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密市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及模式研究
农业学专业
高密市
家庭
农场
发展
现状
模式
研究
农业
专业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
1.2.1 研究目的 1
1.2.2 研究意义 2
1.3 国内研究综述 2
1.3.1 国内研究内容和方法 2
2 家庭农场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
2.1 家庭农场相关的概念 3
2.1.1 家庭农场的内涵 4
2.1.2 经营效率的概念 4
2.2 家庭农场发展的理论基础 4
2.2.1 土地产权理论 5
2.2.2 规模经济理论 6
2.2.3 农户行为理论 6
2.2.4 家庭承包经营理论 6
3 高密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分析 8
3.1 高密农业发展概况 8
3.1.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9
3.1.2 农业生产情况 10
3.2 高密家庭农场发展 10
3.2.1 家庭农场经营情况 10
3.2.2 高密对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规定 10
3.2.3 家庭农场主有关情况 10
4 高密家庭农场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11
4.1 政府扶持不足 11
4.2 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 13
4.3 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 14
4.4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14
5 促进高密家庭农场发展的建议 14
5.1 全面加强政府扶持引导 12
5.2 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场创建活动 14
5.3 加强农场主的培育和培训 14
5.4 多渠道满足农场融资需求 13
5.5 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14
6 结语……………………………………………………………17
7 参考文献………………………………………………………17
8 致谢……………………………………………………………17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多次在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拿出更多精力、财力来支持和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的培育壮大在国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一步。家庭农场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给家庭经营模式带来了新活力,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成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本文在高密家庭农场背景下对其发展现状和对策进行分析。首先通过一系列调查分析,如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统计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和掌握了高密家庭农场的基本经营情况。而且还多次查阅国内相关文献,对当前国内外家庭农场发展理论的最新研究动态;数据表明,近年来高密家庭农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营,在当地农村经济建设和农业现代化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家庭农场在高密仍属于新生事物,还处于萌芽时期,农场经营管理还不够规范,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政府扶持不足、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制约因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高密家庭农场发展对策建议,包括全面加强政府扶持引导、加强农场主的培育和培训、多渠道满足农场融资需求、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促进家庭农场在高密的健康发展,提高其经营水平发挥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密;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对比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一直被视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社会稳定,国泰民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农业经历了从集中到分散,再从分散到集中的发展过程。家庭生产是土地革命时期农业经营的主要模式。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开始出现合作社,农业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1980年,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兴起。我国的农业经营模式是以家庭为基础的,近三十多年来,随着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实施,农业、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得到大幅提高,传统的家庭经营模式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缺点,尤其表现在土地利用分散化、生产成本过高、规模效益低等方面。针对这一问题,2012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3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这是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被提出。之后,2014 年、2015 年、2016 年中央 1 号文件均提及大力提倡和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可以看到,无论是国家还是农业学术界都越来越关注家庭农场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我国家庭农场产生的原因、意义和存在问题等进行了研究,但对具体地区家庭农场的构建及发展对策的研究较少,因此在总结各地家庭农场的发展理论和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从高密的农业条件和农场经营特点出发,通过文献资料查阅、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通过分析高密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一些地区家庭农场的发展经验,提出了促进高密家庭农场发展对策建议,旨在为高密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1.2.2 研究意义
2014 年,农业部出台了《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家庭农场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和强调,指出:“(家庭农场)保留了农户家庭经营的内核,坚持了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农业生产特点,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是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升级版,已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2]。” 旨在为高密家庭农场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推动当地农用土地流转,加速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的形成,促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实现农业增效的目标。
1.3国内研究综述
1.3.1国内研究综述
上世纪80年代,家庭农场这一概念在我国被首次提出,截至目前,我国家庭农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家庭农场的发展形式还比较单一,科学系统的数据资料也比较匮乏。国内研究者对家庭农场的探讨主要包括家庭农场产生的原因、发展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
梁丽(2004)认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是家庭农场产生的根本原因。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持续非农化,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完善农业经营方式逐步提上了日程。家庭农场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创新型经营模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发挥了家庭成员的天然亲和性。伍开群(2013)基于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指出规模经营、技术进步、专业生产是家庭农场产生的内因,而追求经济利润扩大化是家庭农场产生的外在推力。陈文、张旭锋(2014)
还认为家庭农场发展的原动力,是农民对完善经营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迫切需要。
关付新(2005)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指出家庭农场制度是一种农村经济模式的创新,代表了新型农业微观主体地位的建立。傅爱民(2007)指出,发展家庭农场首先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次可以缓解我国农业资本装备水平低下的问题,再次能够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科技水平的提高、增强农民的现代意识、更好地实现规模效益,进而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王亚萌(2013)也指出我国发展家庭农场能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创新,有助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还是实现农业专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此外,家庭农场很大程度提高了农业集约化水平,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谭家权(2013)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分析了家庭农场的意义。
闵杰(2013)提出城市工商资本的引进、新型农场主的培养、家庭农场的有序发展是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刘新卫,汤怀志(2014)从农村土地角度探讨了家庭农场,指出土地权益保护、用地成本高、土地收益分配难等问题制约着家庭农场的发展。此外也有不少学者探讨研究了不同地区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我国地区间资源和环境存在较明显差异,家庭农场在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也有很大区别,一些研究者对家庭农场在各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加以描述,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
因此,我国家庭农场正处于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目前对家庭农场相关的研究主要从家庭农场产生的原因、发展的意义和存在问题、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主要解决“怎样发展”的问题,其不足之处是缺乏对家庭农场发展的系统化和区域化研究,呈分散、零散研究状态,缺少对条件、环境相类似地区家庭农场发展方向及发展路径等共性问题的探究。
2. 家庭农场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家庭农场相关概念
2.1.1 家庭农场的内涵
关于家庭农场的内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与不同层面对之进行了
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顾建洲(1995)对中国特色家庭农场的概念作了总结,
他认为家庭农场是具有一定的适度规模,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大量地进行商
品生产为目标,以充分发挥家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手段,使家庭经营的集
约化程度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最终成为农村市场经济中一个具有竞争能力的经
济实体。黄延延(2011)把家庭农场定义为由家庭成员自己经营的有一定的规模、面积与技术含量的农业生产单位。黄新建(2013)从收入角度,提出现阶段我国家庭农场应当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适度规模经营为目标,以高效的劳动生产率从事农产品的商品化生产活动,获取与农户从事非农产业收入相当甚至略高的经济利润的经济单位。王春来(2013)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提出家庭农场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农户为经营主体以适度规模为经营方式,以利润最大化为生产目标。
根据专家学者对家庭农场含义的理解和阐述以及相关文件的界定,结合家庭
农场的劳动力特点、经营规模、经营种类、收入来源、经营效率等具体实际,本
人认为家庭农场具有以下内涵:一是劳动力要以家庭成员为主,可以存在短期雇
工与不超过家庭劳动力数量的长期雇工。二是形成稳定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
转期限符合最低标准,种植类家庭农场的规模以土地规模体现,而养殖类家庭农
场的规模大多以牲畜存栏量或出栏量反应。四是以农业的收入为家庭农场的主要
收入或全部收入,并且让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职业农民或农场主具有与非农产业
一样甚至更高的收入。
2.1.2 经营效率的概念
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西方最权威的《经济学辞书》认为“效率是指资源配置的效率,而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在资源和技术条件的约束下满足人类需求,即使其有效投入能够获得最大产出。管理效率,是反映家庭农场投入产出比例是否协调,反映家庭农场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经济收入是否最大化的数据标准。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为帕累托效率,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说:“如果某一特定资源配置状态发生变化,任何变化都不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得到改善,也不能使任何人变坏,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曹文杰( 2014 )从家庭农场的经营资格入手,认为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率是一个内生变量,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舒学兵( 2015 )将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率定义为投入产出或成本与家庭农场活动成本的比率。由此可见,效率主要与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有关。那么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率主要是考量家庭农场经营的总投入与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2.2 家庭农场发展的理论基础
2.2.1 土地产权理论
土地产权理论包含土地产权配置市场化理论和地产权商品化。土地产权是指
对土地具有使用权、收益权及处分权。以土地确权为基础,土地使用权逐渐从土
地产权中分离,并使使用权成为个人财产,明确的产权关系有利于保证土地流转
的稳定性,同时可以为土地的法律关系的维系提供依据。
2.2.2 规模经济理论
土地规模经营是以规模经济理论为依据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规模经济是指
在一定限度内,随着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也相应增加,当经营超过一
定的规模,经济效益不仅不增加还可能出现下降的情况,形成规模不经济。规模
经济理论指出生产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因此在从事家庭农场经
营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