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美联社
新闻报道
美联社的新闻报道范文
一、在新闻报道中的独特地位
“给地球各个角落带来光明的来源有两个:天上的太阳和地下的美联社〞
——19世纪晚期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我猜想,当我死后站在天堂之门的时候,碰到的第一个人会是一名美联社的记者〞。
——印度的圣雄甘地
二、强大的新闻收集能力
o美联社2023年成为了第一个在朝鲜长期设立办公室的西方新闻机构。
o截至2023年年底,美联社的合作伙伴包括1700多家报纸,超过5000家电视和播送电台。超过2023万张新闻图片。
o243家新闻分社,在全球121个国家设有办事机构,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o美联社还运营美联社卫星网络,覆盖全球,报道重大事件。
正因为如此,有西方学者认为美联社是世界上最大、也是运营本钱最高的新闻机构。
三、独特的新闻报道风格
1.突出强调时效性。在报道重大的新闻事件时,美联社允许记者编辑可以先报道后核实,通常美联社都是抢在第一时间发布一条简短的事实性消息以争取时间,随后跟发多条后续报道,不断验证或更正先前的内容,补充新的内容;
2.简单的程式化写作。美联社要求每个记者尽量用较少的词语撰写报道,甚至要求每个句子在20个词之内,要求具体、直截了当地报道新闻;
3.“客观〞、“中立〞的报道立场。
美联社的写作文体:
美联社历史悠久,在西方新闻史上属于文体较早成熟和不断创新的领先者。
1865年4月14日,美联社记者戈布赖特得悉林肯遇刺后,写出了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导语之一:“华盛顿,1865年4月14日,星期五——总统今晚在剧院遭枪击,可能已受致命伤。〞1889年,又是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写出了第一条六要素齐备的真正意义上的导语。新闻导语的产生,直接促成了由导语、主体、背景等构成的倒金字塔新闻文体结构的诞生,并逐渐形成了以消息、特稿、评论构成的根本新闻文体格局。而美联社记者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将各种结构综合运用或交叉使用,创造出更为丰富的新闻文体。美联社的文体思维格式主要经历了两个开展阶段:一是以客观求真实,这是其纯客观报道时期。1900年美联社改组时确定了报道方针为“报道事实,不报道意见〞。这是在反对“党派报刊的黑暗年代〞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随后,由于社会责任论的盛行和读者需求的变化,美联社转向提示“新闻背后的新闻〞,即解释报道时期。该社前总经理说:“人们变得更加挑剔了,他们要的是解释性强的报道。〞
附:
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
当我死后站在天堂之门的时候,我遇到的第一个人将是美联社记者――穆罕默德.甘地
我为新闻狂:
在电影作品中,记者的形象总是温文尔雅且具有讥讽性的,几乎不用费什么力就能得到头条新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新闻报道充满了艰辛,整个过程杂乱无章或令人乏味。
美联社一知名记者米歇尔.朗博格曾说过他的采访技巧之一就是说话尽可能地结结巴巴,以至于被采访者对他起了同情心,向他说出他想要知道的一切。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一切充满好奇。要让别人在私底下这样想你:他怎么问这么多问题。碰到一对夫妻或一对情侣,可以问他们:你们是怎么相识的。深入到他们的故事中去,比方他们在哪里上学,主修什么专业等等。
要挖掘人物。总有下一个问题在等着问。有太多的记者是“问一个问题,得到一个答案,然后就没了下文,不能探究得更深入一点儿。
1.如何报道飞机失事
(美联社记者杰夫.威尔森)
根本一点就是去接近现场,而不是坐在那儿讨论会发生什么情况。
2.什么是新闻
新闻依旧是公平和客观的,虽然今天的记者必须在如实报道事件与发表个人见解之间趟出一条自己的路。
新闻报道的级别已与以住大不相同。有些变化的产生是与信息时代相吻合的。因些,对所报道的内容给出“解释、判断、背影材料“已成为新闻记者的职责。
匿名问题比20年前或更早以前更为严重,局部原因是水门事件对新闻报道行业的影响,局部也可能是因为政府机构不太好打交道。现在存在着更多的官方秘密、更多的障碍……不能通过官方渠道得到消息,就只好另谋途径。
报道的速度依然是关键。如果是突发性新闻,就想要第一个得到它。如今新闻记者承受的压力要比过去大得多。新闻消息通过新闻电视联网和因特网瞬间就能传达给群众,记者们就只得使出全力去拼抢。
但有些东西依旧没有改变。虽说现如今只有更加新奇的报道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而且记者们所添加的惊叹语很可能比故事本身还是精彩,但新闻仍旧是“使大家争先恐后去争夺的东西〞。
最为首要的是保证新闻报道的准确性。达不到准确,你就是没有得到任何新闻,相反地还会起到一定的损害作用。
3.新闻报道的灵感
(美联社国内部记者泰德.安东尼)
记者应当随时做的就是注意信息的来源,这各抓住脑袋里的想法差不多。不管在什么地方发现了你都要有所反响。如果你读到将来可能会有用的人的资料就要记录下来。
事实上我们许多的好想法都是来自于周围的事物,而并不是靠坐在桌子后面冥思苦想。在我们与周围世界的接触中,会看到成百上千的东西;在我们每一次乘车、乘地铁,每一次开车去购物的途中,许多好的设想从我们脑袋里一闪而过。我认为获得报道主题的关键更多的是抓取,而不只是寻找。我们都会产生想法,但并没意识到这些是想法,认为“离奇〞或“有趣但有点儿拿不准〞。可是随后这些想法就从脑袋里跑掉了。将这些想法录下来或记在笔记本里,到头来十有八九没什么用,但也许就是那第十个成全了一篇优秀的报道。
新闻记者经常要放下触角。我们习惯于在参加政府会议或在工作状态下寻找创作的灵感。养成随时随地思考的习惯不应是个问题,只要有了想法给予重视就可以了。窍门就在于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聚集到那座灵感的加工厂中。(书中的两个例子,第30页)
有两个因素可以使一篇报道与众不同。如果你所写的事情完全的独特,你就可能会抓住读者的目光;如果你是写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却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你照样可以吸引读者。不过真正的技巧是将这两种情况合二为一:写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一种罕见的情景,但同时要保证主题思想具有普遍意义。
你不可能得到太多的细节故事,你也不能在报道中使用太多这样的内容。使用多少要靠自己控制,但在收集这些材料时不要限制自己。很显然地,你不可能收集到每一个细节,但你一旦注意到某件事,就要把它记录下来;只因为它引起了你的注意,就说明其本身具有重要性,否那么的话你也不会注意到它,倒不见得它对你有多重要。在任何场合、任何你正在做的事情中,都会有成百上千的细节会被注意到;你已经对其中之一产生注意这一事实就说明这件事已经脱颖而出,本身就有潜在的利用价值。
在动笔之前你不会真正清楚什么东西有用。
每次我遇到感兴趣的人物,就给他建一个带 号码的地址卡,同时还要参加八九个关键词,这样当作为一个自由形式的文档进行查寻时,这条东西就可以显示出来。
所有渠道来的东西都融在一个大的数据库里,这些潜在的信息源只是静静地在前方等待,以便我什么时候需要它们。
每当你认为已经写完了一份报道的时候,总还有十分之一的内容可以删去。当你完成了一篇报道后,拿掉其中认为不错的内容,剩下的就会是最出色的。
4.倾听美国
(美联社特约记者朱尔斯.劳)
我想我比现场的记者挖掘的更多。现场的记者只寻找一两件事,我不知道我要找的是什么。所以我就找人交谈,只是聊天,不管和谁。
我一直以为作家是天生的,但写报道是学来的。
他采用观察鸟的方法“以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关于观察的人。只知道一只鸟是红翅膀远远不够,还要了解更多东西以便可以将它与其他鸟进行区别。当去报道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将全部精力投入进去。
5.细节是金
(美联社著名撰稿人勒内.卡蓬)
记者应把自己想像为电视纪录片的制作人。试想,摄像镜头全景拍摄了异国情调的豪华住宅后又定格在一间茅草屋上。不需要任何文字,制作人通过镜头所展示的一切已表达了许多。记者也可以通过对细节内容的灵巧运用来到达同样的效果。
报道是好作品的精髓。一个报道得精彩的故事,即使是用很平常的手法写出来,也要比只讲究文法与用词的东西有趣得多。遣词造句其实是没有什么作用,真正使作品生辉的是报道的内容。
好的作品依赖于对细节内容的运用,而不是抽象的。只有记者才能提供这些细节,而编辑是无法办到的。
当你作报道的时候,你其实不知道哪些细节的东西是适合用的。不过,通过积累事实和细节的内容,可以便文章写起来更容易些;如果你真正认识和了解所报道的对象,写起来就更有权威性。
6.人物特写
(美联社记者海伦.奥尼尔)
年轻的记者会在文章中引用许多原话,大多是用来充当补白。但是等成熟以后做真正意义上的报道的时候,你会发现只有真正精彩的引语才有用。否那么的话,通常可以用其他更好的方式表达。
奥尼尔并不会在采访前准备一大堆问题。“有时我会事先写好几个采访中要问的重点问题,尤其是比较敏感的话题,但内容很少,只在本上草草地记几笔,除此之外,就任其开展。我其实是在和对方谈话,而不是在采访。〞
她想努力控制谈话的时间。“我想人一般只能交谈有限的一段时间,因为太耗精力。因此我想如果是出去吃饭或去什么地方或干点什么,可能会有所帮助。但我喜欢在对方的家里开始或结束谈话,因为我喜欢看到他们在家里的样子,而且这
样的谈话也会使你对自己有所展示,尤其是当谈论到生活中熟悉的话题时,因此你必须准备好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讲出来给对方听。〞
该抱歉的时候要抱歉,但同时也要问一些深入的私人问题。这就是处理好这类问题的另一种途径。你的笔记本里记录着要问的问题,你没有问,因为担忧会使对方感到不安。因此只得想方法问出来。“
每次采访结束,她就要做一些记录。“不会太长,大多只是脑子里的一些想法,与报道的内容无关,而是我观察到的一些事情。只是一些小事,以便我能记住,以便日后我能将自己再带回那个场景中去。〞
填满她的笔记本的,是众多细节内容的描述――某人的衣服的颜色,他端坐的姿态等等,尽管她知道最终被用在文章里的也没有多少。
所写的东西必须真诚与坦率,否那么读者会感觉到的。
7.即兴采访的艺术
(美联社记者希勒尔.依塔利)
采访前的调查研究只是工作的一半,另一半是心理上的准备。
和艺术家交谈时应有两点记在心里。首先,他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两样;其次,他们和其他任何人都不同。他们也是人,也有缺陷,也有矛盾的时候。如果你把他们当偶像看待,采访就不好进行下去。你做得越轻松,他们也就越放松。
报道中引用的最精彩的原话经常是谈话当中即兴而发的。你必须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深入挖掘对方的作品的思想,话题走到哪儿你就能跟到哪儿……一旦做到了这一点,任何采访结果都不可能太糟糕。可谈的内容实在太多了。是否需要事先准备好问题完全看自己的感觉;也许我只知道要问的一两个问题,而希望在谈话过程中引出另外的一两个问题。
他并不像有些记者那样,把最尖刻的问题留到最后再提出来。“要把它留到适宜的时候提。我感觉在采访中要做到的,就是从不要将自己限定于一定的范围内,要时刻准备好应对突然的变化。如果你只是低着脑袋问问题,采访的结果可想而知。
作家可能要比演员好接触些,不过只要了解他们的作品就行了,因为作品会告诉你想要问的问题。这样对于被采访的对象你就有了很大的优势,因为你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