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梵汉
资料
古音
范文
天道酬勤
梵汉对音资料:,从上古音到中古音
梵汉对音资料对于中古音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因此,对于研究汉语上古音到中古音的开展演变来说,了解和熟悉梵汉对音,弄清楚它的原理、一般规那么和应须注意的事项,熟悉这一时期梵汉对音的根本文献,是十分必要的。文章扼要介绍了梵语梵文、梵汉对音的根本知识和反映从上古到中古的梵汉对音材料,以供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上古音中古音梵汉对音
汉语上古音指的是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一般以诗经音为代表;中古音指的是两晋南北朝隋唐几百年间的汉语通语语音,一般以切韵音为代表。梵汉对音的发生那么在上古后期,后汉三国时代就有了佛经翻译事业。俞敏先生〔1984/1999〕162的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提供了这一阶段的对音资料,已经是音韵学界众所周知的了。而梵汉对音资料最多的那么是在中古时期。佛经翻译最著名的三大家——鸠摩罗什、玄奘、不空都是这一时期的人。所以,梵汉对音资料对于中古音研究来说,是很重要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也因此,对于研究汉语上古音到中古音的开展演变来说,了解和熟悉梵汉对音,弄清楚它的原理、一般规那么和应须注意的事项,熟悉这一时期梵汉对音的根本文献,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一、 梵语、佛教梵语和梵汉对音
梵语是古代印度地区通行的雅言,古代印度教经典“四吠陀〞、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闻名世界的语言学著作波尼尼经、迦梨陀娑等作家的大量文学作品,以及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都是用梵语写成的。佛经语言中掺杂着一些方言土语的词汇、语音、语法现象,已经不是纯粹的经典梵语,但它仍然是梵语,被称为“佛教混合梵语〞[1]。有些学者曾经认为早期传入中土的佛经原本不是梵本,而是某些中亚语言〔比方吐火罗语、健陀罗等〕。俞敏〔1984/1999〕5那么认为,早期传入的佛经原文是梵文本。
梵汉对音就是利用佛经汉译本中音译词与它的梵文原文的语音形式进行比照,以发现汉语在翻译当时的读音。比方梵文buddha一词,后汉时译作“佛〞,省略了后音节中的元音,或不省,如后汉书·西域传中译作“浮图〞,李贤注:“浮图,即佛也。〞而到南北朝以后,就译作“佛〞或“佛陀〞,这里表达了从上古到中古汉语语音的演变轨迹。“浮〞,上古幽部字,音xxbu,[2]“图〞,上古鱼部字,音xxda,“浮图〞xxbuda对梵文buddha,可谓切近。“佛〞,上古物部字,音xxbd,对译省略了后音节中a元音的bud,也是比拟切近的。到中古,“浮〞xbu字在“尤韵〞,主元音变为,u成了韵尾,不能准确对应bu音节;“图〞xduo/du字在“模韻〞,主元音变为o→u,也无法对应da音节。“陀〞,上古歌部字,音xxdal,中古丧失韵尾,读音xda,正好代替“图〞字,打了个接力,去对应梵文buddha的第二个音节。而“佛〞字,中古音xbt,与上古音相比变化细微,所以继续用来与bud对音,或者单用,或者与“陀〞字一起组成双音节的“佛陀〞。
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到,梵汉对音在汉语语音史、音韵学的研究中,确实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作为一个外部的尺度来衡量汉语的静态状况和动态的变化。汉语语音的状态和变化,当然有它自身的内部尺度和证据,但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同时也有这么一个外部的尺度和证据,内外交互印证,岂不是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地认识汉语语音的“真面目〞了么?
佛教经典传入东土,翻译时有些词语不用意译,而用音译,即玄奘所总结的“五不翻〞,主张在五种情况下〔一秘密故,二含多义故,三此无故,四顺古故,五生善故〕必须用音译而不用义译[3]。音译词就是借词。借词是一种语言或方言通过接触/模仿引进另一种语言或方言的词,有时候借词准确反映原语的音素,有时候借词经过改造,使之适合于借语的音素模式和词素模式。〔哈特曼,斯托克1981〕这些音译成分就是梵汉对音研究的对象。
法国汉学家马伯乐〔1920/2022〕唐代长安方言考最先利用唐代不空的汉译梵咒材料发现了唐代长安音鼻音声母字兼对梵文鼻音和浊塞音,提出汉语鼻音声母包含鼻音和浊塞音两个成分的见解。稍后,俄国汉学家钢和泰〔1923〕音译梵书和中国古音一文也倡导用梵汉对音研究汉语音韵。汪荣宝〔1923〕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一文利用梵汉对音的方法考证出唐宋以上歌戈韵的音值是a,而魏晋以上鱼虞模韵的音值是a,不读u、ü音。罗常培〔1931/2004〕知彻澄娘音值考利用梵汉对音资料考证出6世纪末至11世纪初知彻澄三个声纽的音值,订正了高本汉〔1987〕在中国音韵学研究里所做的构拟。陆志韦〔1947〕273278和李荣〔1956〕用梵汉对音论证了切韵的浊音声母不送气。
由此可见,在面对佛教文献中音译词的时候,梵汉对音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音韵学者,有必要懂得梵汉对音的根底知识。
二、 梵文根底知识
梵文有各种字体,常用于印刷体的有“天城体〞devangari。除此以外,还有“婆罗迷〞bhrahmi,“悉昙〞siddham。悉昙是手写体,适合毛笔书写,汉地佛经抄本中如果有梵文都是悉昙体。所以中国的和尚都学习悉昙字。
天城体devangari举例: kakhagaghan-a〔a〕
悉昙体siddham举例: kakhagaghan-a〔a〕
梵文的元音,单独写的时候各有字母,如: 天城体 a、 i 、 u 、 e 、o,但在辅音后时,却不用这些单独的字形,而是依附于辅音字母,辅音字母天然带着短a元音,其他元音那么采取上下左右添加辅助符号来表示。如: ka、 ki、 ku、 ke、 ko。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说“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那么,四十七言。〞就是33个辅音加14个元音。
梵文辅音Vyajanam旧称“体文〞,共33个。是25比声+8超声。比声是5个发音部位〔喉、腭、舌、齿、唇〕的各5种塞音〔清不送气、清送气、浊不送气、浊送气、鼻,如k/kh/g/gh/等〕“五五相比〞,超声是4个半元音〔y/r/l/v〕和4个擦音〔s"/s·/s/h〕。而悉昙章中是34个辅音,即多出来一个ks·。
梵文元音mt,旧称“摩多〞,即a//i/ī/u/ū/e/i/o/u/r·/r-·/瘙堾/瘙堾-十四个长短对立的元音。按照拉丁文的传统写法,字母上头有横标 ˉ 的是长元音,没有的是短元音。但是e和o算长元音,e
/瘙堾/,二合音gu瘙塀a,就是前加a: a+i>e,a+u>o,a+r·>ar·,a+瘙堾>a瘙堾;三合音vr·dhhi,就是前面再加a,亦即简单元音加: +i>i,+u>u,+r·>r·
。
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说梵文“本有49字〞,是指玄奘说的47字外加上两个辅助音而言的。一个是m·,或者在字母上头加一点,叫作Anusvra“大空点〞,表示鼻化音。它的来源,一局部是m变来的;一局部不是,叫做Anunsika,写作,加在字的上头。如: kam·、 kn·。另一个是Visarga“h·〞,写作“: 〞,如: kah·,表示把前边的元音轻微地带出来。传统上把Anusvra和Visarga算在元音里头,所以有人说梵文16个元音。也有人说梵文是12元音,那就是把16元音去掉r·/r-·/瘙堾/瘙堾-四个,悉昙章就是只有a//i/ī/u/ū/e/i/o/u/m·/h·这12个。
梵文拼写是不分词的,当前面的词以辅音结尾时,要跟后面连写: sīt rj→sīdrj “从前有个国王〞。当一个字以anusvra及visarga结尾时,才断开。比方 sut+aham·+ca→sutaham· ca“女儿和我〞。梵文分音节时,辅音一律属下,所有音节〔除了句末可能有闭音节〕都是开音节。
三、 梵汉对音的根本原那么
〔一〕 注意梵汉两种语言的音系结构与音系成分差异
梵汉对音其实就是梵语借词的梵汉语音形式的比照。这种比照必须建立在音系学的比照研究的根底上,而不能仅仅孤立地进行语音学的比附或类推。举一个例子说,比方,我们不能因为有“bhūta〞译为“浮多〞、“vibhs·〞译作“鞞婆沙〞、“buddha〞“dharma〞译作“佛陀〞“达摩〞、“ghana〞“ghos·a〞译作“伽那〞“瞿沙〞等译例就轻易断言汉语中古音有送气浊塞音声母。汉语究竟有没有送气浊塞音声母,必须从音系结构的层面来判断。
1. 梵汉语言辅音系统的差异与汉语译例
梵汉语言辅音系统的结构差异最显著的表现有三点。
第一,梵语25比声,即5个发音部位,每个部位5个塞音,包括不送气清音、送气清音、不送气浊音、送气浊音和鼻音:
kakhagaghaa
cachajajhańa
t·at·had·ad·ha瘙塀a
tathadadhana
paphababhama
而汉语每个发音部位的塞音只有4个,即不送气清音、送气清音、浊音和鼻音。每个发音部位只有一个全浊塞音:
见溪群疑
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帮滂並明
因此,梵语的不送气浊音和送气浊音跟汉语的对音就混而为一了,如:
bhūta浮多buddha浮屠
vibhs·鞞婆沙bimbara频婆罗
buddha佛陀veda吠陀
dharma达摩darada达罗陀
ghana伽那gan·g恒伽
ghos·a瞿沙godhni瞿陀尼
这样,汉语的浊塞音到底是送气的还是不送气的,就成了问题。高本汉〔1987〕构拟的汉语中古音,並、定、群等全浊声母构拟为送气音b‘、d‘、g‘,而陆志韦〔1947〕273278、李荣〔1956〕116124、李方桂〔1980〕6等学者构拟的汉语中古音这几个全浊声母那么为不送气音b、d、g。不管哪一种构拟正确,总之,是以汉语的一个浊音音位去对梵语的两个浊音音位,其中必有一个对音存在误差。这种误差是音系的不同造成的。
那么到底是把汉语的全浊声母看成送气的好,还是看成不送气的更妥当?上文已经谈到陆志韦〔1947〕和李荣〔1956〕根据梵汉对音的实例主张切韵的浊音声母不送气。在唐代玄奘译例中,也有有力的证据。玄奘在翻译梵语浊塞音的时候,梵汉间存在假设干偏差的例子,假设以汉语浊塞音不送气来解释,可以到达“最小误差〞,如表1所示:
而假设假设汉语浊塞音送气,那么上面的第6类为什么一个译例也没有,而第8类为什么那么多译例,就根本无法解释。因此,从梵汉对音的立场,汉语浊塞音不送氣的构拟是最有说服力的。
梵汉语言辅音系统的结构差异显著表现的第二点是,梵语几乎没有塞擦音[4],而中古汉语里有多达3组9个塞擦音: 精清从/庄初崇/章昌禅[5]。悉昙章中有辅音ks·,圆明字轮四十二字中有tsa、ks·a〔>[t‘a]〕二字,这种由本来两个辅音合成的音,不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译为“哆娑二合、乞洒二合〞,它们与汉语中单纯的塞擦音不同,它的两个成分之间的结合不很紧密,因此听起来好似是一个送气的塞擦音。玄奘大般假设波罗蜜多经卷53、415、490论文字陀罗尼门,均译为“蹉〔清纽〕、羼〔初纽〕〞。基于语音的系统性,既然有了清纽、初纽,我们相信中古汉语中应该有了“精清从/庄初崇〞这两组塞擦音声母。梵语的c组辅音本来是舌面塞音而不是塞擦音,但是,从发音机理说,舌面音后最容易衍生[j]介音,所以这一组音跟汉语中古的章组声母最近。后汉三国时代译经中梵语c组音的对音很混乱,所以俞敏〔1984/1999〕12认定彼时汉语中章组声母还没有形成。两晋南北朝时期,梵语c组音与汉语章组的对应渐趋整齐〔刘广和2002156,185186,施向东2023103,120〕。到唐初玄奘译经中两者的对应已经是系统的、整齐的〔施向东1983〕28,如:
正因为梵汉两种语言的音节结构和划分音节的原那么、习惯有很大的不同,音译梵词时就会遇到各种问题,如何处理梵语的音节、如何处理复辅音,译家在翻译实践中是有一定的对音规那么的。下面略揭几端:
1. 梵语元音起首的音节,对音用影母字
汉语影母,高本汉〔1987〕等构拟为喉塞音,王力〔1957/2004〕等构拟为零声母。我们赞成高本汉等的构拟,因为影母的地位是清声母,与零声母的喻母〔为浊声母〕在音类上是对立的音位。如果影母为零声母,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