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你所不知道的.docx
下载文档

ID:935484

大小:22.33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知道
你所不知道的 1.厨余垃圾如果不及时扔掉,就会产生臭味,有人建议我安装厨余垃圾搅拌器。请问这种机器是否真的可以很好地处理厨余垃圾? 答:这不是处理厨余垃圾的好方法。 厨余垃圾的有机质含量很高,排入下水道后,将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污染水质,增加污水处理压力。 好的垃圾处理方法是不把污染转移,应该尽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将之资源化,降解,无害化。把厨余垃圾排入下水道,实际上是把垃圾从生活垃圾处理系统转移到了污水处理系统。 这种现象还反映了在当前市场经济中,纯粹以利润为导向的制造商经常打着环保的旗号推销许多实那么不环保的产品和效劳;反映了公众环保知识的欠缺,分辨能力有限;反映了人对待垃圾的心理习惯,只要眼不见为净,似乎问题就消失了;也反映了科学技术在给人带来便利的时候,制造了更严重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努力克服的。 2.我很好奇:城市里的人们的粪便都怎么处理的呢? 答:中国是个极不重视“生活排泄物〞的国家,处理它的主要方法是“污染转移〞。中国人对待厕所和粪便的方式,有着典型的中国特色,至今困扰着国人。以北京为例,如果你留心观察,你会发现,平房时代的北京住宅缺少两个关键设施:屋里缺乏下水道,屋外缺乏公共厕所。 旧北京粪便是一项产业。粪便晒干后,卖给农民做肥料。旧北京有所谓的官督商办的粪业,延续了400年之久。公共厕所极其简陋。解放后,北京市政府对城区几百处大小粪场进行初步整顿。1949年8月17日公布了城区存晒粪便处理方法;1950年初,成立了卫生工程局,设置了专管粪便的粪污管理所。1951年至1953年,粪便的收集工具仍为背粪桶、粪勺、手推车和畜力车。1954年淘汰了手推车和畜力车,改用粪罐汽车作为粪便收集容器,对主要街巷及公用户的厕所实行了夜间掏粪方法。北京曾经产生过一个著名劳模时传祥,就是掏粪工人。 到2022年底,北京城区和郊区共有约11000座公共厕所,市区和郊区各约占一半。年需清运粪便约550万吨,其中市区约300万吨左右。粪便清运主要指化粪池、厕所〔尤其是无市政管网的老城区,小胡同的厕所粪便〕通过专用粪便清运车辆,抽运至粪便消纳处理站,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所谓的无害化处理,就是用离心机把粪便“干稀别离〞。干的拿去填埋,湿的甩到污水处理厂,因此,粪便处理一定要傍在污水处理厂旁边。 北京已经建设起了一些大型的粪便处理厂,以便处理集中排泄在公共厕所里的粪便。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是东郊高碑店的粪便处理厂。该厂具体工艺为:对粪便进行固液别离和絮凝脱水二级处理,并与高碑店城市污水处理厂结合,初步处理后的粪液同城市污水一起进行处理,降低了粪便的处理费用。该工艺具有占地小、投资少、能耗低等优点,对北京的粪便处理起到示范作用。而固形物那么作为肥料销售或者转手给垃圾填埋场。 私人家庭或者大型楼宇厕所的抽水马桶,其下水道与洗脸池、厨房其实是相联通的。它们一起汇总到楼宇下的化粪池中,然后一起聚集到城市污水管,最终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 有人说抽水马桶可以说是“人类最可笑的创造〞,因为它拿清水去冲洗肮脏之物。结果不但污染了清水,而且“放大了污染〞。北京由于越来越缺少水,因此,街边的公共厕所开始“生态化〞“无水化〞,其实方法要么是像农村厕所那样“挖深坑〞,让粪便直接掉入,不再用水冲;要么是用塑料袋将排泄物“一次一打包〞。最后,仍旧要收集起来,送到粪便消纳站、粪便处理站进行“干稀别离〞。 3.用完后的电池可以当作一般垃圾扔掉吗? 答:废电池是不是一般垃圾是一个争议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定义危险废物的标准。从前废电池被明确划为危废主要是因为含汞,现在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许多类型的电池已经做到无汞和低汞化。因此,国家现在已经不把电池看作一种危险废物,也不鼓励在没有完善处理措施的情况下,集中回收一次性废电池。由电池无汞化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禁止产品中有害物质的使用,相比末端处理,是最好的垃圾管理和污染治理的思路。这样的思路现在也表达在已经通过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方法之中,除了汞之外,其他五种有害物质也被明确禁止在相关产品中使用。 然而,原来也认为电池不用集中回收的欧盟和相关国家,最近改变了政策立场,觉得有必要回收废电池。其三点主要理由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a〕虽然无汞化,但废电池仍然具有一些潜在的环境污染,根据预防的原那么,不可不重视;b〕废电池种类繁多,并非所有都是环保的,如果要求回收其中不环保的,操作起来并不现实,不如全部都收;c〕将废电池直接废弃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废电池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技术和本钱都很高,仅有极少数的国家可以做到,但平安存储倒是包括开展中国家也能够实践的方法。北京现在就具有这样的设施,并有上门收集废电池的效劳,而且是免费的。民间也有人士积极探索废电池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方法。政府、企业、普通公民一起积极努力,应该能够找到令各方相对满意的解决方法,毕竟废电池问题是中国环保事业的一个心结。 4.常常看到文章批评我国的循环经济做得不好,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答:一些先进国家虽然被认为具有完善的循环经济,但我们要考虑到,它们的经济模式是基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尽管少数国家已到达50%以上的循环利用率,但在大局部国家,只有一局部废弃物得到回收利用,没有被回收利用的垃圾仍然是相当可观的。比方2022年日本和英国的循环利用率分别仅为19%和27%。 影响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和法律因素。在西方国家,一方面循环利用的本钱较高〔劳动力,运输〕,另一方面原生材料低廉,使得再生资源市场得不到足够的驱动力。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法律和制度会发挥它们的作用。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像日本和德国这样的兴旺国家已经建立起较完善的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 在我国外表上似乎没有形成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但是废品回收利用的经济驱动力很强,回收产业非常兴盛,而这些产业对循环经济的奉献率没有或很难被统计。据一个相关部门透露的数据,北京市2022年的回收量达163万吨,假设以这个数据来计算,废物循环利用率已达20%以上〔注:仅仅以回收率的数据来判断某个国家的循环经济的成熟程度是错的,应该还要考虑再生资源工程的效率及污染排放的控制等其他因素〕。 但要考虑的是,循环经济不能仅靠经济驱动力,因为它会造成如下问题:经济价值低的废品不被再生资源化;再生资源化的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市场缺乏秩序,影响效率、开展并导致各种社会问题。政府出于对环境保护的负责应通过制定行业标准、鼓励和限制政策等手段对这些主体加强监督和标准。 5.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是否就说明了这个小区没有垃圾分类的能力? 答:设分类垃圾桶这个做法的根底是要有比拟完善的市政分类收集运输系统,没有的话,有桶不能起到作用。北京市有许多小区虽然已设分类垃圾桶,但实际上是虚假的。 垃圾分类是要分垃圾,不是分垃圾桶,分类垃圾桶和垃圾分类不能划等号。中国的实际情况是,除了环卫部门有限的回收体系,还存在大量民间的废品回收系统,他们有的在社区中,但更多的是流动的,并非为某一个社区工作的,他们的回收工作不一定需要垃圾桶。居民可以直接跟他们联系,他们可以为居民提供比垃圾桶更方便的效劳。 在日本,居民的垃圾定时扔到指定的附近垃圾收集点,一般在垃圾收集点不设垃圾桶。作者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说我们要采取日本模式,而是为了强调垃圾桶本身只不过是制度所需的“工具〞,而有的制度或实际情况根本不需要这个东西。 6.循环利用就可以解决一切吗? 答:循环利用的过程正如生产一样要投入新的资源和能量,并造成污染。因此应该首先考虑减量和重复利用的可能性,然后再考虑循环利用。 7.高档社区居民觉悟高,分类就更好一些? 答:有钱不意味着环保意识高,很多收入水平较低的社区的环保活动也开展得很好。经过实地观察,有很多高档社区设置了分类垃圾桶,但垃圾分类做得也不好,有的还没舍得投入设置分类回收的设施。而且,由于高收入的人往往对“卖破烂〞不感兴趣或没时间,而他们产生的垃圾中回收价值高的比例大,这产生了更大的浪费。有些高档社区排斥捡垃圾的和收破烂的人进入,大量可回收物只能连同其他垃圾被运到填埋场。 8.真的能做到物尽其用吗?用过的塑料袋、一次性筷子、塑料包装物这些垃圾应当怎么处理? 答:理论上是可以做到物尽其用的,但实际中有很多限制因素使得一些东西不能物尽其用,包括: 〔1〕一些垃圾体积大,重量轻,经济价值低,相对于纸类,饮料瓶,铝罐等可回收物,回收从业者对它们不太感兴趣。 〔2〕这些东西往往比拟“脏〞,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很多本身就是食品的包装,另一方面是因为价值低,居民经常把它们混在厨余垃圾中,其结果是增加了捡出这些垃圾的难度和本钱。 〔3〕现有技术条件不能使所有的东西再生资源化,或处理过程投入更多的资源和能量,得不偿失。 据实践调查,有些低价值的东西,比方塑料袋和一些包装物仍然有人收,关键在于居民应该尽可能不使它们与厨余垃圾混合,把它们集中起来,交给回收者,同时不要期待太多的回报。对于确实不适合回收的垃圾,更有效的方法是减少使用和不使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