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整体
安置
社区
党建
工作
对策
措施
整体安置型社区党建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所谓整体安置型社区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被大规模征用后,统一规划,集中修建,用较少的地理空间集聚了几个行政村的被征地农民,充分表达聚居特征,而且在配套设施上紧跟现代城市住宅小区的开展趋势,具有较强现代城市功能的近效型“农民转居民〞社区。在居住形式上,由传统的农村居住点转向城市多层住宅。居住人员由单纯的农民转变为以脱离土地的居民为主,多种类人员共同聚居。
作为农村向城市演进过程中的新生事物,整体安置型社区融合了行政村与城市社区的局部特征,但与后两者相对照而言又存在极大的相异性。从种属类别来看,安置型社区应归入城市社区的概念范畴,但在组织成熟度与党建体系完善度等方面,两者又相差甚远。与此同时,作为脱胎于行政村的城市社区,安置型社区延续了农村行政区划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某些特性,但在人员身份、产业结构、集体经济管理形态等方面,这类社区又完成了由农村到城市在总体特性上质的变化。可以说,安置型社区是农村向城市转换这个大体系中的微观衔接形态,在整体上表达了城市社区成长渐进性与农村融入都市动态性的统一。加强这类社区的党建工作,可以多形态地展现城市社区成长的历史轨迹,同时又能在新的探索中拓展整个社区党建工作的内涵与外延。
为切实把握整体安置型社区的边缘特性,充分发挥其在城市进程中的承接作用,XX市鄞州区提出了以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建设整体安置型社区的总体思路,以该区具有代表性的下应街道东裕社区作为试点个案,在分类、分层调研根底上,从点上反映的情况中总结一般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用以指导面上整体工作的开展。
一、整体安置型社区的形成原因及其特性
从整体安置型社区产生及初具规模这一时段一看,这类社区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由于区域规模扩张和经济开展,城市对土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近效地区因为紧邻XX县区,同时又有大量的土地储藏,纳入城市规划,大规模征用土地支持城市建设是一种必然。整体安置型社区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类社区属于多个行政村“整体搬迁型〞社区,一方面可以用较少的地理空间保障农民居有所处,为城市开展提供扩张空间;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拆迁所形成的不稳定因素,为城市化进程营造和谐气氛。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目前已建成东裕新村一期、雅渡小区、嵩江小区等30万平方米的安置小区,在建安置小区70万平方米,另规划再建37.5平方米,总计投资4.4亿元。
下应街道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区中心XX县区与鄞州工业园区建设,下应街道已处于大都市圈的边缘,许多行政村都被纳入城市规划,被征地农民数量相应比较多。为合理安置村民,下应街道规划了东裕、东兴两个安置型社区,其中,东裕社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东裕社区成立于x年,由里段村、外段村、六村和林家村四村村民迁居形成,现有住户1750户,常住人口4000余人,暂住人口x余人,党员98人。
从现状来看,东裕社区经过两年的运作,根本运作已走上正轨,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社区领导体系根本形成。社区设立管委会作为社区的领导机构,负责社区的总体工作,下属以行政村为根底的四个党支部和一个物业公司。各行政村党支部进行合署办公,根本职能有所削减,但仍然承担管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职责,党支部书记兼任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物业管理公司负责社区的物业管理,与社区管委会的关系是直接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管委会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任主任,街道人大副主席任副主任。为稳定村级干部思想情绪,原行政村干部大局部留用在社区:4名村党支部书记,一人担任社区管委会副主任,其余3人均担任管委会委员,协助做好管委会工作;四个村的村主任到物业管理公司工作,具体负责保安、卫生、绿化、水电、店面房监管等工作。其余村干部都妥善安置在社区工作。
(2)经济运行根本平稳。社区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项:财政拨款和自控经济。在社区的开办初期,中心区管委会拨付60万、下应镇拨付20万,行政村各上交20万,这笔资金属于一次性交付,不具长期性。现在社区的自控经济有两块:一是社区管委会直接管理的经济,主要以社区内房屋出租、菜市场摊位出租以及即将购入的超市为主。二是原行政村经济。股份制改造后,各村仍有以厂房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村级经济,这块经济由行政村股份合作社独立操作。物业管理费每年42万元由各村集体经济代居民缴纳。
(3)党建工作机制根本确立。社区建立了工作通报制,每月定期召开社区建设情况通报会,由社区管委会干部、各党支部书记通报各自的工作,互相沟通、互相协调。同时不定期限地召开社区党员、老年人征询意见会,听取社区广阔党员和群众的心声。
(4)社区文化阵地初步形成。初步构建起了以党组织为主导,小区居民共同参与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体系。社区党组织以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精神文明创立活动,如邀请了区文艺界和高等学校到社区进行演出及联欢活动。积极抓好了社区的宣传阵地建设,投入资金13万元布置了55平方米的宣传窗。投入资金30万元的社区文化中心已初具规模,棋牌室、乒乓室、基层党校、电教室、万册图书室等一系列文化设施已根本构建完。
(5)社区综合效劳网络根本建成。社区从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要出发,分期购置了一个2650平方米农贸市场和一个大型超市。同时,社区建成了医疗站、警务室、老年理发室等效劳设施,并发挥党员作用成立了小区修理效劳队。
从现实情况来看,整体安置型社区具有四个较为突出的特点:
1、经济的相对独立性。社区内各行政村在土地大量征用后,均有总量规模各不相同的集体资产,人均从3.1万元到3.83万元不等。按照30%作为集体股、70%下发社员的规定,各村人均尚有1.4万到1.7万元的集体股留存。这些集体经济虽然在地理空间上相对集中(以厂房为主),但管理权限保存在各行政村,仍处于分散状态而无法统一。同时社区掌握着以超市、店面房为主要形态的经济,每年收入根本可以满足社区正常运行的开支,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性较小。
2、观念转变的长期性。社区居民虽然“洗脚上田〞却没有“换脑进城〞,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仍有农村惯性,自身素质还未能适XX县区化要求,法制观念和现代市民意识仍不强烈。农民向居民的转变不是单纯的身份转变,而应是思想观念、行为意识的全面转换。这个进程的完成,需要有一个全面而有效的与现代城市接轨的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体系作为转变的支撑,而这个体系无现成模式可以借鉴,只有立足实际,进行长期的探索。
3、走向标准的必然性。整体安置型社区是特定情况和特定时期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壁垒最终将逐渐消融,这类社区内在的农村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的遗留痕迹也将消失,社区居民在思想观念、生活和行为方式上走进都市、融入都市成为一种必然。整体安置型社区也将随之而成为管理得当、功能齐全、资源配置合理具有典型城市特征的成熟社区。
4、整体运作的渐进性。实际情况决定了安置型社区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对于这类社区的党建工作不能操之过急,而要着眼当前,面向未来,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既要有现实的目标,使之具有实际的可行性,又要有长远的规划,使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保证社区建设有方案、有步骤地进行。
二、整体安置型社区的结构特性给社区党建工作带来的影响
经济的多元结构、社区居民身份角色与思想意识的矛盾、干部队伍素质的低下、社区组织建设的相对滞后以及农村党建工作的惯性给安置型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1、社区的组织体系构建难与经济完全脱钩。由于财政拨款的一次性,以及因为客观原因,社区在交付时,房产公司应留足的3%的办公用房和4%的经营用房没有到位,使得社区缺乏长远的资金来源,而社区运作又需要巨额的费用,决定了社区必须建立机构自筹资金保证运作。同时,各行政村集体经济的相对独立,决定了社区构建组织体系时要为村级经济提供一个直接管理者,为股东提供心理支撑。这样很容易导致社区对经济的整体运行形成包办,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形成社企分开的良性社区组织体系。
2、居民思想意识与居民角色的矛盾给党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农民在入住社区后,在角色定位上,已属于城市居民。但由于长期农村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性的熏陶,安置型社区内的居民仍保存有比较浓的农民意识,存在对行政村较强的信赖。比方,社区物业管理费本应由居民负担,但他们普遍不愿交纳,而要求村集体经济负担,这一方面给社区工作造成了被动,另一方面又为行政村经济的独立提供了现实理由。
3、干部队伍素质尚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区管理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将对社区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社区的功能和任务也将大大增加,原来积累下来的单纯行政型管理经验已难以适应形势开展的需要。社区内的居民对社区党员干部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社区的党员干部必须要有极高的素质和理论文化素养,才能满足社区建设的要求。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社区党员干部的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文化程度75%为初中以下,大专以上的寥寥可数,这说明现在的社区干部队伍在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观念素质、效劳协调能力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已很难适应新形势社区建设的创新和开展。
4、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和管理力度与高起点、高标准开展社区建设还有较大差距。由于社区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工作头绪繁杂,任务繁重,社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和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还未跟上形势开展的需求。社区尚未建立党总支,各个党支部仍有各自为政的现象。相应的是,工会、共青团、妇代会、老年协会等群众组织也未得到组建。而在调查中,有5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成立各种群团组织,并发挥其在社区效劳体系中的中坚作用。与此同时,党员的教育管理还未形成标准,缺乏长期性和标准性,党员在社区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载体和鼓励机制还不明确。经常性的党员活动开展的不够,社区内的文化活动也比较缺乏党员的参与。
5、社区党建工作仍有农村惯性。对小区居民进行效劳、引导、教育和管理是社区党建工作的重点和中心,也是社区党建与农村党建在质上的根本区别。因此,整体安置型社区应当以此为指导,根据社区区位结构和空间布局及开展方向,完成党建工作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但现实的情况是,符合城市开展规律的社区党建工作体系尚未形成,而农村党建工作的痕迹仍在沿续。首先是,社区的主要工作仍是管理经济,协调各行政村的利益,而不是效劳居民;其次,管委会与行政村并存,议决事务仍需经过村三委会;再次,社区仍像行政村一样全面包办居民的事务。
三、扎实推进整体安置型社区党建工作的现实意义
1、是适应整体工作思路转变的需要。撤县建区后,我区提出了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开展战略,工作重点开始从以农村为主向以城市与农村并重转变。城市工作已成为我们面对的新课题,学习、熟悉、研究城市工作方法成为时代形势的必需。安置型社区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与城市的承接形态,其稳定与否,事关全区能否在XX县区工作上有所突破,能否到达城市化率60%的战略目标,而扎实有效地推进这类社区的党建工作,可以为社区的成长构筑坚强的组织网络、提供强大的群众支撑,从而顺利而富有推动整体工作。
2、是适应群众利益格局变化的需要。由于城市格局的调整,生产力布局的变化,近效型农村的群众在进行整体搬迁后,在利益获取途径、分配形式、身份地位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明显也是最棘手的问题是社区居民的再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整体安置型社区的居民在安置后丧失了根本的生产资料,除每年的股份分红及一次性安置费外,根本无其他家庭经济来源,重新就业已成为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消除这种不稳定因素的关键在于进行有效的疏导,强化效劳,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现实的情况要求社区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在社区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