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胜任力思考.docx
下载文档

ID:955300

大小:20.36KB

页数:8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青 科技 创新 人才 胜任 思考
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胜任力思考 提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XX省正处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变革时期,需要提升青年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支撑。本文从胜任力理论分析入手,发现XX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胜任力的缺乏,并就提升XX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胜任力提出建议。 关键词: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胜任力;洋葱理论 一、胜任力概述 1973年,美国学者大卫X8226;麦克利兰在其发表的论文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中首次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他将胜任力定义为:胜任力是指能够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挑战了传统人才选聘中的单纯智力概念,开创了胜任力研究的新纪元。此后,合益集团提出了与职位相对应的胜任力素质模型即冰山模型,理查德X8226;博亚特兹又基于冰山模型提出了“素质洋葱模型〞,将胜任力的素质由内到外概括为层层包裹的结构。洋葱模型的层状结构形象生动的描述了胜任力层级,越向洋葱内部,其素质越重要越不易测量。胜任力素质中的核心素质是潜在的很难被开掘的深层动机,即推动个人到达理想目标而采取行动的内驱力;动机之外的一层是个体对自身评价及所属社会群体和组织的行为准那么体系的接受性,也就是个体对自我形象,所扮演社会角色的认知,此类素质通常表达在个体外在的态度,难以进行测量和评价;“洋葱模型〞外表皮最容易习得和测量的素质———知识和技能,即在某个领域所掌握的经验性和实践性的信息和可操作参与相关工程工作的能力。总之,胜任力的素质由里到外主要包括动机、特质、态度、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知识与技能等。综合而言,胜任力分析有助于挖掘人才的潜在动力,进而为组织成员的更好开展提供专业化的建议和支持,具有极强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切实解决人才成长开展的问题,打破人才开展瓶颈。而洋葱模型由于清晰描绘了人才潜在素质与显现素质的层次关系,是众多组织倾向采用的胜任力分析理论。因此,本文将借鉴洋葱理论分析XX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胜任力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XX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胜任力现状 近年来,XX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知识技能日趋完备,高层次科技人才逐年增加,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对于自身定位、职业开展方向有了更深的思考,胜任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在XX省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大环境下,XX省委省政府对于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各项资本的投入增加,XX省青年科技人才胜任力提升,开展势头良好,科技成果显著。然而,我们不能无视XX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胜任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知识技能储藏欠缺、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匮乏、对自身社会角色认识不清、开展内驱力不够等问题。 (一)知识技能储藏欠缺。科技的创新研究必须有强大广博的知识体系为其做支撑,没有知识技能的积累,很难探索出新概念新思想。尽管XX省青年科技人才的学历程度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高层次知识技术人才数量所占比重较少。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XX省研究机构ramp;d成员共有27,904人,其中博士毕业生仅1,306人,硕士毕业生3,540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机构人员合计35,052人,而其中博士毕业生仅占其1.99%,硕士毕业生占8.73%,科技人才知识技能储藏缺乏,缺乏高层次多学科领域的系统学习,难以从多层次多角度探寻发现,进而突破常规思维态势进行创新创造。 (二)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创新型科技人才在科研的过程中,需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满足于旧知识旧思想,勇于探索新知,敢于质疑发现。XX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大多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然而在许多高校培养方案和课程的设置中,大多忽略了对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传统填鸭式教育为主导的背景下,学生很难有时机在实践探索中追寻新知。长此以往,学生研究的自主性、思维的灵活性很难得到锻炼,不利于其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此外,青年科技人才科研思维的训练,科技创新技能是在实际科研工程的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但在XX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人才实践锻炼的时机缺乏,学生参与老师科研工程或团队申请科研工程时机很少,高校与科技企业、科研院所交流不密切,很难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对于企业或科研院所中的青年科技人才而言,科研工程的申请及审批存在较多的限制,对于申请人的职称,已发表的研究成果有着较多的要求,存在“富者愈富〞现象,这显然不利于处在成长开展初期的青年科技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社会角色认知不清。科技是第一生产力。XX省正处在经济开展的转型时期,加快经济开展最根本的还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还是要提升地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青年创新科技人才是XX省经济转型进程中的根底力量和攻坚力量,然而在实际访谈调查中,笔者发现诸多青年科技人才很难正确评估自身价值,有些甚至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企业或科研院所的一名“高级技工〞。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其对于我国自主创新的国情,中国经济、政治、科技开展现状了解较少,导致其很难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性,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导致自身学习开展的惰性。此类胜任力的缺乏主要表达在其消极的工作和学习态度上,许多青年科技人才不愿意突破现状谋求更高层次的开展;此外,在企业和科研院所中,对于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关注度不高,相关扶持培养政策较少,青年科技人才的交往主要局限在自身工程组或实验室,一定程度上存在独立奋斗的无助感与孤独感,加之组织缺乏团队活动的交流,组织内部缺乏文化建设,青年科技人才很难产生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开展内驱力不够。XX省地处中部,经济欠兴旺,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缺乏经济优势和区域优势,因此相较于其他沿海地区和一线城市的良好平台,XX省对于青年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不高。与此同时,XX省对于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各项鼓励保障机制不完善,住房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社会保险、福利薪酬等问题急需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的心理负担,使其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创新科研的工作中去。此外,一些地区还存在地域、户籍、人事制度等的限制,外来青年科技人才的职业开展前景不明朗;XX省由于地域及经济方面的劣势,很难吸引和聚集较多投资开展时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难以满足高层次人才自我实现的需要。概而言之,XX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受地域开展、鼓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职业开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成果转化有限等因素的影响,缺乏为科研事业探索奉献的深层动力。 三、提升XX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胜任力的建议 (一)为科技人才进修学习提供政策支持。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广博的知识体系,不断学习研究的精神,各企业、组织、科研院所应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等组织的合作,努力为在职人员的学习进修提供平台。对于重要职位或关键岗位,可采用轮流学习的制度,鼓励各学科领域高层次人才、高校教师定期开展学术讲座,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最新的行业开展咨询和学术前沿报告;还可定期开展不同学科领域人才的小组研讨、学术论坛、团队训练,引导青年科技人才树立多学科领域涉猎探索学习的意识,帮助其构建广博的知识理论框架;另外,还应该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在职攻读硕士、博士或出国进修,并为其更深层次学习提供资金、效劳等政策支持。 (二)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实践平台的建设。XX省应该加快建设一批教学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的高水平大学,努力投入最优秀的师资力量,加快开展重点学科、优势学科,要加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创新实践局部的探索建设,鼓励其参与到科研工程实践中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鼓励开展产学合作,加强高校与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企业、科研院所、实验室等创新实践平台的交流联系,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实践开展的平台,给予其更多挑战探索的时机,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 (三)促进人才的社会角色认知。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组织应帮助青年科技人才树立正确的开展观,帮助其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可组织相关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等有着多年科研经历的学者分享其科研的故事,总结科研工作的心得,帮助开展初期的青年科技人才探寻科技探索创新的乐趣和价值;还应定期开展现阶段国家科技开展形势、科研成果汇报等讲座,让其切实感受科技进步对于社会进步开展所带来的推动效应,帮助其增强自主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领导应密切关注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思想动态和研究开展进程,在其遇到困难瓶颈的时候加以支持引导,增强其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满足其获得关心、尊重和爱的需要;加大课题审批、科研经费、职称评定等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增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对所属社会群体行为准那么的认同度。 (四)建立人才安居工程。对于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初落XX省所面临的各项实质性的问题予以及时解决,努力完善青年科技人才的社会保险、薪酬福利、子女上学、住房保障、医疗保险等相关保障鼓励政策。打破由于地域、户籍、人事关系的限制所导致的外来人才晋升瓶颈;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快重点研发基地平台、科技文献信息与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的建设等,全面提升科技根底条件平台对自主创新的支撑能力;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为依托,组织实施重大自主创新工程,吸引和凝聚高水平人才,满足青年科技人才对自身开展的追求,鼓励其全心全意的为科研事业的开展不断努力奉献。 主要参考文献: [1]何丽君.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胜任力构成及培养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8. [2]毕亮亮.XX省科技创新人才从净流出向净流入转变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23.7. [3]XX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XX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开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假设干配套政策的通知. 第8页 共8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