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十一届三中全会
前后
农村经济
体制改革
历程
基本
经验总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及根本经验总结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而从1984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就被认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回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的得失,对于进一步推进改革这一未竟的事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承包制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国有企业改革既是贯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缩影。一方面,由于缺乏前人的经验可鉴,使改革本身始终沿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不断试错;另一方面,改革也在正式制度安排下以渐进式路径不断前行。在中国,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是现今一切改革工作的核心和关键。30年国有企业改革所走过的艰难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正在也必将继续给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带来更为深远的变革,国企改革的成败将制约甚至决定整个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命运开展。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忆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改进微观鼓励机制的“放权让利〞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所有权层面的改革,至今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回忆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9-1986年间,国有企业经营层面的改革,这一时期的主要政策措施就是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的改革,以及随后的“利改税〞、“拨改货〞改革。
改革之初,政府已经意识到传统方案经济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就是管得过多,统得过死,政府应该让企业在国家统一方案的指导下享有更大的自主经营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政府公布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而“放权让利〞也就成为这一阶段国企改革最显著的特点。
但是,由于宏观政策环境和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不配套,经济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竞争的市场,所以政府无法通过企业外部的经营指标来判断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好坏。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普遍都承担着政策性负担,所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会更加严重,这会导致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企业一旦获得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就有动机和可能侵占国家应得的利润,并往往以所承担的政策性负担作为企业经营不善或亏损的借口,这就导致了“放
1权让利〞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工资侵蚀利润〞的问题。国有资产的收益和国家财政收入并没有明显提高。为了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并强化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和预算约束,国家在1983-1985年间先后进行了“利改税〞和“拨改贷〞的改革,但也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二个阶段是1987-1992年,企业改革开始向所有权过渡,这一时期的改革措施主要是国有企业的“承包制〞改革和一些没有完全展开的“股份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向所有权过渡,最初受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改革成功的启发,认为应该将国有企业仍然限制在原来的财产关系之内,推行企业“承包制〞改革。于是在1987-1992年,国有企业先后经历了两轮承包制的改革。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形式主要是“两保一挂〞:一保上缴税利,二保企业的技术改造,实行职工工资总额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承包制推行伊始,确实调动起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推动了国有经济的开展。但是在推行承包制期间,却出现了企业增效、经济增长、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迅速下降的情况。实际上,在企业承担政策性负担的情况下,承包制仍然无法解决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一是承包合同在兑现时根本上是“负盈不负亏〞,一旦企业亏损,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就会将其归咎到企业承担的种种政策性负担上;二是承包制还会带来承包期内的短期行为,这也影响了企业和国民经济的长期健康开展。
与承包制的改革主张不同,国内的一些学者突出了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这些学者认为,股份制改革的目的是要改变由国家垄断的企业财产制度,使国有企业内部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从而优化国有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能够对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进行有效的鼓励和制约。国有企业股份制的试点开始于1986年,但大都在国有中小企业中进行,影响面并不广。
第三个阶段是1992年到现在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
面对承包制出现的问题,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设定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把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概括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紧随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公司法也于1993年2月公布。从那个时侯起直到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直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的主题思路。但是,对大中型国有企业而言,承包经营责任制不能解决的问题,现代企业制度也不能解决。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运作,有赖于一个公平竞争的产品、要素、经理、股票等市场体系,而中国经济中还缺乏这样一个市场体系,企业的政策性负担仍旧存在,所以,国有企业的道德风险和软预算约束问题仍难铲除。
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但是深层次的问题仍有待进
2一步解决。一些学者对国企改革的现状进行剖析,开掘其内部存在的矛盾,加深对国企改革存在问题的分析力度,试图从这些问题中找出国企改革的合理对策。
林毅夫指出,中国的国有企业是重工业优先开展的内生产物,这也就内生地导致了它具有不同于自由市场经济下一般企业的独特特征:普遍背负着政策性负担。对于背负着政策性负担的国有企业而言,它的委托-代理就会出现鼓励不相容的问题—政府要求国有企业贯彻它的赶超战略,并使企业承担政策性负担,而企业经理那么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简真瑜认为,深化国企改革应急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表现在:1,由企业内部权责利益关系、人事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及科学管理构成的现代企业制度尚需完善。2,企业人员负担重,失业、医疗保险未健全,下岗职工再就业压力增大等。3,企业办社会职能依然存在,如企业的物业、学校、医院、后勤等社会职能与当地有关部门、社区或企业在移交衔接仍存在一些问题。4,政府行政干预企业经营管理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国企改革应从企业本身、外部因素及二者间的相互关系等角度分析国企改革存在问题,并细致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为搞活企业机制、提高企业效益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
有的学者认为,国企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深层次问题,表现在:1,公司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开展的需要,尤其在产权改革及法人治理结构方面。2,国有企业跨行业过多,分布面广,资本过于分散。这两个方面导致企业之间具有结构趋同、重复投资、恶性竞争等问题。3,政企不分现象屡有存在。国家监管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开展。4,企业竞争力与国际大公司相比占劣势,经营效率与投入不成正比。这几个问题暴露出国有企业与国际跨国企业之间存在的差距,而要使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深化国企改革,吸收国外科学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注重实效。
董依江认为参与国企改革存在着问题。他从民营资本角度分析:1,管理者收购中风险收益有失公平,国有资产可能蒙受损,失产权转让缺乏透明度以及政府对国企改制的“人治化〞管理导致腐败寻租;2,国有企业背负政策性负担,导致企业效益低落。因此,我们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监管职能,以市场为导向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国有企业,为解决国企改革资金短缺提供有利渠道。
李军撰文指出,国有企业存在任务和负担过重的问题,向银行贷款是企业负债的最主要形式。因此,如何保护因债务而引发的银行债权是国企改革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企业过度负债,一方面,它阻碍了企业正常运转,造成信用危机和企业资金短缺;另一方面,迫使银行不断投资,资金出现紧张局面,增大银行经营风险,其效益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沉重的债务负担还可引起社会关系的紊乱,制约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因此,国企改革是向市场要效益的过程,3不是为了挽救企业而影响第三方的正常利益。在积极支持国企改革的同时,也应做到实时保护银行债权利益,从而严格标准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
三、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以此为标志,我国根本上平稳地实现了由方案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或者说初步任务已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的根本实现,是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这是支持我国经济持续高速成长、效益逐步提高的根本体制保障。
但是在上述主要内容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将决定我们下一步的改革方案能否顺利实施。就现阶段关于国企改革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解决对策。
1,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达在。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开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异。国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表达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
我们现在能不能办许多国有企业,决定于这样几个因素,一是国民收入结构是不是有很多财力来投资于国有企业;二是一些行业的企业由国家办,其效益和风险大小,三是现代政府的职能是什么,是公共效劳和社会型政府,还是生产建设型政府。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有经济的战线应当收缩。
2,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标准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股东会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行使用人权,并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中央和地方党委要加强和改进对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班子的管理。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继续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4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明晰产权,而明晰产权的主要方式是推进股份制改革。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制经济的开展。这是完善根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根底。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那么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开展权利。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假设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开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开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出资人体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对于大型企业在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厂长经理负责制、承包制,改为工业公司,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大型国有企业,资产多元化等,这对于提高大型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活力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多头管理大型企业、管理权限与责任和风险不对称、内部人控制、管人管事管资产不统一等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国有企业竞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