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浅析
农村教育
资源
优化
配置
原则
措施
浅析农村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原那么、政策与措施
徐笑笑* 作者简介:徐笑笑〔1984年1月——〕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华山技工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教育政策分析。
〔西安华山技工学校 陕西西安 710043〕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转型期的诸多不公平导致了教育领域的不公平,特别是在农村教育这一环节问题很多。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农村教育失衡现象日益突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都存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教育不公平现象。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农村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原那么、教育政策,并提出了农村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公平;措施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优先开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开展〞,“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标准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等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处处凸显着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理念。可见,国家非常重视教育的均衡开展,教育的均衡开展更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全中国的经济社会开展,而我国的农村教育那么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转型期的诸多不公平导致了教育领域的不公平,特别是在农村教育这一环节问题很多。由于我国特殊国情和历史、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农村教育失衡现象日益突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都存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教育不公平现象。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好出路在于抓好农村教育问题及大力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因此,农村教育的资源配置问题是当前教育公平领域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全社会都在关注教育的快速开展与教育资源配置之间的统筹和协调。
一、农村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和原那么
〔一〕农村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与特点
农村教育资源优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教育资源公平的配置。教育资源公平配置要求政府、社对教育时机进行合情合理的分配。所谓“合情〞是指符合民心民意,所谓“合理〞是指符合教育的目的性、规律性。
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实质是指在教育时机均等原那么的支配下,通过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制定与调整及教育资源的调配,向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局部或不同子系统,提供均衡的教育资源,到达教育资源需求与教育资源供应的相对公平,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上,实现教育资源的效用最大化和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其具有以下特点:
1.人本性。不仅强调人对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强调教育资源配置中人与人的关系和利益的协调。在教育资源配置中,不仅强调人是理性的,更强调人是各种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者和决定者,受教育者是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不将其人格物化或资本化。
2.结果与过程并重。教育资源公平配置不仅注重教育资源配置结果,更加重视利益主体在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行为选择。
3.共同公平性。只有在利他中才能真正利己,也只有在使他人充分受益中才能使个体利益最大化,只有在局部利益最大化与全局利益最大化的双重目标一致时,才能真正实现效用最大化和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因而,公平的实现必然是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强调公平体系的核心在于促使各利益主体共同受益。
4.适度差异性。差距适度是个动态指标,即对在教育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受教育者采取有效补偿性教育措施,来补偿由于其不利地位对其所造成的教育损害,从而缩小他们与获利群体间的教育时机差距。差距是不可防止的,但不能是无限度的,因教育是一种集体财产。这一原那么有两个要求:一是对教育实践中现实的教育资源分配中的不公平进行补偿;二是通过教育系统对受教育者因财富、出身、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所造成的差异进行补偿。
〔二〕农村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原那么
1.资源配置均等的原那么。这是一项起始性、横向性公平的原那么,香港学者程介明指出:“所谓教育配置均等的原那么,就是每个学生获得均等的资源配置,也就是说,接受公款的学生,不管其能力,资助额是一样的。〞这项原那么主要是保证同一个学区、税务区域内对所有学生和学校实施义务教育财政公平。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管辖区内,对实施义务教育的、同一教育阶段的学校,完全按学生人数拨款,保证每个学生获得相同的资助。
2. 财政中立的原那么。财政中立原那么的根本定义是“每个学生的公共教育经费开支上的差异不能与本学区的富裕程度相关。它的实际内涵是,每个学区、居住区的富裕程度有差异,但法律拒绝以此为理由,使各个学区的学生生均教育经费不均等。这就要求比学区和城镇更高一级的教育财政部门,按富裕学区的标准,用本地区的税收,去补足贫困学生的经费,使那里的学生能够获得公平的教育资源与同样质量的义务教育时机。这项原那么保证上一级政府能够通过对下级政府、学校不均等的财政拨款,克服所辖学区间、城乡间的教育经费差异,保证学生获得均等时机。
3. 调整特殊需要的原那么。调整特殊需要的原那么是一项不均等拨款的“纵向性公平〞原那么。由于民族、经济地位、居住地、语言、身心开展等方面的实际差异,对一些学生只有更多的投入,才有可能获得接近于、或者与其他人相同的教育效益。这项原那么要求对少数民族学生、非母语学生、偏远地区及居住分散的学生、贫困学生、身心开展有障碍的学生和女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财政拨款。在义务教育阶段,政府有权也有义务为这些学生拨更多的教育经费。因为从法理上讲,义务教育的受教育者不需要竞争就应该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能支配为完成义务教育所需的教育资源。
4. 公共资源从富裕流向贫困的原那么。这项原那么是现阶段各国学者判断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公平的最终标准。与这一方向一致的,有助于实现这一流向的是公平的,反之就是不公平的。公共教育经费来自所有劳动者的创造和税收,但是在好学校多拨款、城市学校多拨款、高等学校多拨款的过程中,使大多数低收入者缴纳的税收,资助了少数高收入家庭的学生。这项原那么是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最高目标,也是实现教育时机均等的最根本的财政要求。
二、农村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中的政策分析
有关教育的法律目前已出台了几部,如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2023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开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这些法律、法规与规章的公布和实施,使得均衡开展农村教育有了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
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已有法律对权力标准不明确或过于泛化,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上,需要重新调整和制定一些根本法。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经费投入和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如何立足现有条件,配置现有的教育资源更好地为农村教育效劳,已成为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履行其应有的职能,为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政策上的保障。
1.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必须突出它的公平性。政府的公共教育政策是导致义务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因素。不过,就教育政策所支配的资源而言,这种分配并不是发生在生产领域,而是对国民财富的二次分配,而在二次分配中公共政策的价值核心应该是公平而非效率。
2.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应该充分体现弱势关心精神。改善弱势群体的受教育状况既是教育公平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检验我国教育公平程度的“试金石〞。弱势群体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弱势地位是环境、遗传、社会文化观念、制度等多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这种弱势地位制约了他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改变这些处境不利群体的受教育状况,需要彰显教育资源配置政策的弱势关心精神,对他们采取特殊的补偿措施,提高其接受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保障他们与其他人具有同等的教育权和开展权。
3.农村教育财政体制与农村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形成良性互动。我国现行的分级教育财政体制和按基数法以及“一定几年不变〞的教育财政拨款体系,由于缺乏对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有效约束,从而不利于保证地方政府对教育财政和教育投资的合理运用,不能保证不兴旺地区义务教育事业开展对教育投资的正常需要,从而导致义务教育资配置不公平,义务教育开展不平衡的现象发生。因此,政府在制定教育优化配置的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教育财政体制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形成良性互动。
4.教育政策制定应该体现个人适度的教育选择权。因为教育公平不仅在客观上要求公共教育资源合理分配,而且在主观上也体现为个体的教育满意度,因而,个人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对教育做出合理选择并没有违背义务教育公平的本义。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多种利益群体教育需求的多元化与义务教育供应形式单一的矛盾日益突出时,赋予个人一定的教育选择权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当代许多西方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实践都表现出以照顾个人选择权来体现教育公平精神,其中教育券制度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5.实现从“应试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开展一直处于“本体功能〞丧失的地位。以“应试为本〞的教育推动了各校对升学率的狂热追求,遮蔽了教育中的个体,而由此引发的“择校热〞那么一再触及教育公平的底线,这就导致了教育资源过度的集中于一些城市的名校、重点校,而农村教育资源相对于这些学校来说,就显得过于匮乏。因此,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就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开展观,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来消除应试教育对学校的不利影响,维护每一位学生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通过多元化和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和模式,为不同学生最大程度地获取符合个人能力的开展创造条件。
三、农村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开展策略
相对于改变历史形成的经济社会差距而言,调整政策因素,是实现农村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现实选择和最正确途径。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中,办学条件的均衡和优化是根底,教师资源的均衡是关键,生源的均衡那么是标志。其中,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中的经费投入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一切都必须依靠制定政策的政府来推动和实现。
1.在观念转变上,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特别是农村落后地区积极倡导教育平等的观念。以“教育均衡开展〞为专题,把教育思想大讨论引向深入,推动全社会在“均衡开展事农村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方面达成广泛共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教育,共同推进农村教育均衡开展的良好气氛。
2.在优化法制环境上,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法的公布与实施,是均衡开展农村教育成为依法治教的必然之举。前者赋予了适龄儿童、少年享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使保障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成为政府的义务性标准;后者那么确认所有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时机。除此之外,要加强教育法制建设,还要不断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形成比拟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依法治教、依法办学,建立稳定有效的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通过不断完善有关农村教育的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切实保证农村教育经费落实到位和有效使用。
3.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提供可靠的政府支持和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均衡开展,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而主要应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来完成。政府对城乡教育均衡开展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一是规划责任。各级政府在规划决策本地区根底教育事业开展时,必须将根底教育均衡开展作为根底教育开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义务教育阶段,要逐步取消等级学校、重点学校,淡化窗口学校、示范学校,真正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同时把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残疾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稳固提高范畴。二是督查责任。各级政府要建立根底教育均衡开展的量化标准和教育评估机制,努力将区域内的每所学校都建成标准化的学校。三是投入责任。政府必须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并根据公共教育财政体制的要求,调整教育支出结构,加大对根底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标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