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微物
读后感
微物之神读后感
(一)
这本小说很考验耐心。大段的细节、景物、环境之类的描写,故事情节的推进很缓慢。看到121页时,我还以为这本书说的是这对双胞胎在分别后所遇到的事情和因为异卵双胞胎之间的神秘联系而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然而却不是。
如果要概括,用最简单的语言去说明这本书说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社会等级森严的环境里,一个地位高的女人与地位卑微的男人秘密的来往被发现了,被软禁的女人向自己的双胞胎说他们是她的累赘,双胞胎因此在雨夜中乘船离家出走,然而意外的翻船导致异国归来的表姐丧失了生命,男人被女人的家人整死,女人也被驱逐了。真的很简洁,故事的中心事件就是这些:相爱、别离和死亡。
假设是作者选择了按照时间的推进去展开整个故事,不用疑心,这是一个很平庸的被用过无数次的题材。但是作者是一个技术高超的表达者,很会讲故事。时间从双胞胎的重逢开始,从这一点继续往下走,不知未来在何方。无数的过往一点点的在重逢中被找回。中心事件之一的死亡在第二章出现的时候让人觉得很没头没脑,谁也不知道这个女孩儿为什么死了,她的死为什么跟双胞胎有关,不过是一个亲人的离去,为什么要放故事的最开始,为什么阿慕要去找警察说事情不是这样的,是什么事情,这事情又被扭曲成了什么样子。这些问题,或许任何一个都可以诱导你继续往下读这个故事。
时间是错乱的,时而是现在的时空,双胞胎长大了,各自曲折,从彼此相通到现在全然陌生。瑞海儿不知道拿自己怎么办,也不知道该如何安置早已与外界隔离的哥哥。常常却是过去。阿慕离开了嫁错的男人,单独带着双胞胎在女性完全没有地位的社会艰难求生,仰仗着哥哥的鼻息。现在是如此短暂,也许只有三天,回忆却又那么漫长,简直可以充满整个生命。世界在孩子眼中尚未成型,他们不会懂阿慕的对抗,不会知道三个人都爱的男人为什么要为这爱而被剥夺了生命。仅仅因为阿慕是上流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地位的离婚的女人,而维鲁沙是一个低贱的木匠,身上带着贱民的气息。这个社会看不起女人,也看不起贱民,他们不被允许得到那么多的爱。
时空顺序和叙事者的选取很重要。时空的打乱使故事耐读,防止了一眼洞穿的平铺直叙。叙事视角从成人当事人转移到两个孩子身上,虽然很多时候有超越表达者的描写,可以说是限制叙事与全能叙事结合。视角的转换成功的模糊了一点阿慕和维鲁沙的爱究竟是因生理需要而起,还是一见钟情呢。如果用成人的视角去表达,毫无疑问,肉欲味太重了。
除了贱民的身份,维鲁沙是个很完美的男人。健康,心灵手巧,有礼貌,行事稳重,保护孩子们的梦。然而却因为身上流着木匠的血,因为对一个女人的爱和跟她之间超越阶级的性关系,而且还因为他是共产党员,他死得很惨。身在社会之中的阿慕、双胞胎认为他们爱死了这个男人。阿慕会懂,这不是她和或者两个孩子的错,但是双胞胎不会懂。他们只会记得自己撒了谎,自己害了阿慕和维鲁沙,也许在慢慢成长中他们会因为社会成见而渐渐不再那么坚决的认为是自己错了,相反会觉得真正错的是母亲和维鲁沙。然而他们没有,艾斯沙选择了沉入自己内心深处,保持安静,而瑞海儿那么始终无法与社会妥协。是阿慕和维鲁沙的爱的幸,是阿慕的不幸,是两个孩子的不幸。幸者,他们的爱终于没有被误解;不幸者,她的孩子也选择了对抗,并且将跟她一样,失败而终。
作者是个会讲故事的人,用看似漫不经心的口吻,给我们讲了一个残酷的故事。
(二)
再次读完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初版的时候是翻译成卑微的神灵,那是我第一次看这部小说,这次再买的时候已经找不到原先的版本了,连翻译都重新来过了,此版本名为微物之神。由于第一次看此书的时候,我还在读高中,当时还未经世事的我还处在只能靠装逼来显深沉的年纪,看此书的感觉只是觉得作者的文笔淡雅也有童趣,似乎是一个悲剧故事,但我着实没有感觉到悲剧,唯一记得的悲惨场景是主人公的阿慕(印度语为妈妈)死在一所破旧的旅馆里,陪伴她的只有一顶有气无力转着的吊扇。事实上也没感觉到悲惨,甚至怎么死的都不清楚
问题是,怎么死的我都记的不清楚
这就是阿兰达蒂-洛伊的写作手法,此书的故事的大多数结局,作者都早早的在开篇不久就直接告诉了读者,双胞胎别离23年;双胞胎的表姐苏菲默尔的死亡;阿慕的孤独病死;阿慕所爱的男人(印度的贱民阶层)的冤死,这些故事的重要结局作者都不做惊奇的处理,不像其他小说总试图把重要结局设置成虐脑虐心吊足读者的胃口,就像僵尸片里总会从草丛或拐角突然冒出的僵尸让人吓一跳,阿兰达蒂-洛伊却将这些至关紧要的元素变成一摊雨后地上的积水,路过的人便会看见,毫无惊奇。
恰如阿兰达蒂-洛伊在此书中描述印度民族舞卡沙卡里舞里的一段话:伟大的故事是你听过而且还想再听的故事,是你可以从任何一处进入而且可以舒舒服服地听下去的故事,它们不会以惊悚和诡诈的结局欺骗你,不会以出人意料的事物让你大吃一惊,它们和你住的房子和情人的皮肤气味一样的熟悉。(我觉得电视剧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也是这样)那就是它们的奥秘和神奇之处。
频繁的倒叙,插叙,插叙中的插叙,倒叙中的倒叙让此书像是运用了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诸多清淡的片段来回跳转,就在某一时刻,所有片段在读者脑海里融汇到一起,然后由于领悟到真谛而垂首顿足,谓然长叹,浓浓的一股无力回天的感觉。,或许这才能让人真正的从心底生出一股连绵不绝痛来,即便时间逝去,回想到这个故事,依然会轻轻哀叹口气。这一点上,让我想到红楼梦用了七十章的大观园的欢乐情景的描述,才在九十八章让林黛玉一缕香魂散,那种对美好事物的消灭的心里的猛痛能让铁汉也挤出几滴泪了(我流了几滴晶莹的泪珠)。从而真正的痛恨起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完成作者的表达意图。
还好,阿兰达蒂-洛伊用儿童的视角,让书里的悲剧社会带着一种明晃晃的清亮感,甚至在看完整部书后这种清亮感依然明显存在,与沉痛的情绪相互交杂,让人忽笑忽悲,像范进中举一样。
阿兰达蒂-洛伊的各种比喻也是非常的出彩,对于我这个素养一般的人来说,常常让我感到惊艳,如:黑色的血从头颅流出,如同一个秘密。形容男主角早熟,作者说道,如同一个渔夫走在城市里,带着海洋的奥秘。形容炎热夜晚来临时候的场景,不曾见过的昆虫意念般的出现在黄昏里。形容人锋利的嗓门:那声音已经破损,变细,就像被削去皮的甘蔗。(有没有觉得我的素养真的一般)
诸如此类的语言几乎在每一页上大量的出现,读来觉得优美异常,清秀隽永。
现在的我,或许已经到了需要装嫩而不会让人觉得过于深沉的年纪,于是读懂了书里作者的意图,也明白了阿慕孤独病死在破旧旅馆里只有一顶老旧吊扇陪伴的悲惨,也明白了共用一个灵魂的双胞胎的23年别离的难以想象的无奈无力,也明白了在印度社会等级之下贱民生命的缺乏惜。
15年后再读此书,我有一股感慨,感慨那些天才,比方韩寒也好,蒋方舟也好,一个17岁出书成名,一个9岁便出散文集,他们真是天才,在那种年纪便读透人间奇本,而且融汇贯穿,写出自己风格的书来,当年未经世事的他们是如何理解人生人性海量信息的,莫非是前世偷偷倒掉了孟婆汤,保存了前世的知识经验。
第6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