农民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制度未能发生根本改变。
现有问题
财政政策问题
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对“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把原来由乡镇负担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责任收归为“县统筹〞,这对确保义务教育财政来源是一个历史性突破。但由于我国县级财政不平衡,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教师政策问题
在教师政策上也表现出十清楚显的城乡二元特征。首先是城乡教师的不同待遇。根据我们的研究,同一个县,城乡相同性质教师的收入可以相差5倍左右。其次是城乡师资配备标准不同。
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制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按照在校学生数量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初中:农村为18.0∶1,县镇为16.0∶1,城市为13.5∶1;小学:农村为23.0∶1,县镇为21.0∶1,城市为19.0∶1。其实,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学校数量多,规模小,农村教师配置标准高于城市才更符合需要。
根本思路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有方案、分步骤地逐步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公共财政体制,统筹城乡公共资源,对社会教育、卫生、科技等公共资源实行城乡统筹安排,统一配置。
第二条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改变制度缺位状况
现有问题
历史问题
迄今为止,我国缺乏标准的公共教育财政制度,60%以上的县市教育支出超过财政支出的40%。在这样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的短缺是必不可免的。从“分级办学〞到“以县为主〞的新教育财政制度,缓解了乡镇压力,但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状况依然存在。
“分税制〞改革之后的问题
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之后,县乡两级所占的财政份额大幅度下降。改革前的1993年曾占到33.4%,到1996年那么只有21.3%,以后也大体维持在这一水准。与此相对,中央财政所占的比例那么从22%上升到50%左右,近年来还有些增加。加上省级和地市级财政的份额,县以上三级政府财政收入所占的比例高达80%左右。但义务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县及县以下财政。
政策建议
建议一。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的建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主张是,中央政府以及省级政府应当对农村义务教育实施大规模的标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东部、中部、西局部地区分级负担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和标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根本理念是:以农村义务教育是重要的公共产品作为理论依据,以国家财政为公共财政作为制度背景,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区分地区差异,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具体思路是:国家财政全面转向公共财政,加速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缩小区域间差距责任主要由中央承担,缩小区域内差距责任主要由地方承担。
建议二。一类主张是建立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分类别、按比例合理负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
根本理念是: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和承担经费的比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公共分担采用按经费需求的性质进行分担的方式。具体思路是:教师工资局部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承担。其中中央政府原那么上负责国家标准工资所需经费的提供,各省区出台的地方补贴和津贴由省级政府承担。各地市级政府XX县区级政府出台的补贴和津贴局部,由制定政策的层级的政府自行承担。地市级政府XX县区级政府负责提供按照国家义务教育办学标准所规定的校舍建设和维修、教学设备和仪器购置等根本建设经费,以及日常运行所需要的公用经费。乡镇政府和村级自治组织负责做好学校新建和扩建、改建等所需用地,举办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
第三条建立义务教育基准满足办学根本条件
现有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然而,在规定的年限中,是在什么条件下,接受什么质量的教育,义务教育缺乏根本标准的强迫性规定。
由于义务教育缺乏办学的底线标准,也就无法统计处于底线标准以下学校的数量,无法制定满足最低办学标准的目标和步骤,也就不能明确消除最低标准线以下学校的责任,不可能形成消除最低标准以下学校的政策和措施。要像制定贫困人口生活标准那样制定义务教育最低办学标准,保证所有学校都能满足最根本的办学条件。
根本思路
制定国家义务教育基准的根本思路是。第一,规定全国义务教育生均经费、生师比、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最低标准;第二,规定全国义务教育经费占全国财政经费总支出的最低比例;第三,制定改造低于义务教育国家基准办学条件学校的时间表和责任主体;第四,建立根据国家经济开展形势修订国家义务教育基准的法定程序;第五,建立国家义务教育基准监控体系;第六,各地方根据本地经济开展状况建立符合本地实际情况高于义务教育国家基准的义务教育基准,和相应的目标、责任、调整程序以及监控方法。
应参照基尼系数的思想和方法,制定教育均衡开展系数,提供教育差距警报。“重点保证、优势扶持〞导致学校对社会、市场需要的信号反映迟钝甚至麻痹。政策应根据学校性质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而不是一把尺子量所有学校。不应该把所有学校放在一起进行优良中差排队,而是将同类学校排队。对不同类型学校给予同等的支持和同样时机的政策空间,办出各自的一流。根据民办学校办学质量上下、社会声誉好坏,政府给予不同程度财政资助。
第四条制定教育均衡开展系数及时掌握教育差距情况多大的差距是合理和可以接受的。我们现在尚无判断的标准和工具,也就无法制定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和目标。
根本思路
经济学上的基尼系数已经被广泛使用于在判断和衡量一个国家居民收入的差距,并产生了良好的决策效果。在我国,也已经有学者运用教育基尼系数分析我国教育差距的状况,但总的说来,对于教育差距的科学判断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绝大多数决策部门尚无应用科学方法和工具分析教育差距的意识,还没有从政府的角度对我国教育差距进行科学测量和公告的先例。
政策建议
政策建议的根本思想是。参照基尼系数的思想和方法,制定教育均衡开展系数,预先提供教育差距警报。所谓义务教育开展的均衡系数就是通过一套比较敏感而又重要的教育指标,如生均经费、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生辍学率等,进行动态分析,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得出教育开展水平的一个基准值,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开展程度可以通过与基准值的比较,获得开展的偏离程度。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决策部门起到预警作用。在必要的时候,政府可以对指数下线做行政上的规定,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将均衡系数控制在一个规定的范围。
第五条构筑公平竞争平台提高教育整体竞争力
根本问题
“重点保证、优势扶持〞是我国一贯的教育政策。这一政策对集中优势资源培养优秀人才起到了历史作用。但这一政策的最大弊端在于排斥竞争,降低了学校对社会、市场需要反映的敏感性和紧迫性,从而很有可能在整体上削弱我国教育的竞争能力。
“重点保证、优势扶持〞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要求,也可以说是我国教育事业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在教育政策取向上的自然选择。这一政策具有强烈的两面性:正面效果是有利于集中国家财力办大事,表达效率的原那么,在短时期内能看到明显的效果,也能够表达政府的意志,保证重点工程和目标的实现。负面效果是强烈的行政性资源分配,降低平等竞争作用,并导致学校对社会、市场需要的信号反映迟钝甚至麻痹,从而降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根本思路
随着国际整体竞争的加剧,这种保护式扶持政策的负面作用会越来越突现。这就要求政府的功能逐渐转向搭建公共竞争平台、制定竞争规那么、维护竞争环境和奖励优秀竞争者。
第六条建立多元评价制度改变单一评价标准
根本问题
办学雷同、千校一面是我国教育的严重弊端,高等教育更为突出。理论脱离实际,学术性研究成为几乎所有学校的价值追求。单一标准评价既是这种价值的表达,又强化了这一价值。很长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小,是比较典型的精英教育,政府对高等学校的评价标准根本上是单一的学术标准。
根本思路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群众教育开展,教育的质量观和人才观也需要发生相应变化。首先,精英教育的质量观更多的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质量标准,不管哪种类型的高等学校都追求到达某一最低要求;而群众高等教育质量观不设定普遍适用的最低质量标准,只有不同的质量标准。
其次是制定质量标准的主体的变化。精英教育时代是由政府或某一权威机构根据唯一的质量标准对高等教育进行质量总控制,群众化教育时代那么是更多接受市场调节,以适应社会开展需要为根本目标。
从精英到群众高等教育人才观的变化主要表达为从单一学术性人才向多元人才结构的转变。
没有良好的人才结构,不是人力闲置、就是人才紧缺。学术研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缺一不可。相对于这四种人才的培养,决定了不同类型学校的功能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群众化,学校办有特色,分类开展,已经成为最迫切的市场要求。不同类型学校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学术责任和社会效劳功能,因而有各自的办学模式。教育政策应根据学校性质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而不是一把尺子量所有学校,更不是把所有学校放在一起进行优良中差排队,而是将同类学校排队。按照不同类型确定同类学校的办学绩效,并根据绩效大小予以奖励。重要的是,对不同类型学校给予同等力度的支持,给予同样时机的政策空间,鼓励不同类型学校都办出各自的一流学校来。
第七条鼓励民间资金投入扩大教育经费来源
根本问题
“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显著特征。我国以缺乏世界2%的教育经费支撑了世界20%受教育人口的教育,创造了教育的奇迹。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来源单一,缺乏鼓励民间资金投入教育的机制和手段,一方面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民间资金闲置。
民办教育已经为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经费来源作出了明显奉献,但我国民办教育的规模还明显偏小,民间举办民办教育的积极性还不够高。究其原因,一是在政策上对民办教育没有做到一视同仁,二是缺乏鼓励民间投资教育的有效机制。
根本思路
要改变这种情况,第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民办教育机构的社会地位,使民办学校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待遇和政策。保证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受教育者同等的权利。
第二是实施民办教育绩效资助政策。所谓民办教育绩效资助制度就是根据民办学校办学质量上下、社会声誉好坏情况政府给予不同程度财政资助的政策。因为办学质量与办学本钱是成正比例的,为了鼓励民办学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对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学校多资助,对办学质量、社会声誉一般的学校少资助,对办学质量低、社会声誉不好的学校不资助。
民办教育也是公共事业的一局部,只有建立起对民办教育的资助政策,才能更有效地保证和提高民办教育质量,保证对民办教育的有效管理,才能更好地吸引民间资金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