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近代天津韩家姐妹的风雨人生.docx
下载文档

ID:971075

大小:29.17KB

页数:9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近代 天津 姐妹 风雨 人生
近代天津韩家姐妹的风雨人生 徐泓 从小就知道,我的母亲有几位风华绝代的姑姑,她们曾经被周恩来总理称为“韩家姐妹〞。周总理夫人邓颖超,更是与韩家五姐妹中的三位,从天津读书时就相熟,和其中的一位在觉悟社还有战友之谊。 韩家五姐妹分别是:韩俊华、韩升华、韩咏华、韩恂华、韩权华。我们这一辈儿都称呼她们为“姑婆〞。 进入我的记忆时,她们都已年过半百。但那份气质脱俗的民国范儿,即便在“文革〞期间也不失风度,高龄之后依然保持优雅,着实令人过目难忘。 她们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接受现代教育的一代先驱;她们的婚姻,将各自的人生无可回避地卷进了时代的漩涡;她们的命运与中共的统战政策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 母亲家族的故事要从“天津八大家〞说起: 据史料记载,从咸丰初年开始,天津就流传着一个有关“天津八大家〞的口诀:“韩高石刘,穆黄杨张。〞坊间在各大家族姓氏之前,还冠以堂名字号或居住地点:天成号韩家、益德裕高家、杨柳青石家、土城刘家、正兴德穆家、振德黄家、长源杨家、益照临张家。 名列榜首的“天成号韩家〞就是母亲的家族,“韩家姐妹〞正是这个名门望族的后人。 天津“八大家〞在咸丰、同治年間处于鼎盛时期。例如当年的天成号韩家,有文字记载的,曾养海船99艘,被称为清代天津“船王〞,其航线自沿海各埠直至朝鲜、日本等地,几乎垄断了天津当时的海运业。除养海船外,韩家还开设了银行、银号、当铺等产业。 但到了同治、光绪年间,“天津八大家〞中有的开始败落,而“天成号韩家〞是最先凋敝的一家。因为天津开埠以后,随着近代轮船海运事业的逐步兴旺,传统的木船运输日渐式微。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时,韩家经营的18家当铺中又有17家惨遭抢掠。 在韩家祖业尚未完全崩盘的时候,有一支〔据说是长房韩荫棻另立门户〕迁居京城。自此,韩荫棻、韩渤鹏〔韩耀曾〕父子两代不再经商,走上了仕途。虽然官职都不算高,韩渤鹏1917年底当上北洋政府总理王士珍的秘书,大约是韩家官运的封顶之作了。但这个弃商从政的选择,却使得韩家的家业有了起色。正是在这段时间里,韩家买下了北京南城西琉璃厂尽头南柳巷的一处大宅院。于是天津“东门外韩家〞,转身为北平“南柳巷韩宅〞。 在我梳理母亲家族史的时候,舅舅韩德刚给过我一份他自己手写的家谱。从这个谱系得知韩渤鹏与卞氏生有二子五女,长幼序列为:韩俊华〔女〕、韩振华〔男〕、韩缙华〔男〕、韩升华〔女〕、韩咏华〔女〕、韩恂华〔女〕、韩权华〔女〕。其中老三韩缙华在十几岁时夭折。于是韩家只剩下唯一的男丁:韩振华。 韩振华,字诵裳,曾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回国后先是搞教育,1915年任北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主任,1917年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后来重拾祖业经商,先后出任中国银行大连分行经理、中国盐业银行北平分行经理。解放后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舅舅韩德刚说:他见过证书,上面有北京市市长叶剑英的亲笔签名。韩诵裳1963年病逝,当时他是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韩诵裳育有三子二女。我的母亲韩德常是他的大女儿。 二 清朝末年,韩家还在天津的时候,与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被誉为“南开校父〞的严修〔严范孙〕先生结为通家之好。 韩咏华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我们家里房子不够用,父亲向严老借房子住,一住就是十几年。我们弟兄姐妹几人,都在严老门下读书。〞 1902年严修先生去日本考察教育,对女子教育产生了浓厚兴趣。回国后,他于同年冬天就在家中创办了严氏女塾。念书的主要是严家的女子,也有几个亲友家的孩子,包括韩家姐妹。 严氏女塾设在严家的偏院酒坊院中,可不是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的传统私塾了。课程设置已经中西合璧,上午学缝纫、洗衣、织布,下午有国文、英文、算术、日文、音乐、图画、手工等。初创时还聘请了几位日籍教师。严修先生亲自讲授作文课,并编写了放足歌,教女学生们演唱。 1905年严氏女塾改为严氏女学,这是天津最早的女子小学堂。同年严修先生又参照日本的模式创办了严氏蒙养院〔幼儿园〕,还开办了保姆讲习所。这也是中国最早培养幼儿师资的学校。 据可查到的资料,韩家姐妹中的韩升华、韩咏华两人,同在严氏女塾读书,同在严氏幼儿师范上学,毕业后还同在严氏幼稚园任教。严家按照韩家的排行称呼她们为“韩四姑〞、“韩五姑〞。 韩咏华在严氏女塾读了3年书以后,按照她的回忆:“我还只有13岁,又是严老先生一句话:‘韩五姑可以上幼稚师范。于是我便上了幼师。〞她16岁从严氏幼师毕业,本想南下去金陵女子大学继续求学,但遭到父亲反对,韩渤鹏说:“严老培养起来的人,应给严老效力〞。于是韩四姑、韩五姑成为严氏幼稚园最年轻的教师。 历史资料保存下韩家姐妹被有关部门誉为“中国保育工作先驱〞的证据: 1908年天津醒俗画报上刊登了一幅时事图片,标题为参观蒙养院纪盛。图片说明:“韩升华女士教小学生唱歌,日本老师大野铃子弹琴伴奏。〞1977年严修先生的孙女、著名妇产科大夫严仁英回忆童年时代,对教她音乐课的韩咏华女士仍记忆犹新:“韩老师琴弹得好,歌儿也唱得好。〞 她们的妹妹“韩六姑〞韩恂华也在严氏女塾读过书。据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刊载的天津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一文披露:严修先生“早在1906年就在自己家里组织儿孙们演出新剧,并搭凉棚由张伯苓、韩恂华等参加演出箴膏起废一剧,据说这是在天津最早演出的第一个新剧〞。算起来那时候登台演戏的韩恂华还只有7岁。 如果说韩家四姑、五姑赶上了严修先生在天津首开女学,韩家六姑那么赶上了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首开女禁。从1920年初开始,北京大学先后分3批招收了9名女生为旁听生:江苏3名、甘肃1名、贵州1名、四川2名、安徽1名、天津1名,其中来自天津的就是韩恂华。当年秋季蔡元培决定北京大学正式招收女生,于是以上9名女生都被录取。这一年韩恂华21岁,她选择的专业是北京大学哲学系。 我很早就听说韩恂华当年可不是等闲之辈,这不仅因为她是考入北京大学的第一批女学生,听得最多、最生动的是来自她本人的一段描述:“五四学潮时,天津学生游行队伍里,男生这边举旗子的是周恩来,女生那边举旗子的就有我韩恂华。〞后来我在采访中接触到一些人物和史料的时候,才知道这真不是夸口。 韩恂华中学时代就读于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与邓颖超、刘清扬、郭隆真、张假设名等人是同学,很早就接受了进步思想。她参加过著名的天津青年学生进步社团——觉悟社的活动,并且是觉悟社的一员。 1919年9月16日成立的觉悟社,最初由10名男社友和10名女社友组成,骨干为周恩来、马骏、郭隆真、刘清扬、邓颖超等。后来又吸收了5名社友,二男三女,韩恂华正是女社友之一。进入北京大学以后,韩恂华也没有脱离学生运动。1920年9月,京津各女校学生500余人到教育部请愿,要求打破男尊女卑、改革女子教育制度,韩恂华与邓颖超、黄英、王孝英等一起被推选为代表。 韩家最小的女儿韩权华,1922年追随姐姐也考入北京大学文科预科。19岁的“韩七姑〞亭亭玉立,洒然出尘,非常漂亮,一入学就被捧为北大校花。但是非也自此而起。据家里老人回忆:当年追求她的人排队,时常要把找上门的轰走。后来为了躲避骚扰,她转学到北平女师大,师从刘天华,也由中文改学音乐。毕业以后,河北教育厅保送她官费留学美国,在离华盛顿不远的巴尔的摩城皮尔德音乐学院专攻音乐史。 三 千里姻缘一线牵。严修先生不仅引导韩家姐妹走出深闺,接受西方现代教育,他还做月下老人,送出两根红线成全了两对姻缘。 韩升华、韩咏华姐妹相隔两岁,相貌酷似。当年到严氏女塾上学的时候,一水儿的男孩打扮:素净的长棉袍,厚厚的毛坎肩,一头长发盘进帽子里。 严修先生为她俩选中的夫婿都是书香门第出身的海归,后来还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大学校长。韩升华嫁给了西北大学前校长傅铜,韩咏华嫁给了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 傅铜,字佩青,早年留学英国,入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并随罗素研究数理哲学,成为最早学习西方哲学的中国人,也是最早参加国际哲学学术会议的中国学者,回国时已年过三十。他曾先后出任过西北大学和安徽大学校长,并在假设干大学担任教授、系主任、院长。 梅贻琦,字月涵,庚子赔款留学美国,获伍斯特理工学院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回国时也年近30歲。他1931年至1948年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是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抗日战争时,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被推举为这所大学的校务委员会主席。 当年两位校长夫人,近似孪生姐妹的相貌,屡屡出现这样的误会:韩升华到清华,常有人同她打招呼,以为她是梅夫人;而韩咏华参加一些聚会,也有人惊奇:“怎么傅太太也来了?〞 韩恂华嫁的也是海归,而且嫁入了一个海归世家。韩恂华的公公就是清朝末年首批公派留学生,丈夫邝寿堃那么留学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采矿系,毕业后还在美国岛湾煤矿公司当了两年实习工程师。1925年学成归国,先后在中国最早一批现代煤矿北京门头沟煤矿、河北唐山开滦煤矿担任总工程师。 这位邝寿堃,广东台山人,一水儿西洋式做派,和太太通、写家信都用英文〔韩恂华北大毕业后也曾留学美国〕,在南柳巷韩宅和连襟梅贻琦、傅铜聊天,无论国事还是家事,他们也常讲英文。离开韩宅时,一定会从车行叫车。舅舅韩德刚回忆说:那时候我们就知道了什么叫“打的〞。 直到韩家七姑爷卫立煌的出现,打破了韩家女婿“不要当官的〞这条不成文的规矩。至于韩权华和国民政府陆军副总司令卫立煌的婚事,究竟谁是月老,如何成就的?扑朔迷离。 卫立煌,字俊如,中年丧偶,他的第一任妻子朱韵珩于1939年秋天病逝。此后提亲者不断,一度甚至盛传蒋介石、宋美龄要介绍孔家小姐为他续弦。1945年夏天,卫立煌和韩权华在昆明举行婚礼,又有报道言之确凿的说:韩权华的姐夫梅贻琦才是牵线的媒人。 行文至此,一直没有提及韩俊华,因为她比四位妹妹年长许多,没有赶上接受现代教育的时机,也是姐妹中唯一缠过足的。她早早出阁,嫁给了后来的“天津八大家〞之一“茶叶李家〞,丈夫李莲普,字仰白。 韩俊华自己虽然没有上过西学堂,但是她把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分别送到美国和欧洲。本文要特别提到她的女儿李惠年和女婿汪德昭,因为卫立煌1955年海外归来的统战故事,与他们密切相关。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13号楼,韩俊华晚年和女儿、女婿住在这里。她1975年去世,高寿97岁。生前最后一件喜事:她抱上了重外孙,实现了四世同堂。 这个小男孩叫汪延,1972年5月出生。2001年6月被任命为新浪总裁。 四 1948年冬天。国共两党对决,北平兵临城下。 走还是留?韩家姐妹的人生之路在这里大转弯。 这一年的秋天,在清华园内。梅贻琦与韩咏华居住的寓所,韩家留下了最后一张全家福。 作为韩家第三代,我有幸在这个历史性时刻留下了一个小小的身影。在韩家最后一张全家福照片上,我被外婆抱着,照了个侧面,头发上别着一个小卡子。在此之前,我还被写进梅贻琦日记1941—1946:“1946年9月15日,饭后拍照两三张,与逢吉至南大地徐家,看徳常新生男孩。〞我被误写为男孩了。当时我的父亲徐献瑜任燕京大学数学系主任,南大地就是今日的北京大学燕南园。 1948年12月,梅贻琦搭乘国民党的飞机南下。国民党政府再三邀请他入阁,梅贻琦维持了一贯的中间立场,他对新闻记者谈话说:“不出来对南方朋友过意不去;来了就做官,对北方朋友不能交代。〞所以始终婉谢。他以参加联合国教科文会议为由飞赴巴黎,后辗转来到美国纽约,在那里一直住到1955年。 1948年11月底,韩咏华已经在丈夫之先,带着大女儿梅祖彬及2个外孙,搭亲戚的飞机离开北平,先到广州,又转到香港暂时寄住,1951年才与丈夫在纽约团聚。 几乎同时,1948年12月卫立煌与韩权华也走了。他们是非走不可的,卫立煌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剿总司令,因兵败辽沈撤职查办。蒋介石对他戒心很大,一直秘密监视他的动向。卫立煌是包了一架陈纳德民航队的飞机飞离北平的。此后一路和国民党特务捉迷藏:上海、广州、南京,直到1949年正月初三,卫立煌和韩权华在上海登上英国轮船才逃脱罗网抵达香港,在香港寓居6年。 两家走了,四家那么留下来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