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区域
金融
差别
战略
区域金融的差异与战略
从全国范围来看,credit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35,private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02,这两个指标的全国变异系数小于东部,大于西部、中部及东北。相比ctedit指标,private指标的地区差异更显着。
(2)资本市场开展差异。区域资本市场开展差异(如图2所示)。
从四大区域之间来看,股票指标均值依次为:东部35.21%、西部19.35%、中部13.64%、东北12.34%;债券指标均值依次为:东部9.52%、中部1.64%、西部1.45%、东北0.56%。东部省市资本市场开展的整体水平遥遥领先,排除北京对东部的影响后,由于北京集聚了大量金融机构总部和央企总部,而股票和债券大多以总公司的名义发行,导致北京股票和债券规模偏大,其中,债券出现了75.05%的离群值。东部股票指标均值为25.46%,债券指标均值为2.24%,仍然居四大区域之首,显示了东部省市较强的直接融资能力,其次是西部,中部和东北的整体开展水平仍然较弱。
从四大区域内部来看,股票指标变异系数依次为:东部1.2023、西部0.69、中部0.49、东北0.31;债券指标变异系数依次为:东部2.43、西部0.78、东北0.75、中部0.40,排除北京的影响后,东部股票指标变异系数为0.93,债券指标变异系数为0.81,东部各省市的资本市场开展仍存在最严重的不平衡;西部区内差异次于东部,其中,西藏的债券指标趋于0;东北三省的债券市场较股票市场开展差异明显;中部的区内差异较小。
从全国范围来看,股票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2023,债券指标的变异系数为3.31,排除北京的影响后,股票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82,债券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81。整体上看,资本市场开展的规模远不及金融中介开展的规模,而且资本市场开展的地区差异大于金融中介开展差异。
(3)保险市场开展差异(如图3所示)。
从四大区域之间来看,保险深度指标均值依次为:东部3.11%、中部2.95%、东北2.86%、西部2.67%;保险密度指标均值依次为:东部1537.85元/人、东北749.48元/人、中部523.35元/人、西部433.55元/人。东部省市保险市场开展的整体水平领先,中部和东北居中,而西部最弱,排除了西藏对西部的影响后,西部地区保险深度指标均值为2.84%、保险密度指标均值为462.67元/人,与中部和东北仍有差距,说明西部的保险市场欠开展,这也是未来西部金融开展的主要方向。
从四大区域内部来看,保险深度指标变异系数依次为:西部0.37、东部0.35、中部0.13、东北0.2023;保险密度指标变异系数依次为:东部0.86、西部0.45、东北0.30、中部0.26。显示了东部与西部保险市场开展的区内差异较大,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北京、上海两地的保险深度分别为5.59%和4.38%,保险密度分别为3521.31元/人和4376.68元/人,大大高于地区均值,而西藏保险深度为0.82%,保险密度为113.24,均为全国最低,拉大了区内差距。
2.区域金融开展差异的整体考察:主成分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区域金融开展差异作整体上的考察。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目的是浓缩数据。它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的根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假想变量来表示根本的数据结构,这些假想变量被称为“因子〞。因子能够反映原来众多观测变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并解释观测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通过因子分析把一组观测变量化为少数几个因子后,可以进一步将原始观测变量的信息转换成这些因子的因子值,利用因子值可以直接对样本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
首先,为了消除原始数据不同量纲的影响,需要对各金融开展指标的原始数据做标准化处理,并用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后续的分析,标准化的方法为:
zi=xi-σx(2)
其中,xi为指标x的第i个观测值,为指标x的均值,σx为指标x的标准差。并用巴特莱特球度检验,判断数据是否适宜做因子分析。巴特莱特球度检验值为116.220237,显着性为0.0000,拒绝指标相关矩阵是单位阵的零假设,显示各指标的观测数据具有共同变异,适合做因子分析。
其次,基于主成分法提取初始因子。按照主成分分析通常遵循的“85原那么〞,即因子方差累计奉献率超过85%,确定提取的因子个数。主成分提取结果显示只需选取前三个因子即可,其方差累计奉献率为88.5833%。
再次,再用varimax正交旋转法简化因子载荷矩阵,寻求有实际意义的因子解。旋转后,因子1主要与“credit〞、“stock〞、“bond〞、“保险密度〞等指标相关,这四个指标的因子载荷分别为:
0.6972、0.9574、0.8390、0.6754,可概括为“金融开展规模总量因子〞;因子2主要与“保险密度〞、“保险深度〞等指标相关,这两个指标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9319、0.5368,可概括为“保险市场开展因子〞;因子3主要与“private〞指标相关,指标的因子载荷为0.9842,可概括为“金融中介效率因子〞。旋转后的因子解反映了中国区域金融开展差异主要表达在“金融开展规模总量〞、“保险市场开展水平〞和“金融中介效率〞三个方面。三因子的方差奉献率分别为44.4925%、26.1903%和17.9005%。
最后,利用因子得分加权计算出各地区的综合得分并排序。计算公式为:
综合得分=因子1得分×44.4925%88.5833%+因子2得分×26.1903%88.5833%+因子3得分×17.9005%88.5833%
计算结果见表2所示。
三、区域金融的开展特点
通过对区域金融开展从部门到整体的考察,可以判断现阶段中国区域金融开展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1.区域金融开展差异明显且主要表现为金融总量的差异
运用数据地图进一步表示各地区因子综合得分可以更清晰的反映区域金融开展的不平衡。如图4所示,中国区域金融开展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随着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这种不平衡现象有所改观、各地区经济开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但现阶段差距仍然很大。东部地区金融开展水平最好,西部次之,中部和东北金融开展较弱。某些地区如北京、上海,金融资源迅速开展与集聚,另一些地区如XX省、广西仍然存在金融抑制。正如劳拉詹南在金融地理学中所言,尽管金融效劳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但实际上不同地区的金融景观是完全不同质的,具有极端的异质性和不规那么性,即金融效劳业是具有明显地理特征的经济活动。
区域金融就是将金融运行和开展置于一定的地理空间加以考察,金融系统作为区域经济体系的组成局部,不仅直接反映经济的区域性特点,而且自身的开展也必然带有所在区域的烙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资源分布不均衡和气候环境多样化的国家,金融差异是各种区域差异的集中反映。区域金融差异表现在量与质两个层面上:量的差异包括金融资源与交易数量的差异;质的差异主要是指金融结构不同,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融资方式、融资机制和金融行为的不同特点,以及金融深化程度的不同。从我国区域金融整体开展的现状来看,区域差异主要表达为量的差异,而非质的不同,在主成分因子分析中,金融中介效率因子的方差奉献率只占17.9005%。
2.政府干预、以银行为根底的金融体系未彻底变革
迄今,中国金融体系功能依然不完善。市场化水平不高,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不平衡,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结构不平衡,许多方案经济时期的行为理念和管理方式尚未立刻改变,这些因素在金融结构上依然发生作用。
从直接融资方式的选择来看,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先债券融资后股权融资,债券是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来源,在我国,不但“股强债弱〞的格局表现得十分突出,而且国债和金融债几乎占据了债券发行的全部。由于金融债券主要是政策性金融债,因此我国债券市场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融资效劳,除个别省市以外,大局部地区债券指标缺乏地区gdp的5%。此外,2022年实施的公司法规定,股份公司、国有独资公司、两个或以上国有投资主体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才能申请发行公司债(企业债)。这一规定又将大量非股份制的私营企业排除在外。虽然2023年实施的新公司法中放宽了对公司债(企业债)发行主体的规定,但私营企业真正能够通过发行债券融资还需要时间。故而,由于北京央企总部集聚,债券的发行也集聚于此,局部偏远地区,如西藏没有债券发行,比照十分鲜明。
3.区域金融开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尚不清楚
关于金融开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争论自古有之,这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从金融开展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意义上来说,“熊彼特可能是对的〞逐渐成为共识。进入90年代之后,人们开始反思并更加关注金融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金融市场的开展使得总体金融约束放松,与此同时,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特别在中国,由于区域经济、文化、制度和环境的差异,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混合结果。
在广义的范畴上说,经济开展是对现行经济增长约束放松的一种尝试,金融约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除此之外,经济增长还受到实体经济的约束。当盈利性投资时机稀缺时,便产生了实体经济约束。以西部为例,从2022—202223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这些措施有力地放松了西部地区的金融约束。但由于这些资金大量投入在根底设施建设而并非用于产业结构调整,且这类投资往往期限长、见效慢,客观上造成了西部地区金融开展有悖于经济增长的事实。所以,当“供给导向〞的金融开展起支配性作用的时候,金融开展外生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不明确的。在我国,受实体经济约束,局部地区的金融开展还处于这种“供给导向〞的阶段。从区域协调的角度讲,这种“供给导向〞的金融开展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从部门和整体两个角度考察了中国区域金融开展现状,并由此对区域金融开展特点进行了归纳。研究说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金融开展虽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但整体运行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区域金融差异显着表达在金融开展的总量上。由于渐进式改革中许多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金融开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也具有区域复杂性。基于如何让金融合意地作用于经济,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金融开展政策和战略方向的三点建议:
第一,继续推行有差异的区域金融政策,给予内地持续的金融支持。区域经济最大的特征为块状经济,这意味着非连续性和突发性。金融资源的流动假设不受到任何限制,资源的优化配置必然导致金融要素向东部沿海进一步集中,使内地特别是西部地区刚开始的金融开展发生逆转,导致国民收入分配的更加不公平。为了保护内地欠兴旺地区的产业活动,这就要求政府设立适度的“政策壁垒〞来约束欠兴旺地区的金融资源向兴旺地区流动。在内地与沿海之间实行差异化政策与内地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强同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是不矛盾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用意也在于此。此外,对区域内金融开展差异也要给予一定的关注,不能顾此失彼。
第二,优化和调整现有的金融结构,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元化、功能全面的金融体系。金融可持续开展是金融开展质和量的统一,金融开展量的规定性是金融开展的根底,而质的规定性那么是金融开展的动力。尽管在金融开展史上,总量率先增长已经具有规律性,但假设结构调整跟不上将拖累金融开展。随着实体经济的变化,金融结构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就构成了不同开展阶段最优金融结构的演变路径。世界经济、金融开展状况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走数量增长的路径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