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东台
沿海
发展
绿色
产业
战略
思考
对策
研究
东台沿海开展绿色产业的战略思考和对策研究
当前旅游产业开展的战略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做出了应有奉献。最为显著的是,由旅游资源大国开展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旅游业由外交工作的重要补充开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了明显变化。概括地说,旅游业正处于一个黄金开展期、产业转型期、战略提升期、矛盾凸显期。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成为时代赋予旅游业的荣耀使命和历史重任。
当前,我国旅游业拥有很多明显的开展机遇,“十一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旅游业将保持较快开展的势头。但由于受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深层次的一些矛盾依然存在,新的问题又在不断出现,造成了开展机遇与新旧矛盾交错丛生、相互并存。旅游业只有全面贯彻科学开展观,尽快实现战略转型和战略提升,才能跨入更高的开展阶段。因此,在旅游业开展的战略研究和宏观决策上,尤其需要关注和思考以下问题:
一、旅游业阶段性特征与产业功能问题
旅游业的产业性质、产业定位、产业功能等问题,是旅游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政府决策部门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任何产业的功能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国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的变化相适应。以改革开放为标志,旅游业的功能实现了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变;而今旅游产业功能又在悄然变化,即从“产业〞逐步转向兼具经济产业和社会功能的双重特性。旅游业的功能现已明显超出了经济范畴,旅游奉献也已打破创收创汇的单一经济概念。在树立科学开展观和新的资源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开展方面;在加快中西部地区脱贫致富,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繁荣稳定方面;在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旅游业的综合功能日益明显,已不再是单一的经济功能。
当前,旅游产业功能表现出几个明显特征:
(一)“民生〞与“国计〞相统一。去年入境旅游已达1.25亿人次,我国居民的国内旅游已超过13.9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8935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近202300万人。旅游业已成为事关亿万“民生〞的大产业;直观地来看,旅游似乎并非关乎国家平安和经济命脉的“国计〞大事,但已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也影响着国家总体的“软实力〞。一个旅游业不兴旺的城市,实现不了国际化、现代化和信息化;一个旅游业萧条的国家,也很难称得上政通人和、繁荣兴盛。
(二)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并重。虽然旅游业的创汇创收数额日益提高,但经济功能已不再是压倒一切的;而社会功能越来越明显和重要,它不再是经济功能的附属品、派生品,不仅已可与经济功能并驾齐驱,而且在旅游兴旺地区已超出了经济功能。因此,对旅游业进行客观评价,既要防止过于强调经济功能,也要防止泛论旅游业的功能,应把发挥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一体并重地纳入工作“主渠道〞。
(三)旅游活动与文化属性互为表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缺少文化没有魅力,文化缺少旅游没有活力。只有实现旅游与文化产业的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四)多重概念与业态开放的特别属性。旅游是一个多重性的复杂概念。按照老百姓通常的理解,“旅游〞就是游览观光、度假休闲,显然这是“小〞旅游的概念;按照业内传统的和非严谨的理解,旅游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这是“中〞旅游的概念;如按照国际通行的“旅游〞定义,旅游是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居住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这个定义是“大〞旅游的概念,要比习惯性的理解宽广很多,它包括了参观、游览、度假、休闲、疗养、探亲、差旅等活动,也包括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宗教等活动,还包括了正在陆续出现的各种新兴旅游业态。因此,开展旅游绝不仅是利用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而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开展空间。
二、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素质提升问题
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是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必由之路,关键在于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就提出了“两个转变〞,一个是经济体制的转变,一个是开展方式的转变,但至今未取得明显成效。相当一些旅游企业的竞争不是靠降低本钱和提升质量,而是打“价格战〞;旅游饭店出租率不高,旅行社微利或亏损运营,旅游景区以提高票价营利,旅游汽车公司竞争剧烈;旅游产品和效劳比较粗放,旅游促销手段单一落后;与世界旅游兴旺国家相比,我国入境旅游接待效益差距明显。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转变缓慢,关键是一些地区、一些企业尚未从根本上牢固树立科学的旅游开展观,尚未从根本上以提质增效的理念取代对规模、速度的片面追求,尚未从根本上打破传统开展思维和开展模式的樊篱与束缚。这既是问题存在的根源,也是今后应予解决的重点。
(一)牢固树立科学的旅游开展观。我国旅游业起步于“一穷二白〞的根底,曾创造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不少经验。例如,“建个大门就收费〞的起步开展;“边开发、边投入、边收益〞的开展模式;“以旅游养旅游〞的“滚动开展〞等。任何经验都是具体环境和条件的产物,不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广谱性;同样,旅游开展观也应与时俱进,而不能固步自封、长期因循,在迫切需要转变旅游增长方式的今天,尤其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经验。过去的经验不一定适于今天,旅游大国的经验不一定适于建设旅游强国。我们所应探索和创造的,应是如何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地开展旅游业。这种看似是开展方法的战术问题,实质上是开展观的战略问题。
(二)努力建设科学的旅游指标体系。要以形成科学的开展导向为目标,打破单纯以规模、数量、速度论成绩的思维惯性,建立全面反映效益、本钱、质量、奉献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既有旅游产业规模和速度的概念,也有综合奉献率、市场竞争力的指标,包括拉动投资、安置就业、增加税收、促进环保、优化生态等,最终到达凝聚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三)深入拓展旅游产业的开展空间。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不能仅靠开发新资源、建设新设施,而必须在深度利用、可持续开展上下功夫。旅游消费是重复发生的,消费需求的空间是无限的,而未开发的旅游资源那么是逐渐减少的;旅游消费具有低消耗、重复性、多层次的特征,通过改造升级现有旅游产品,就可以不断扩张市场供应;新的开发需要较大投资和全面配套,投入使用和投资回报需要一定周期。因此,旅游开展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张规模,集约化开展是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然选择。
三、旅游产业化与产业升级的问题
产业化是一个产业的开展机制逐步健全的工作目标。对旅游业来说,产业化是实现旅游产业升级的条件和根底,是从“做大〞走向“做强〞的必然选择。旅游业从“事业〞向“产业〞转变,是迈向产业化的根底,但并不等于产业化;旅游“六大要素〞是产业化涉及的必要领域,也不等于产业化;产业化是指旅游产业完全彻底地按照产业规律去运行,是旅游产业运营机制更为完善的要求。实现旅游产业化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促进旅游产业要素的扩张和裂变。由单个产业要素开展扩张为产业链,通过拉长产业链建立与相关产业密切的关系,使之成为旅游业的紧密层伙伴。二是建立旅游业的良性开展机制。旅游业的投资者、开发者、经营者应遵循旅游产业开展规律,建立分工合理的市场利益共享关系;上下游的旅游企业之间、相关企业之间、同类企业之间,应实现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集团化、网络化、协作化。三是提升旅游业的区域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形成有利于旅游开展的宏观环境和旅游消费环境。五是扩大和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奉献率。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问题,国家旅游局在深入研究根底上,2023年1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工作思路。
(一)建立完善的旅游产业市场体系。重点是推进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旅游行业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二)建立开放的、包容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重点是促进相关社会资源向旅游产业集聚。
(三)建设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体系。重点是促进旅游城市、旅游县、旅游乡镇三个根底层次的旅游目的地建设。
(四)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在全面提升观光产品的同时,加快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建设,并且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复合型产品体系。
(五)建设构架合理、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教育和人才体系等。
四、扩大开放与培育统一大市场问题
旅游业是天生的开放性产业。旅游目的地的无限量、旅游消费要素的多样化、旅游客源的多层面、旅游市场的一体化,决定了旅游业应该是高度开放的。但长期以来,受地方利益和行业利益的影响,旅游市场中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保护性壁垒,具体表现为:限制外地投资者设立旅游企业、限制外地旅行社开展网络、限制外地旅游车辆经营、限制外地导游从业等。这些自我保护的壁垒,严重阻碍了旅游市场在全国的开放,既影响了市场主体的充分竞争,也成为旅游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开展的深层次障碍,客观上导致了对内开放滞后,并影响了对外开放效应的发挥。因此,切实深化和扩大对内开放,是进一步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的条件和根底,也是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要坚决消除各种形式的保护性壁垒,并防止产生新的壁垒性障碍。
(二)加快旅行社业对内开放。作为兑现入世谈判的承诺,国家旅游局已宣布提前取消对外资旅行社“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为了以开放促开展,以开放促进步,还必须把解决旅行社业长期存在的问题作为扩大开放的主要目的,切实推进旅行社专业化分工和网络化开展。而要实现上述工作目标,就必须强调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步伐相协调,强调以消除自我保护性壁垒为先导和根底,强调扩大旅游市场对外开放是为提升旅游产业效劳的。因此,旅游部门在研究新形势下旅游市场和产业监管手段等问题时,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破除制约旅游业开展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放宽旅行社的经营代理和加盟许可;要更多地运用法律和市场的手段,坚决扫除自我保护的地域性壁垒和排外性限制;在率先建立国内统一的旅游大市场根底上,适时扩大旅游市场的对外开放,逐步实现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努力争取对外开放效益的最大化。
(三)加速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旅游局就在全行业倡导和推进旅游企业制度改革。目前,东部省市旅游企业已根本实现了国有资本的退出,但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国有大型旅游企业改制也比较滞后,成为导致旅游企业“小散弱差〞、长期不能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十一五〞期间,旅游企业能否根本性地提高市场竞争力,带有机制性意义的问题将取决于企业制度状况,关键性的出路在于加快企业制度改革步伐。
五、提升旅游供应与拉动旅游消费问题
旅游消费具有求新求异和逐步升级的市场特征。90年代初,我国旅游界就认识了这一市场规律,提出了开发度假旅游产品和完善产品结构的市场理念。目前,全国省一级旅游度假区120余家,并兴起了一批生态、海洋、乡村、体育、健身、游艇等专项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配套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总体来看,我国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还处于初级化的阶段:旅游产品以观光型的为主,开发思路也以观光型的为主导,普遍追求大流量的旅游接待;旅游产品粗糙的多、精品的少,资源型的多、文化提升型的少;产品供应只能满足初级化、群众化市场,个性化、舒适性明显缺乏。当前,旅游产品供应水平不高,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要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开发理念。有什么资源就开发什么产品,再考虑如何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资源导向〞观念,已明显落后于旅游市场开展的需要,必须尽快以“市场导向〞理念取而代之。旅游需求市场固然在不断扩大,但市场扩大不仅是在规模上的,还包含了对质量提升的需求,只有相应地、超前地提升产品供应水平,才能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市场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