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隧道设计说明.doc
下载文档

ID:934973

大小:5.04MB

页数:7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1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隧道 设计 说明
隧道设计说明 设 计 说 明 (一)设计依据及技术标准 1、设计依据(主要执行规范、文件)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 《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JTG/TD71-2004) 《公路隧道消防技术规程》(DBJ53-14-2005)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J064-98)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交公路发﹝2007﹞358号)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公路工程部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混凝土结构防火涂料》(GA 98-2005) 初步设计文件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S230线六库至曼海桥二级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的批复》(云发改交运〔2009〕1108号) 《云南省人民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关于<云南S230线六库至曼海桥二级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的审查意见》云投审发〔2009〕251号) 2、隧道设计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几何尺寸按40km/h二级公路标准进行设计。 (2)全路段隧道采用单洞双向行驶双车道隧道,隧道全部位于路基宽9.0m的路段。 (3)交通量:按第15年(2026年)小客车7069pcu/d进行设计。 (4)环境卫生标准: 40km/h δco=300ppm K=0.0090m-1 10km/h δco=300ppm K=0.0090m-1 (5)隧道有效净宽:W=0.75+0.25+2×3.50+0.25+0.75=9.00m 隧道有效净高:H=5.00m 隧道净空断面的设计,不仅要满足隧道建筑限界的要求,还要考虑施工误差。同时还应对衬砌结构受力特性、工程造价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使采用的净空断面满足功能要求,受力均匀、经济合理。通过综合比较,本隧道设计采用R=5.00m的单心圆曲墙式衬砌断面,隧道限界方案及几何尺寸均按二级公路40km/h的要求拟定。 (二)初步设计意见及执行情况 1、主要审查意见和咨询意见 (1)隧道支护参数表中C5、C4型二衬均适用于Ⅳ级围岩,请修改;钢筋砼二衬标号建议改为C30。 (2)隧道防、排水设计中初期支护于二衬间采用的PVC防水卷材应补充材料性能要求,建议采用如下指标:厚度不小于1.5mm,且抗拉强度不小于12MPa,常温断裂延伸率不小于200%,抗渗型0.2MPa,24h不透水。 (3)隧道抗震设计应补充洞口段Ⅵ、Ⅴ级浅埋、偏压抗震设防衬砌,即相应增加一种衬砌类型。 2、对意见的执行情况 (1)已修改隧道支护参数表;经计算,C25混凝土已足够。 (2)施工图《赛格隧道防水板施作图二》的附注中已经对PVC防水卷材的性能要求做了相关规定:防水板的物理力学指标和其它要求按有关规范和GB50108-2008,GB12952-2003一等品以上执行。 (3)洞口段明洞以及浅埋衬砌均已考虑抗震设防要求,故不需再增加衬砌类型。 7 K63+328~K63+390 Ⅳ 2.0~2.3 200~500 1.3~6 0.3~0.35 27~39 0.2~0.7 50~60 K63+390~K63+480 Ⅲ 2.50~2.74 500~1200 6~20 0.25~0.30 39~50 0.7~1.5 60~70 K63+480~K63+560 Ⅳ 2.0~2.3 200~500 1.3~6 0.3~0.35 27~39 0.2~0.7 50~60 K63+560~K63+680 Ⅲ 2.50~2.74 500~1200 6~20 0.25~0.30 39~50 0.7~1.5 60~70 K63+680~K63+760 Ⅳ 2.0~2.3 200~500 1.3~6 0.3~0.35 27~39 0.2~0.7 50~60 K63+760~K64+070 Ⅲ 2.50~2.74 500~1200 6~20 0.25~0.30 39~50 0.7~1.5 60~70 K64+070~K64+230 Ⅳ 2.0~2.3 200~500 1.3~6 0.3~0.35 27~39 0.2~0.7 50~60 (五)隧道土建设计 1、洞口位置的确定以及洞门设计 洞口设计以“早进洞,晚出洞,低仰坡开挖进洞”为原则,最大限度地降低洞口边坡仰坡的开挖高度,以保证山体的稳定,同时减小对洞口自然景观的破坏。 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顶截水沟、洞口边仰坡的防护和支护工作,尽早做好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洞口段边、仰坡的开挖应自上而下,需爆破时采用控制爆破。洞门结构应置于稳固的地基上。 本隧道进出口均采用端墙式洞门,洞门与洞口的地形、地貌应结合良好,并与洞口地形、地貌协调一致。洞口结合工程特点与周围地形地貌,对洞口段进行植树、植草绿化。 2、隧道衬砌设计 隧道衬砌根据围岩级别、地形、埋深、成洞条件等进设计。隧道进、出口成洞条件困难段分别设计为Sma、Smc型明洞衬砌。其余地段与其所处围岩(Ⅳ、Ⅲ级)相对应设计为S4a、S4b、S3型复合式衬砌。隧道洞身衬砌采用初期支护、二次支护共同承担荷载结构,用荷载-结构法及地层-结构法进行理论分析。 本隧道设计采用的支护参数如表5.1所示,二次衬砌配筋参数如表5.2所示。 表5.1 隧道衬砌设计参数表 支护 类型 围岩 级别 或 适用 条件 初期支护 二次衬砌 预留 变形 量 喷射混凝土 锚杆(m) 钢筋网 钢架 拱、 墙 (cm) 仰拱 (cm) (cm) 间距 拱、 墙 仰 拱 位置 长度 间距 (mm) (cm) (mm) Sma 明洞 60 钢筋混凝土 Smc 暗挖 明洞 22 22 拱、 墙 3.5 0.6 8@150×150 (拱、墙部) 60 (I16) 60 钢筋混凝土 120 S4a Ⅳ级 浅埋 18 18 拱、 墙 2.5 0.8 8 @200×200 (拱、墙部) 80 (格栅) 45 钢筋混凝土 100 S4b Ⅳ级 偏好 18 — 拱、 墙 2.5 1.0 8 @250×250 (拱、墙部) 100 (格栅) 40 混凝土 — 80 S3 Ⅲ级 8 — 拱、 2 1.2 6@250×250 (拱部) — 35 混凝土 — 60 表5.2 二衬配筋参数表 支护类型 围岩级别 (适用条件) 环筋 分布筋 拉筋 直径 间距 直径 间距 直径 间距 Sma 明 洞 22 200 16 200 8 200 Smc 暗挖明洞 22 200 16 200 8 200 S4a Ⅳ级浅埋 22 200 16 200 8 200 注: 1)表中单位均以mm计; 2)分布筋、拉筋间距均为沿外环主筋控制。 3、辅助施工措施 本路段隧道采用的辅助施工措施主要有如下:超前小导管、超前砂浆锚杆。 ①、超前小导管:适用于隧道Ⅳ级围岩浅埋地段,小导管采用外径42mm、壁厚4mm的热轧无缝钢管。小导管长5m,环向间距40cm,设置于衬砌拱部约120°范围,平行于行车道中线布置。 ②、超前砂浆锚杆:用于隧道Ⅳ级围岩深埋地段,砂浆锚杆长5m,环向间距40cm,设置于衬砌拱部约120°范围,平行于行车道中线布置。 4、隧道防、排水设计 根据隧道区的气象条件、水文条件,本隧道的防排水设计采用了以“防、排”为主,“防、排、堵、截”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各段的防、排水情况如下: (1)洞外: 根据地形情况,在洞口上边、仰坡外侧设置与地形相应的截排水沟,将边坡水引出隧道区,进入天然沟中排走。 (2)明洞: Sma型衬砌为明挖法施工,明洞拱墙部外层铺设由土工布、塑料防水板、土工布组成的防水层。在墙脚处设置Ф116纵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与设置的引水管相连,引水管纵向间距每25m设置一处,在富水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增设。将衬砌背后的水引入在隧道两侧设置的矩形边沟排走,并在回填土上设置一层厚50cm的粘土隔水层,让水顺回填土坡面流进洞顶水沟引入沟谷中排走。 (3)洞内: 在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敷设400g/m2土工布和PVC-N(Ⅱ)型塑料防水板组成的防水层外,要求模筑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为S8。并对施工缝、沉降缝、伸缩缝作专门的防水处理,同时在初支与二衬间,每隔10m左右设置一环向排水管,排水管与墙脚处设置的纵向排水管相通,在初期支护渗漏水地段设置“Ω”型弹簧排水管,将水引入纵向排水管,并在隧道纵向间隔25m设一道横向引水管(在富水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增设),将衬砌背后水引入在隧道两侧设置的矩形边沟排走,隧道路面水也通过边沟排出隧道。洞内引水管及“Ω”型排水管的位置可根据实际地形和洞内渗水情况作适当调整。施工缝、工作缝不应设置于有集中流水地段。 防水板施工应采用热风双焊缝无钉铺设工艺。 5、路面 隧道采用沥青混凝土上面层与水泥混凝土下面层组成的复合式路面。复合式路面沥青混凝土上面层厚10cm(其中细粒式沥青混凝土抗滑层厚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厚6cm),采用阻燃型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面板下面层厚24cm;混凝土下面层的弯拉强度应不小于5.0MPa,弯拉弹性模量不小于3.1×104MPa。 6、隧道抗震设计 地震的破坏作用,自地表深入地下而迅速减弱。因此,地震一般对深埋隧道影响较小,而对浅埋隧道、偏压隧道、明洞及洞门等结构的影响较大。本隧道所经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20g,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要求,本地区隧道结构抗震设计取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为0.2进行设防。在结构设防方面,主要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本隧道浅埋段均采用带仰拱的曲墙式衬砌结构,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2)明洞衬砌两侧边墙及基础范围内采用M7.5浆砌片石回填密实,拱部范围内采用碎石土夯填,并做好防排水措施。 (3)在隧道衬砌其背后通过超前小导管、超前锚杆以及系统锚杆等压注水泥浆,填充孔隙、加固围岩,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4)隧道浅埋段二次衬砌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5)尽量放缓隧道洞口边、仰坡,并加强防护,以保证隧道营运阶段的安全。 (六)隧道监控量测 监控量测是隧道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隧道施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根据本隧道围岩组成特点,选择了:地质与支护状态观测、地质超前预报、周边位移量测、拱顶下沉、洞口及浅埋段地表位移等五个必测项目;围岩内部位移、围岩压力及支护间压力、锚杆轴力及拉拔力、钢支撑应力、支护与衬砌应力、围岩与弹性波测试、山体边坡稳定性监测等七个选测项目。施工中必须按照设计和有关规范、规程实施。地质超前预报应能准确判定开挖前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围岩松动情况及围岩级别,监控量测结果必须进行回归分析及反分析,其应达到指导施工,确保施工安全,调整支护参数,合理变更、修改设计,有效控制投资的目的。 现场必须进行监控量测,以便及时掌握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