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从《西厢记》译本中解读中庸文化与典籍翻译策略修改.docx
下载文档

ID:925306

大小:15.80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西厢记 2023 译本 解读 中庸 文化 典籍 翻译 策略 修改
从西厢记译本中解读中庸文化与典籍翻译策略 【】西厢记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曲艺作品,与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文艺“双璧〞,千百年来,这部作品可谓是经久不衰,家喻户晓,流传甚为广泛。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受到广阔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能在历史的变迁中得以完美保存,是因为其有“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永恒主题思想。西厢记作为一部经典的古典文艺作品,不仅表达了广阔人民在封建社会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而且还深刻揭示出封建社会的腐朽以及封建婚姻制度的丑恶。本文将对西厢记中庸文化和典籍翻译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西厢记;文化;典籍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华夏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东方古老的文明,先辈为后人留下了无数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道德经、论语、易经等著作,不仅广泛流传于中华民族内部,而且因为其思想的独特魅力,这些著作更是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到世界各地,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开展。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中,西厢记是闪烁着熠熠荣耀的明珠,被称为中文典籍的“花间美人〞,是具有极高欣赏价值、历史意义的文学作品。从语言角度看,西厢记的语言不仅有唐宋诗词的精妙哲理,还有生动活泼的元朝民间元素。本文将对西厢记的两个译本进行分析,解读其中的中庸文化,并对因此而形成的翻译策略进行详细研究,以求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参考。 一、 西厢记概述 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那就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但是我国的文学艺术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于晚唐时期兴起的意境之说,在文学艺创作和评判的过程中,意境学说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唐宋之后,在诗词创作的根底上,我国的戏曲文学开始逐渐兴起,戏曲文学具有极强的抒情特质,其中曲是戏曲文学的重要标志,同时又具有诗词的特征,所以,唐宋时期的诗词文学对戏曲文学的影响非常之大。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作品,中国传统民族艺术是王实甫创作的文化根基,有着深厚诗词功底的王实甫在创作西厢记时,常常在剧情设计和典型人物刻画中融入诗词的表现手法,从而到达非凡的意境。这个问题历来为各界学者所关注。另外,西厢记还有非常优美的曲辞,有着北曲之冠的美称。元代杂剧从语言角度通常分成文采派和本色派两个流派。作为文采派代表的王实甫又创作了西厢记这部文采派的巅峰之作。从语言风格上看,这部作品既不失元代杂剧的自然朴素,有饱含诗词的华美绚丽和多姿多彩。华美清丽的曲词语言是高度抒情化的文学作品,有着很强的抒情性。从这个角度看,西厢记是一部大型的抒情诗凝结成的歌剧,优美的抒情诗组成了华美的篇章。再结合这部作品所表达的是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使得整部作品散发出一种无法抗拒的迷人荣耀。“情〞是这部诗剧最为主要的中心思想,描写了在封建礼教和腐朽的封建婚姻制度下,美好的爱情与悲剧的结局之间的矛盾与统一。作者完整地继承了我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在创作时真正实现了情景交融。是曲词表现方式的又一开拓性开展。王实甫用曲词刻画人物心理、描摹场景、渲染气氛、以景生情,情景交融,将人物的心情变化通过不同的场景和环境描写刻画出来,处处表达出诗情画意之美。传达出动人心魄的意境,让作品的风格更加优美。随着人物的性格开展,剧中的情景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种情景交融的戏剧语言,对感情的表达和结构情节的构建以及戏剧中各局部之间的结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王实甫在剧中对情景的描写也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先后有别,但是,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情景描写,情与景之间只能融合而不能别离,虽然可以有所偏重,但是绝对不能偏废哪一方面。 情景交融,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景来衬托和表达情的基调。我们以寺警片段中崔莺莺在开篇时的一个唱段为例来分析景物描写对情的表达和衬托。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悉人……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这段唱词,将崔莺莺心神不宁,情思惆怅的心情和坐卧不安、万分纠结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渲染出一种飘忽不定,迷茫无助的气氛,充分地表达了崔莺莺此时的内心情感。在这段唱词中,情与景实现了完美统一,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我们再看墙角联吟中的景色描写:银河泻影、玉宇无尘;当头明月高照,满院皆是花阴,夜深人静时,风清月朗,如此的清静美景,却无法安抚崔莺莺心中的黯淡和悲哀。这种景色描写充分表达出了崔莺莺幽怨、哀伤的心境。她邂逅了生命中最美的爱情,却将爱的种子深埋在低下,既不敢发芽,更不敢破土而出,就这样一直压抑着;而老夫人的冷假设冰霜,还有一个老夫人派来的丫头红娘时刻监守在身边,让自己与心上人无法会面,因而无限幽怨。这种情景描写,情景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景色是对情的反衬。而在戏剧文学中,如果能将情与景的描写完全融为一体,分不出哪边是情,哪边是景,情景在戏剧语言中和谐完美地统一起来,就实现了情景交融。如我们多数人都非常熟悉的著名片段:长亭送别,作者就通过对情与景的描写将离愁别绪表达地非常完美,真正实现了情景交融。句中无论是西风、归雁、黄花、霜叶还是碧云天,都象征着主人公的满腹离愁。情景在此交融,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二、 对西厢记中典故的翻译从互文性角度分析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经典作品,又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全篇主题是富家小姐崔莺莺与书生张生之间的爱情故事。据史料分析,这部戏剧作品大约是在元贞、大德年间完成的。整篇作品中引用的典故颇多,笔者详细分析后,将其分成四类。接下来,本文将通过比照许渊冲先生和熊式一先生的译文从互文性的角度进行比照。 1、 引用与爱情相关的典故 如:“偷香手段今番安。〞这里就是一个典故引用,根据记载,“偷香〞一词处于晋书,书中记载的是西晋时期,贾充手握大权,家中幕僚韩寿精明强干,风流倜傥,颇受贾充喜爱。韩寿常被贾充邀请至宴席间会宾客。而当时正值情窦初开的贾午对韩寿新生爱慕之情。贾午是贾充的小女儿,虽然她暗恋韩寿,却碍于家教不敢造次,只能躲在暗处偷偷关注。有一天,贾午终于情思难耐,遂遣散身边的丫鬟,半夜与韩寿在自己的闺房中私通。贾午小姐云雨过后越发对韩寿痴情一片,于是将贾充御赐的西域香料偷偷送给了韩寿。几天后经幕僚报告,贾充发现韩寿身上异香扑鼻,久久难以散去,再加上贾午最近的异样表现,遂明白是贾午与韩寿之间有了私情,因为这种香料晋武帝只赐给了大司马和自己俩人。碍于情面,他不好将事情挑破,只能将贾午许配给了韩寿。从此便有了“偷香〞的典故。用来表示男女之间的私情。经历史的变迁,“偷香〞的典故含义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个典故一般含有贬义,“incense〞是年轻女子的意思。而王实甫在这部作品中引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张生与崔莺莺之间不敢言明的暧昧关系,但是并没有贬义。许渊冲和熊式一的两种译本在翻译时都保存了这个典故,只是熊式一先生用“a scente西厢记 la西厢记y〞来翻译,不免稍有偏颇。而许先生的“a la西厢记y sweet〞译法那么相对较为贴切。 再如“新婚燕尔〞是出自乐书的典故,本意是指男子抛弃妻子去寻欢,本是贬义的。但是在不断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这个典故的意义发生了质的改变,由原来的贬义变为祝福新婚夫妇。成了一种褒义。与典故本来的意思刚好相反。是典型的历时性典故。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对典故的含义进行理解,因为在西厢记中,作者对这个典故的意思是有所改变的。两位译者虽然都完整地翻译出了这个典故。但是方法不同而意思有所区别。许先生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英文中的目的语形式。用英文中读者普遍熟悉的“ to win one’s han西厢记〞来表示两人的新婚。更易于读者理解。熊先生为了充分表达典故而采用意译,虽然意思更明确,但是对于西厢记这种诗剧来说,篇幅显得过长了。 2、 中国古代学者典故的引用 在西厢记中,王实甫有“萤窗案雪〞这个词,这时一种合用典故的形式,这个词引用的实际上是“萤火〞和“映雪读书〞两个典故的合体。晋书中记载,书生车胤勤奋好学,常常在夜间苦读,但是由于家贫而无法买灯油点灯。车胤非常苦恼,看到窗外飞舞的萤火虫他突发灵感,将萤火虫捉来用白纱布包裹而置于桌前。因此有了“萤火〞的典故。孙氏世录中另一学者孙康那么借用窗外的雪光攻读。于是有了“映雪读书〞的典故,这两个典故都是表现读书人勤奋的。熊式一先生在翻译时,将原文中的“萤火〞和“雪光〞这两个意象直译过来,但是并没有将典故的意思表达完整。英语读者因为不熟悉中国的学者典故反而会产生更多疑惑。许渊冲先生虽然没有保存原作的意象,但是却明白译出了原文的意思,更利于读者理解。而且也是对原作意象的一种变相保存。 3、 描写人物外貌的典故的引用 “看你个离魂倩女,怎生得掷果潘安!〞这里有个典故就是“貌似潘安〞,根据语林记载,晋代有男名潘岳字安仁,故被人称为“潘安〞,此人在西晋时颇有文采,而且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每次出游,都会引得路边女子新生仰慕,不仅仅是年轻女子,就练中年老妇也被他吸引。女子们牵手将潘安车子围住,并投掷瓜果来表达爱慕之情。潘安因此常常车上满载瓜果。由此而产生了“掷果潘安〞、“掷果盈车〞等典故。这个典故常用来表示女子对男子的爱慕或者是男子获得了女子的倾慕。后人也常用“貌似潘安〞来称赞一个男子的帅气与英俊。在西厢记中,王实甫用“掷果潘安〞在说明张生英俊潇洒的同时更加上了一个强调语气,让人不绝浮想联翩。许渊冲先生在译本中译作“with a pear〞,在保存典故的根底上,翻译出了隐含的意思,而熊先生的意译法那么没有保存典故。 结论: 典籍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译者要想成功翻译,就必须了解两个语境的文化背景。上世纪七十年代,新历史主义开始萌芽,文学文本更加受到关注。要求将文本置于相应文化环境中进行解读。八十年代后期,翻译学更是迅速开展。更加强调对语言环境,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的综合考虑。要求译本不仅要语言上达标,而且传达的意思更是不能有所偏差。所以,在典籍翻译中,应将归化和异化两种元素想结合,互相补充。因此,中国典籍的翻译更适合采取一种中庸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姚品文.朱权的太和正音谱[J].中文自学指导,1994(04). [2]施桂芳.从长亭送别探析西厢记的语言艺术[J],语文天地,2023(12):22. [3]吕薇芬.元曲的用典使事[J].文史知识,2022(2):37. [4]许荣生.西厢记曲词中诗词典故的引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