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送法下乡
2023
沉思
下乡
有感
新编
沉思:读送法下乡有感
李江涛
送法下乡在导师大人给的书目里排名比较靠前,也是我读的朱苏力教授的第三本专著。说实话,读过法治及其外乡资源和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后,感觉语言很亲切。朱苏力教授用他擅长的历史知识、独特的观察视角、雄厚的理论根底构成了这本书的"四梁八柱".同时,今天司法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司法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有些东西已经变了,也有些东西仍然没有改变,就此,我想关于这本书,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理解。
1.关于送法下乡。在书中,朱苏力教授认为因为种种自然、人文和历史的原因,农村是国家强制力(权力)无法贯彻落实的一个边缘地带,为了加强对农村乡土社会的控制力,用司法手段强化统治者的权威,让国家权力意求的秩序得以贯彻落实,所以需要送法下乡。也正如书中所说的,在农村在基层有源远流长的"民间法"、"习惯法"他们形成了一股简单而复杂的外乡势力,这种势力与"国家正式法"形成了一种对抗,因为强大所以有对抗,也因为有对抗所以需要普法。
无疑,"送法下乡"在普及法律知识,加强国家强制力,改善基层执法情况中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
书中举了一个"还贷款"的例子,因为我有一些基层工作经验,和各行各业的人打过交道,我对这样的行为并不陌生。但是我没有想过"带着警察,租了辆车,在炕头判案,或者称为调解法院的情形,也没有想过"法官的默许和妥协",没有想过"村干部"在这个案件中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这些情景背后的真正意义也是我所没有料及的。
但是我认为当代农村的外乡或者说边缘地带势力对国家正式法的抵抗仍时有发生,但和之前相比相对弱小很多,我的理由如下:
1."送法下乡""谁执法谁普法"等各级普法行为的进一步标准和加强,让一些法律和行为深入人心,通过各种案例形成了一种威慑感,老百姓心中的那种"法不责众"的观念有所淡化;
2.中国群众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十二年教育即将纳入免费教育,高等教育的群众化,都在分层次改变中国农村的知识体系结构;
3.局部像送法下乡中所讲"村干部",他们身份也在发生变化,有些地方将"村干部"纳入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编制,他们虽然依然扎根在农村,但随着身份的改变,心态和行为发生了一些本质倾向的变化;
4.我觉得是最重要的一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开展,原来农民最大的依托仅仅是有限的土地,所开展的日常生活也是围绕着土地开展,而当市场经济进一步开展,农民生存有了更多的选择,造成了大量农民向城市涌进,农村外乡人员减少,农村内部贫富差距有所增加,原来拧成一股绳的农村小集体有所分化。
2.关于模式的普适性。说到模式的普适性,不得不提知识的普适性。"唯一不变的真理便是改变",既然事物都在不断发生改变,那么以事物为根底,实践的产物——知识怎么可能不改变呢。既然知识都在改变,那么由知识凝聚成的模式又怎么可能具有普适性。这是一个哲学和逻辑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按照马克思教给我们的"矛盾论"和"实践论",我们可以知道一种模式仅仅在有共同点的一类事物中运行畅通无阻,但是事物有千面,如果只顾及到一面,必然无法做到模式运行的全面性,那么模式的普适性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书中谈到了一个"司法的自动售货机",在我眼中,司法规那么表达在一个事物的方方面面,点点细节,司法判决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他极大考验着司法制度的完整性和标准性,也充分考验着法官的职业知识和执业技巧,如:书中讲判决,基层法官把"用什么油"都考虑的那么周到。司法最终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如果按照统一和单一的"模式"难保实体的正义,更难保问题的彻底和更有技巧的解决。
3.关于法学人才。书中又见朱苏力教授和贺卫方教授关于"复转军人进法院"之争。朱苏力教授讲了一些自己实际调研的事情,告诉了我们,军人有执行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因为外源性可以更好保证公正等各种优势,而贺卫方教授那么比较关注复转军人简单粗暴,因为复转军人的大量进入法院,抢占了法学毕业生的位置。关于他们的争论,我不想做评价,我只想提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到现在为止,改革开放将近40年了,市场经济已经充满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因为市场经济的原因,人们的视野更加宽阔,可选择性更多。也随着全国各类大学法学院的不断扩招,公检法系统招录越来越标准化和职业化,按照几个非官方统计,法学已经成为就业率较低的几个专业之一。不要说复转军人进法院,就是现在正儿八经法学毕业高才生进法院也需要进行各种考试和选拔,难度很大。
随着十八大以后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法官法检察官法公务员法律师法公证法仲裁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分法八部法律的修改,法官、检察官员额制的进一步落地生根,建立了省以下司法人员人财物统一管理制度,这些都为司法公正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书中提到的法官"行政工作"问题,也随着司法辅助人员的重新划档有了进一步缓解。但是,这也面临这一个新的困境,以前刚进入法院的法学生,需要从"书记员"(当然在担任"书记员"的同时需要承担一局部"助理审判员"的工作)做起,然后到"助理审判员",再到"审判员".当司法辅助人员分类后,分为了五类,局部法院的书记员还实行了外聘,法学人才必然有很大一局部无法成为审判者,他们进入内部后的选拔或许更为剧烈,所需要花费的本钱也将更多。
当然法学生就业专业知识"窄面化"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
4.关于法律调查和逻辑。书中,有一点点醒了我。朱苏力教授告诉了我一种逻辑,这种逻辑我以前有一种懵懂的感触,但读了这本书后更为清晰。这是一种关于选择和适合的逻辑。比方说,在事物中,不是a错了,那b当然就对了的,也非a对了,b当然就错了的。或许说,没有绝对的正确错误,仅仅有是否适宜。这种适宜与否,需要考虑习惯,需要考虑背景,需要考虑很多无机和有机的东西。
在书中,还有一点也是带给我很大的触动。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在我印象中,对一个事物的评价,我常常陷入一个"想当然"的误区,这种"想当然"往往会加大我对这个事物的进一步扭曲理解。要打破这种"想当然",唯有调研,也唯有实践。正如书中所说,"审委会",一提"审委会"我们很自然想起他的种种不好,想起他可能会干预司法,往往会忽略了他的"保护"功能和他"公正"的一面。到底"审委会"好不好唯有真正一线审理者才有"发言权"。
最后,我想说,送法下乡这一本书,作为法治及其外乡资源和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的姊妹篇,进一步拉近了我与中国农村的距离,也加深了我对法治中国的理解。但是,书终归是书,送法下乡始终是发表于20世纪末,当下的中国农村和司法都发生了许多翻天覆地的变化,"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巨变中,我能做的就是反复探索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些灵感和思考。
李江涛
2023年2023月5日
第二篇:读沉思录有感读沉思录有感
通信20231班5号黄林
沉思录的作者是古罗马马克.奥勒留.安东尼,这本期多亚派哲学的典型代表作,常被人们束之高阁,因为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20230遍,天天都在读〞一时间在国内销售火爆,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阅读总理的枕边书,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最近我也买了这本留存千年的著作,花了两周拜读完了它,虽然原书是用希腊文写的,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初品沉思录,已经被它那“忧郁而高贵的气质〞所打动。
本书作者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并侧重伦理学的探讨,可大体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整体的世界观。奥勒留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的、完善的整体,世界万物有其运动和开展的自然规律,同时在物质的宇宙之中存在一种精神力量(或称神灵)主宰一切。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元素,也是社会共同利益体中的一员,应当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理性(即本性)协调而动,与周围万物到达和谐统一,这与中国古代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很接近。
二是个体的人生观。作者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按照宇宙的自然之道去生活,这里的“自然〞不是任性放肆之意,而是所谓的理性、本性、法等等,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礼〞,可理解为一种道德标准。梁实秋先生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人生的美德有四:一为智慧,所以辨善恶;二为公正,以便应付一切悉和别离;三为勇敢,藉以终止痛苦;四为节制,不为物所役。我觉得,这段话比较精炼的概括了沉思录所追求的人的本性。
阅读这本书,仿假设漫步时空,聆听大师的孜孜教诲,掩卷沉思,收获了不少人生哲学:
1.勤于思考,培养辩证思维。康德的墓志铭上有句话“世上有两样东西,我愈是经常持久的思索,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敬仰和敬畏,那就是头顶灿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那么〞,沉思录同样有这样一种博大的胸襟,它把人放在宇宙苍穹之下,万物循环之中,死亡不过是自然的一种运转,生命不过是一个过客的旅居,“多少赫赫有名的人最终被忘却〞。阅读这本书,时常静下心来思考人生,培养一种纵横交错的哲学思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尽可能客观的评价事物,会帮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沉思录告诉我们,从纵向来看,时间就是一条长河,生命一去不复返,我们要藐视死亡,更要珍惜今天。一个人活一百年还是两千年并无本质的区别,人能拥有的只是现在,我们必须抓紧时间,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我们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力会先行消失。昨天已成为历史,明天只是一个传说,惟有今天,才是生活最美好的礼物。经济学家于光远老人在91岁的时候,把自己的人生分解成80万个小时,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善于处理忙闲之道。生命在于运动,要努力让自己“忙起来〞,学会“不以忙为苦,而以忙为乐〞;同时也要高度重视“闲〞,多一些冷静思考的空间,在忙中保持一点闲的心情,让自己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快乐。
从横向来看,人类社会普遍存在三种联系,即人与周围物体的联系、人与事物产生的原因的联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共同体之中,
思想和活动必须符合公共利益。虽然没有启蒙思想家直接而激进的阐述,但沉思录关于万物平等、共同法那么的思想,对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什么温总理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再次提到沉思录,就是要唤起人们对道德法那么的敬畏。市场经济以来,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精神世界的空白来不及填补,从三聚氰胺到地沟油,从苏丹红到毒饭盒,最会吃的中国人也没能守住“吃得放心〞的底线。另一方面,随着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类似“校园伤人案〞的“个人恐怖主义〞的事件屡屡发生。为什么一向倡导“仁义礼智信〞的文明古国,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社会道德缺失,为什么一直秉持“中庸之道〞的中国人,也开始走起了极端。我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仰危机,中国百姓缺少一种普世的社会认同感,几千年来对封建帝王的崇拜,造成了奴性与依附心态,突然一天释放了,反倒迷失方向,无所畏惧。老百姓的权利意识正在觉醒,但权利的保障、社会矛盾的疏导却跟不上节拍,中国社会关系依然以人情为纽带,以地域为界限,尚未形成一种以公共利益为根底的标准有序的公民与国家的社会关系。新一轮支援新疆的热潮已经开始,在谈及治疆之策时,贺卫方教授强调“国家身份认同〞的重要性,他倾向于打破一味的依据血缘的族群身份区分系统,建立一种以不同利益为根底的重新组合的多元化社会结构,到达先“分裂〞后“融合〞的效果,不失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沉思录中有一句话:“作恶者也是对自己行恶〞,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当权者,在作出任何重大决策的时候,都能够坚持用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多批判、多从反面论证,就能够跳出自身利益的狭小圈子,做出更为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行动。
2.善于学习,不断取用了9页的篇幅表达自己学习和感恩的过程,“从我的祖父那里,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的父亲那里,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我的母亲那里,我濡染了虔诚和仁爱,以及远离奢侈的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