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张载
宇宙
本体论
及其
成因
论张载的宇宙本体论及其成因
【】张载的宇宙本体论是其思想的逻辑起点,为张载哲学的展开提供了理论根底。张载建立了完整的气学理论体系,但是他的本体论思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有“气本说〞、“虚本说〞也有少数学者倾向于“道本〞,究竟何者为本,主要在于学者对于“本体〞这一范畴的界定。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气与太虚、太和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张载的本体论思想。
【关键词】张载;本体论;气;太虚;太和
张载作为北宋五子之一,他在本体论上,与周敦颐不同,周敦颐把儒佛道三者结合起来,但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根源,张载在前人研究的根底上,深入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佛道二教的理论进行批判,对世界进行了终极追问从而建立了自己的本体论思想。
一、对佛道本體论的批判
道家把“无〞作为世界的本原,主张“无中生有〞,张载认为道家的主张缺乏合理性,因为它并没有理清“有〞和“无〞之间的关系,二者不存在先后问题,都是作为事物有形或者无形的一种存在状态。张载认为气是物质世界存在的根底,是真实客观存在的,这称之为“有〞,气聚形成有形的物质世界,气散归于无形,成为“虚〞。老子的无中生有理论,在张载看来就成了,无形的虚能形成有形的气。但是虚和气二者不是生成关系,而是作为事物的不同存在状态。佛教主张空,重视心的作用,强调“以心为法〞,认为人们主观的幻觉是客观事物存在的依据,佛教哲学没有正确认识本体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没有依据现实事物的开展规律来认识世界。在批判佛道二教的“空〞、“无〞观点的根底上,张载确立了他的宇宙本体论,把气作为现实世界的物质根底,肯定了现实世界的实在性。
二、张载的本体论思想
以张岱年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张载的本体论为气本体论,他认为本体在中国哲学中的含义不同于西方。“本体〞一词在中国哲学中是指“本根〞,本来存在的根底。他认为气是最根本的,一切存在的现象都是气,气派生万物,是万物存在的根底。在论证中他把气与具体事物区别开来,气是比具体器物更高级的存在,气是质料物,具体器物是形物。气聚为物,但是气仍然存在于具体器物中,具体器物是由气构成的。但是气是不依赖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具体器物会消亡,但是气不会消亡,气只会有聚散的差异。在文本中谈到“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对于“太虚即气〞的理解,他认为太虚和气是同一种东西,同一种质料,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二者只是聚与散的不同,因此整个世界就是由气构成的物质世界。
牟宗三的本体论思想与张岱年不同。他认为太虚与气存在明显的差异,二者不可混淆。太虚是最高本体,太虚是形上的,而气作为物质性的存在,是行下的,二者是体用圆融互不相离的关系,把太虚本体落实到道德层面上,太虚是具有道德创生意义的存在。他的太虚是与儒家的天、道、性、命相联系的,认为宇宙的化生即是道德的创造过程。太虚中的气,存在清浊之分,清极至神,神作为太虚中的更高境界,故清通无碍而到达神。在文本中张载说“散殊而可象者为气,清通而不可象者为神〞,“神〞使太虚的超越性地位更为显现,和实质的气形成鲜明比照。在宇宙的物质构成上,太虚神体是具有超越性、绝对性的最高本体,在人性道德层面上,到达的最高境界就是“神〞,至此他的太虚神体把天道人道贯穿起来。
从现在意义上看寻求第一本体,第一存在,张载的本体论本人赞同“道本体论〞。在文本中张载认为太和就是道,显示出道的创生之义,道是第一意义上的本体。道创生万物的过程就是气的变化过程,是阴阳相互推移的过程。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形成,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道—太和—太虚—气—万物。这一过程并非是万物的创造过程,而是从形上到形下的一个分级。“太和〞一词始见于易传,按传统的理解“太和〞就是阴阳会冲未分之气,万物化生就是源于天地之间生生不息、运动不止的“氤氲〞之气。对于“太虚〞的定义,张载认为太虚是气的本来存在状态,是散而未聚的气。对于太虚和气的关系,有学者认为二者是形上和形下,本体和现象的关系。本人认为虚与气是作为同一物质的不同存在状态,太虚和气的关系就像水和冰的关系,构成要素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它们是有形与无形、聚与散的差异,并不能理解为形上和形下的区别。气是实体性的存在,太虚是气的本来状态,故太虚也是实体性的,所以太虚和气都是形下的存在。因此,从太和、太虚、气的存在状态及运动过程,可以看出太和、太虚与气的本质是一样,只是存在的状态不一样。太和是阴阳未分之气,太虚是气的本然存在状态,这些都是形下的层面,“太和所谓道〞道是第一存在,是万物化生的本,道呈现出了万物化生的过程,也展现出事物气化的过程。
因此,对于张载本体论思想的判定出现不同,主要在于学者对于“本体〞的界定不同。“本体〞在中国哲学中,应该理解为“本根〞,物质世界本来的存在样式,是物质世界的本原。从这个角度看理解为气本论是具有合理性的。同样假设根据“太虚无形,气之本体〞这句话来定性张载的本体论为“太虚本体〞是有失合理性的。这句话容易产生误解,太虚是气的本体,换句话说就是太虚是气的本来状态。这里的本体,并非现在西方哲学中的第一存在,第一本体。张载在文本中只是说明太虚是气的本来状态,并未显示出,太虚是超越于气之上的更高存在。张载所说的“本体〞未必就是现代哲学意义上作为第一存在的本体,现代意义上的本体观念是与现象界相对而存在的。这种观念与中国哲学中的概念是存在差异的。
三、张载宇宙本体论的意义
张载宇宙本体论并不是张载哲学的最终目的,它的最终指向是要探讨心性论和人生论。他认为“气〞是物质世界的根底,世界上的事物纷繁复杂,形质万殊,都源于“气化〞,而事物万殊又是造成人的认识不同的根源。从宇宙本体论探讨事物的本原,进而探讨人的认识,形成了他的认识理论。在人性论方面,他从本体论出发,提出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范畴,同样从本体论出发,他还提出了“民胞物与〞的人生实践方向即人生论,把天地人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中国哲学的天人问题进行新开展。他的本体论思想,为张载哲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底。
从气学哲学的开展史来看,“气〞作为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中国哲学史中是一个广泛探讨的话题,先秦时期有探讨“阴阳五行之气〞,提出“气禀〞与“气质之性〞还有孟子的“浩然之气〞等。对于气的解说,虽然谈论之广,但却没有进行系统阐述,张载克服了以往气学哲学的缺乏,剔除对“气〞概念的杂乱解释在易经的根底上成功地建立“气〞本体论哲学体系。由于张载注重本体的客观性和终极性,他选择了“气〞的概念作为其哲学的本体论,通过理论建构,以及对传统气学理论的继承与弘扬,成功的建立了气学理论体系。
总而言之,假设从传统意义上谈张载的气本体论,是指气作为实体性的存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根底,气不是作为宇宙的第一本体。但是,要按照现代意义上的本体论去理解,本人更赞同张载的本体论是道本体论,道是宇宙的第一本原。张载的宇宙本体论思想,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角度来看,可能气本体论更符合张载本人的思想,但是在现代意义上,道本体论更具有哲学的思辨性。张载建立起完整而深刻的气学体系,对中国哲学的开展作出了重要奉献。
【参考文献】
[1]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M]. 中华书局, 1975:1-60.
[2] 丁为祥. 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M]. 人民出版社, 2000:59-66.
【作者简介】
周晓芳〔199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单位: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