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ocx
下载文档

ID:922788

大小:17.62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粮食 主产 农业科技 创新 体系 建设 研究
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技创新体系的开展规律。区域性作为农业科技创新最本质的特征,成为全世界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有效配置农业科技资源的重要依据。如,美国农业研究局按照农业区域特点和行政区划,把全美划分成8大区域并在每个区域设置了由农业研究局直接领导的科研效劳机构,每个机构根据本区特点下设不同数量和规模的试验站、示范点或研究所,试验站共计到达20230个。我国的农业科研体系根本上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立,而不是按照自然资源、农业生态和农业区划设立,部门、单位条块分割,很多农业科研机构设立在大城市而不是农业优势区,科技资源配置浪费较大,总体运行效率不高。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明确各级功能定位,构建协调高效的创新体系。一是明确省、市、县3级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主要功能,构建上下协调互补、功能互补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及高校主要围绕本省主要粮食和其他主导产业,开展根底性、公益性、前瞻性的研究,做好对全省农科系统的规划指导工作。地市级主要立足于本地产业优势和科研根底,开展应用性研究,特别是开展育种、施肥、植保等技术的开发应用。县级主要是推广应用适宜的成果和技术,做好农民培训,推动本地农业科技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二是按照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互支持、农业科研上中下游相互衔接的原那么,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建立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创新组织相互配套、互为补充的农业科技创新组织体系,确保农业科技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能够得到有效支持,使科技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机构设置和布局更加合理。在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科研系统的优势,构建全省一体化、紧密型农业科研集团,形成全省大农业、大联合的科技创新格局。三是分析和梳理每个产业、每个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的技术薄弱环节,整合科技资源,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并尽快取得明显突破,形成产业链各环节技术整体健全、相互配套的农业科技创新产业技术体系。 2.完善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一是增加政府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农业具有弱质性和高风险性,农业科研公益性的特点,决定了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始终是主渠道。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有关重大科技工程和攻关方案的投资规模,按照不低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和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总量,提高农业科研政府财政投资强度。二是优化工程投入结构。适应农业开展新形势,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物联网、作物育种及其他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技术研发支持。 3.提高科研装备水平,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一是针对农业科研根底条件薄弱、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加强农业大型科技设施、重点实验室等建设,改善农业科研条件,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物质平台。二是围绕主要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在品种选育、耕作栽培、土肥、植保及饲料等领域,探索建立重点领域公共研发平台和试验基地,创立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开放实验室,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三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开放合作。加强与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委及其他地区的战略性合作,创新科技交流合作机制,集成国内和全省的科技资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支撑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稳定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一是注重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与引进。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与鼓励机制,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依托重大科技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紧跟世界农业科技潮流、锐意进取的科技领军人才。二是切实提高农业科研人员的待遇。在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切实贯彻落实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向农业科研人员作适当倾斜,提高现有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调动他们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在科技效劳、成果转化、产品中试等方面提供更加优惠、宽松的扶持政策,以使收入分配鼓励向重点、关键岗位和作出突出奉献人员倾斜的原那么切实得到落实。 5.健全示范转化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一是设立农业科技成果示范转化专项经费,形成农业科技成果长效支持机制,调动科技人员投身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与推广,促使科技成果及时有效充分地转化。二是探索农科教、产学研紧密衔接的新机制新模式。继续探索“院地合作〞、“农业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建立科研教学单位与企业、中介效劳机构等组织的有效联系渠道,鼓励各类科研教学机构开展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和培训等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推进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三是完善农技推广效劳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效劳〞的总体要求,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完善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根底,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效劳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培训力度,以此带动广阔农民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 本文作者张亚婕工作单位:XX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第4页 共4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