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公用事业型国企日常管理浅谈
工商管理专业
公用
事业型
国企
日常
管理
浅谈
工商管理
专业
公用事业型国企日常管理浅谈
目 录
摘 要 2
Abstract 3
前言 4
公用事业的内涵和特征 5
1.1公用事业的界定 5
1.2公用事业的基本特征 6
2.公用事业型国企的日常管理情况 7
2.1发展现状及问题 7
2.2政治背景及改革方向 9
3.改革方案 10
3.1公用事业民营化的理论基础 10
3.2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模式与选择 12
3.3改革原则 12
展望与结论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摘 要
在经营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企业变革成为管理变革的重要内容。实施变革的初期,为了改变员工观念与行动,企业大都采取强有力的制度来保障变革的阶段性成果。而要真正将变革后的价值取向与理念转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则必须重塑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公用事业领域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公用事业国有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重要转型期。公用事业国有企业由于其产品巨大的社会效益,导致企业在经营理念、经营目标、制度安排、运作机制等方面与一般市场化企业有着显着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公用事业,国企,管理现状,改革
Abstract
In today's business environment, the enterprise change become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managing change. The early implementation of change, to change the staff concept and action, the enterprise mostly take strong system to protect the achievements of change. And to really will change after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concept into the staff's conscious action, you must reshape corresponding enterprise cul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and public utilities market to the introduction of competition mechanism, public utilities is in rapid development and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 important transition period. Utilitie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due to its huge social benefit products, lead to enterprise in the management idea, management goal, system arrangement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the marketization of general enterprises h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Public Utility,State-owned Enterprises,Management Status,Reform
前 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城市公用型产品及服务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公用事业国有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重要转型期。转型前的我国公用事业国有企业大多有着官僚作风和准军事化管理特点的企业文化,经营能力和服务质量低下。伴随着顾客对高质量服务的需求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这类企业为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必须着力于自身文化的变革。由于长期以来公用事业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以社会效益为主,使得与市场化企业相比,公用事业国有企业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
本文初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相关情况的介绍、前人工作、研究内容等;第二部分是公用事业的内涵和特征,简单介绍一下公用事业的界定以及关于公用事业的基本特征,为后续介绍提供依据;第三部分是公用事业型国企的日常管理情况,包括发展现状及问题政治背景及改革方向是重点,根据其他文献的借鉴,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观点。第四部分提出改革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情况,大胆提出关于公用事业国企改革的设想;第五部分展望与结论。
1.公用事业的内涵和特征
1.1公用事业的界定
公用事业的内涵相对来说要窄一些,是指具有经营性质的公共事业。对于公用企业,一般人认为是公用事业的从业者。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3年12月发布的《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第2条将公用企业界定为:“涉及公用事业的经营者,包括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邮政、电信、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经营者”。理论上,多数学者也认同这种说法。根据这个定义,一旦涉及公用事业就是公用企业,显然这个范围过于宽泛。例如,生产煤气表、炉具的企业,虽然涉及煤气供应这一公用事业,但却不属于公用企业。从这个角度公用企业的本质特征可以界定为:公用企业是通过网络或者其他关键设施(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的经营者。[1]公用事业一般包括公共交通、城市供水、供热、供气等。公用事业组织的特征主要有:普遍服务;垄断或寡头垄断经营;政府管制。政府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对公用事业实施特许经营制度。管制内容一般包括准入和退出、经营范围、组织机构、人事管理、预算和决算、融资方式、新事业计划、价格补贴等。
“公用事业是一个广泛使用、但没有严格界定的概念。对公用事业产业特征的判断,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我国公用事业改革的方向。生产技术或者特定需求形成的自然垄断性质,是政府执行进入规制的必要条件。但是进入规制只有与价格、质量、供给量等方面的规制相互配合,才可能实现社会公共利益。”[2]
实际上,国有企业并不是只有我国才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但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企业的性质和职能也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国有企业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实现计划经济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作为计划经济的基础,只有普遍实行,至少是多数企业成为国有企业,计划经济才成为可能。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并非计划经济的逻辑产物,而是为实现某些社会政策目标建立的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国家干预经济和弥补市场缺陷的一种手段。因此,它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经济活动极不相同。我国的国有企业不但具有一般的经济职能,而且还具有相应的社会的和政治的职能,即便是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仍然承担着作为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体制市场化转换三大重任。也就是说,它既是一般的企业,又是特殊的企业,无疑增加了改革的难度。中国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价值观虽然不是一种正式的企业制度,但是它可以作为一种非制度因素对正式制度的确立和实施产生极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一种制度要成为现实中的制度,取得社会认同,被人们普遍接受,并不完全取决于制度本身,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基础和历史文化传统。例如,从法律上看,英、美等国家的企业制度同欧洲、日本的企业制度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企业的治理结构、运行模式并不完全一样。据此,理论界称之为英美模式、欧洲模式和日本模式。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既不同于英、美,也不同于欧洲和日本,如果脱离开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恐怕是难以成功的。
1.2公用事业的基本特征
“国有企业作为一种单位制度具有两大特征:行政隶属关系和多功能特点。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及综合福利最大化。两权分离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行政隶属关系,下放企业自主权加强了经营者的权力,客观上为其获取限制性财富提供了机会;国有企业为职工提供的社会保障费用应当视为产值而不是成本支出,盈利率并不具有衡量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3]
与其他一般性竞争行业相比,公用行业具有以下特征:
(1)产品或服务。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公用性、公益性、长期性和普遍性的特征,是社会广大消费者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其价格的形成和调整涉及到大多数居民的利益,不能随行就市,完全按供求规律行事。
(2)市场结构。公用事业是特殊的自然垄断行业,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政府和社会舆论常常会对市政公用行业的企业进行“道义上的说服”或行政上的干预,影响企业的自主经营权。此外,公用行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产品和服务并不在全国或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
(3)投资经营。公用事业投资巨大,回收期长,利润水平较低,一般都是大规模的经营。由于公用事业的特殊地位,企业经营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的直接效益不容易衡量。
2.公用事业型国企的日常管理情况
2.1发展现状及问题
中国的国有企业产生于计划经济条件下,长期形成了政企不分、产权虚置、缺乏竞争力等特点,并且形成了一套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体制。现在要搞市场经济,要搞公司制,就必然要改变国有企业原来的体制。国有企业在改革体制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产权问题,产权问题不明确,谁对企业负责的问题就无法解决。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人为全体国民,国务院作为全体国民的代表直接行使国有企业所有权人的权利。[4]但是面对成千上万乃至几十万的国有企业,国务院又如何进行直接管理?于是国务院只好将这种直接管理权进行再委托,即委托于地方各级政府、国务院所辖的各业务部门和直属公司。各级地方政府也不可能直接管理成百上千的国有企业,也必须进行再委托,即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再委托以及各级政府对本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再委托。如此长的委托———代理链,使所有权人的责任意识不知不觉地被淡化、弱化。国有企业改为公司制以后仍然遇到国有资产的管理问题。而且,许多公司并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管理者并不是出资人,他们是既无剩余索取权,又无需承担任何经济责任的“局外人”。公司一旦倒闭了,“跳楼”人首先是法人“国家”。由此看来,国有企业中资产流失,内部人监守自盗、胡作非为也就不足为奇了。试想,公司的管理者假如以自然人的身份持有与其职权相应的股份(如相当年薪的10倍、20倍),事情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所以,产权不到位的公司制改革只能是“白改”、“空改”。
公用事业的迅猛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在体制上,我国一直将自来水、公用煤气和天然气等产业视为公益性事业。与长期以来的低工资政策相适应,公用事业采取的是低价格、高财政补贴的机制,价格基本不受供求关系和成本变动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公用事业的这一传统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减少或取消财政补贴、实行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制度等。[5]但是,从总体上看,城市公用事业则是改革幅度和变化都较小的产业,基本上仍属于完全由行政调控的行业,传统体制的弊端不仅没有消除而且随着公用事业规模的扩大表现得更为明显和严重。主要表现在:
(1)以地域为界限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影响了公用事业的合理布局,制约了企业规模效益和边际效益的增长。在现行体制下,每个地区都希望在本地建立门类齐全、完整覆盖的经济体系。它使得在决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重视小范围的经济分析而忽视宏观经济评价,因此派生出以财政覆盖为界限的经济管理模式,限制了经济融通,从而导致公用基础设施难以充分发挥其效能。
(2)权责不清,企业无法自主经营。随着外部环境逐渐市场化,公用企业一方面受到市场约束机制越来越强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