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与农村城市化相适应的农村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ocx
下载文档

ID:920091

大小:24.36KB

页数:12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农村 城市化 相适应 农村教育 发展 对策 研究
与农村城市化相适应的农村教育开展对策研究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城市化建设,是国家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消费、经济开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的实际步骤。我国的城市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工业化速度。我国工业产值比重已到达57,但是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只有361),低于一些开展中国家的60,更低于兴旺国家的80,说明工业化并没有带动城市化。根据经济学分析,农村城市化要比农村小城镇建设更有实效,是更为科学的实施方案。通过改革劳动就业、户口制度,以及城关镇建设,大中小城市向特大、大、中城市开展,到2023年我国城镇人口将到达45。有些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限制农民合理流动和进城的政策、文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进城就业,非农收入难以提高,国家城市化进程缓慢。在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下,有关涉农的政策主要表现为限制、集中管理,主要维护涉农主管部门及其相关单位的利益。农业政策的目标本是针对农业生产者的,但农民得不到的好处消耗到中间环节,保护的是农业的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利益,造成巨大的政策损失2)。有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行业、部门的封闭性,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农民收入的增长缓慢,需要重新思考和调整。从全局考虑,全国一盘棋;从全球考虑,农业国际化,摆脱就农业而农业,就教育而教育的狭隘思路,可从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得到更为开阔、清晰和准确的答案,这也是入世对我国农业提出的警示。 研究说明,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非农收入,加快实现农村城市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更为有效之举。近几年,多数省、市、自治区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XX省却一花独放的原因就是开展效益农业,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2023年浙江全省农村人均纯收入为4253.67元,其中非农收入达2964.62元,比1999年增长12.1,占农民收入的70。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9年增长7.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准。农民人均农业收入为953.82元,比1999年下降3.5,增长率连年下降幅度也大大缓和3)。当然,XX省的区域经济和个体经济兴旺,带动建筑、运输、效劳业等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 农村城市化建设,成为解决我国农业就业人口长期大量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世纪性难题的一项国策和对策。目前,我国有4.2万个小城镇和1.82万个村庄正在发育成为小城镇,居住人口达2亿,平均每一小城镇的人口达1.63万,面积为1.76平方公里。农村城市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离不开农民的转岗培训、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农村城市化也不是简单的工业化,农村环境保护、居民生活、文化、教育建设同样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因此,农村教育又涉及到农村社区教育和社会化教育,以及终身教育。农村教育的诸多内涵归结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做好农村城市化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关键是正确把握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开展趋势、特点,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的新特点,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社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一、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开展趋势、特点和问题 (一)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开展趋势和特点 (1)全国小城镇平均面积是1.76平方公里,人均占用耕地面积是12023平方米,与大中城市比较没有差异。小城镇具备城市根本设施和职能,有幼儿园、中小学、播送电视台、电影院、图书馆、医院、邮局、车站、自来水等设施。(2)就业人口比重比城市高,非农人口占大多数。根据有关统计,在小城镇中就业人口占71.6,比城市的48.6高得多。农业人口占37,非农人口占63。(3)第三产业开展快,从事三产的就业人口多。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17,从事第二产业人口占44.4,从事第三产业人口占38.6,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多达83。第三产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31,第三产业的企业占总企业数的72.2。(4)企业中非国有企业占多数。在国有企业就业的人口占22,集体企业占28,个体企业占25,非国有企业数和就业人口都比全国平均高是小城镇的特点。(5)工商业兴旺。小城镇的工商业兴旺,占全镇财政预算内总收入的63,商品交易活泼,市场经济十分兴旺。在商品交易中,生产资料占34,生活用品占66。(6)根据1996年统计,小城镇人均纯收入为320230元,比全镇人均纯收入高900元,高出农村人口纯收入1倍4)。 (二)农村城市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农村根底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落后,难以适应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农村城市化要求。一是农村根底教育落后,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缓慢,2/3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每年有500多万名中小学辍学生,且有上升的趋势;二是农村职业教育落后,现实中的农村教育违背了农村智力和资源“双开发〞和“不可别离性〞规律5),农村青年初高中毕业后难以适应农村经济活动,开展农村二三产业更是难以入门,农村学生“升学无与农村城市化相适应的农村教育开展对策研究第2页 望、就业无路、致富无门〞成为农村教育开展的巨大障碍;三是农村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落后,阻碍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开展效益农业和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此外,目前的户籍制度不合理,不利于农村人口的快速转移。“离土不离乡〞的制度和观念,农村人口难以转移和集中,小城镇产业规模小,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低、开展慢,城市化率低。城市化最低标准要到达2023万人口、2023平方公里的规模。因此,小城镇建设从理论上就有不少缺陷,不如农村城市化建设更为科学。土地、企业等所有制和使用、经营产权不明,经营权脆弱,小城镇的财政管理职能衰减。缺乏长远开展规划,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短期行为多,耕地占用率提高,环境恶化,城市化建设的本钱逐步提高。短期信贷资金缺乏,城市化建设投入严重缺乏6)。乡镇企业开展受阻,城市企业向农村扩散也受地区、行业、部门垄断的阻碍,都已成为加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很大障碍。 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农业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城市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农村城市化建设涉及到户籍制度、土地经营制度和相关投入等条件,但关键问题是对大量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如何有序、合理转移,农业劳动力如何通过开展科技教育,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优化农业结构,开展效益农业,提高农民收入。这里涉及到转移农民的转岗培训、农业劳动力的继续教育以及农村社区教育。 革命老区XX省XX县区积极培训农村青年加强老务输出,每年老务输出6万人以上,其中涉外务工人员常年稳定在220230人,年均老务收入3亿元,成为县域经济开展的一大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县已建XX县区乡科技培训站17个、成人学校17所、文化夜校197所,主要从事外语、机械加工、木工、电工等业务培训。农村职业教育于是增添了新的内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老务输出培训成为农民培训的新亮点。近几年,XX县区先后有组织、有方案地培训农村青年,仅在册的培训人员就达2万多人,仅2023年就向国外输出人员800人,年创收入5000万元7)。开展农村根底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有效途径。 (1)大力开展农民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今后20-30年,农村劳动力转岗转移职业继续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解决农村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村城市化问题,其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核心问题。今后20-30年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也正是如何将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转变成人力资源优势。按人口转移角度预测:每年通过升学转出400--500万,通过职业培训转出400万已从业的青年农民进城,使现有的3、2亿农民在20-30年内自然减员1亿,转出1亿,新增1亿,农业人口(城乡二元户口制度改革后,以农业人口为准)减到全国人口的50(农村8亿/全国16亿);通过进一步开展在50--60年内减到30(4、8亿/16亿)人口,实现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目标。按建国后城市化率开展过程预测(审慎乐观预测):1982--2023年,城市化率增长15、518),平均每年增长0、86,要到达70,需39.5年。1953--2023年,城市化率增长22、83,平均每年增长0、486,要到达70,需70年。按“九五〞期间的城镇化年平均提高速度0、46计算那么需要74年。改革开放20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开展,加上外资企业吸纳了近2亿农民工,今后的经济开展速度较快也不会到达这一速度,可能略低于1978--2023年的城市化率开展速度,根据审慎乐观预测,约需要40-50年,快那么2040年实现,如果出现不可预测的情况,可能推迟到2060--220230年,需要60--70年时间。按照这一农村人口转移进程,有方案、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委实任重而道远。农村人口转岗、转移就业培训将成为各级政府教育、农业部门近20-30年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应给予高度重视。 根据中长期农业开展规划和农村城市化建设规划,明确开展适合当地资源、气候、人文条件的二三产业和优势产业开展方向,以及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优化思路与对策,制定劳动力转移转岗培训方案,配备师资,选择教材,有组织、有方案、有重点地开展农业劳动力转岗培训。经过转岗培训就业后的从业者也要定期开展以更新、补充和提高为目标和内容的继续教育。开展二三产业、开展乡镇企业是目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最有效途径,然而,劳务国际输出在一些沿海地区也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与之相适应的水产、远洋捕捞、建筑、装修、财会、汽车驾驶、家政、刺绣、传统工艺等技术培训也是深受欢迎的职业教育。 (2)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通过劳动力转移和土地规模经营,农村将涌现大量专业农户和先导农户,他们是支撑和繁荣社区农业开展的中坚农民,他们不会只满足于一亩三分地的小规模经营和效益,而是想成为开展经营十几亩甚至几十亩、几百亩的种养业和加工业,以及农产品的贮藏、保险、包装、运输业经营大户、农业经纪人,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农场主、农业企业家。对这些农民要分层次、有方案、有重点地开展继续教育。通过绿色证书的分级培训,将现在的农民职业教育按对象分成群众化的农民技术入门培训、骨干农民的职业教育和专业农民、先导农民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上我国面临参加wto,对农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规模经营和提高附加值的能力,还要具备根据市场变化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能自觉创新的农民,他们有能力不断引进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开展效益农业、提高附加值,在社区农业开展中起到先进、先导、示范、辐射和扩散作用。 (3)做好青年后继农民培养工作。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城市化的快速开展,带来的问题是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村妇女在一些地区已占农村劳动力的60--70。农业劳动力素质不仅难以提高,紧接着又出现了工业化初期的问题,即农业后继乏人和老龄化、弱质化。因此,有方案地培养青年后继农民在沿海地区和广阔农村地区已成为农民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农村普通初高中教育中参加一些农业以及二三产业的职业教育内容。对毕业后自愿继承和从事家业、农业的青年农民系统传授农业经营知识和技术,使他们努力成为专业农民和先导农民,这是提高我国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4)大力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开展农村根底教育和义务教育是整体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主渠道。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都要在根底、义务教育的根底上开展,我们难以想象在不断产生新文盲的条件下能够开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世界兴旺国家的职业教育在不断向后推迟,为的是让国民在掌握更深更宽厚的知识的根底上,通过职业教育高层次化,提高劳动力的创新能力。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