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延安
时期
东南亚
华侨
历史
贡献
论延安时期东南亚华侨的历史奉献
:延安时期中共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团结海内外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国内的团结统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包括海外华侨为祖国所做的巨大奉献,尤其以东南亚华侨为主,他们纷纷建立抗日团体、创办抗日报刊、捐资输财,全力报效祖国,从各方面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内统一战线,积极支援祖国抗战和国内解放战争。研究这一时期东南亚华侨的历史奉献,对当代中国人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延安时期;东南亚华侨;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23〕04-0015-02
关于延安时期东南亚华侨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东南亚华侨在抗战时期对祖国进行支援的原因,第二抗战时期东南亚华侨的伟大奉献,第三东南亚华侨的历史作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文献,在此根底上本文主要论述延安时期东南亚华侨的历史奉献,以期对当代中国人有所启发。
一、在侨居国积极组织爱国救亡活动
延安时期东南亚华侨纷纷组建华侨团体、创办爱国报刊,积极组织爱国救亡活动。据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的统计,至1940年底华侨组织大型救国团体共919个,其中东南亚地区的救国团体有703个。1938年5月成立的越南南圻华侨救国总会是越南华侨建立的最具代表性的爱国团体。它成立后“在各地开展了35个分会和77个团体会员,广泛发动各界侨胞,极大地推动了华侨的爱国运动,对祖国抗战提供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援〞。[1]〔P.204〕 1938年10月马来西亚华侨组织成立了跨国家、跨地区的联合抗日团体“东南亚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下辖68个分会,这是东南亚各地筹赈会的领导机构。“南侨总会在捐款捐物、组织华侨回国参战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2]
延安时期各地华侨创办报刊,发表社论、专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反对国民党挑起内战、谴责美国援蒋打内战、支援人民解放战争的行动,报导为祖国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在海外的侨报中,东南亚地区的侨报最多。其中泰国华侨主办的有曼谷日报、国民日报、新时报、中国报等。新加坡华侨1923年创办东南亚商报,具体阐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与方针,强调各民族各阶层都应以团结为重,共同抗日。1946年11月21日在新加坡创办的南侨日报那么以救国救民,争取民主与和平为己任。延安时期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团体和爱国报刊在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抵抗日货、筹集款项物资、反对内战、反蒋抗美和支援祖国方面做出了重大奉献。
二、捐资疏财,经济上给予援助
延安时期东南亚华侨对祖国的巨大奉献集中表达在经济上的援助,他们不仅捐款、购置国债,而且捐输战争中急需的生活用品和医疗用品。
〔一〕捐款
捐款是东南亚华侨在经济上支援祖国的重要举措。1938年10月南侨总会成立时,“东南亚华侨筹赈会方案月捐国币400余万元,但到1939年底,全军汇款额达7 000万元,平均每月600多万元,较原定额多出五成。1940年,此数仍保持不坠〞。[3]〔P.253〕通过星华筹赈会的努力,“自1937年8月至1938年12月间,新加坡华人汇给国民政府行政院320万元叻币〔Straits Dollar,是马来西亚、新加坡与文莱在英殖民地时期,由英殖民地政府所发行的货币,使用年限为1826至1939年〕,整个马来亚那么为1 050万元。1937年7月至1940年11月,马来亚华人汇款总数达1亿4 600元国币。到1942年2月,整个东南亚地区华人为赈济战难而汇入中国的款项约为4亿元国币〞[4]〔P.53〕捐款同样也是东南亚华侨支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形式,虽然和抗战时期相比数量不多,但这是解放战争中人心向背的标志,有重大意义。东南亚华侨的大量捐款,为祖国抗战的胜利和国内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根底和力量源泉。
〔二〕购置国债
购置国债是东南亚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另一种方式。“整个抗日期间,国民政府发行6期公债,总额约达30亿元,其中华侨认购数额相当庞大〞,[5]〔P.75〕马来西亚华侨侨领胡文虎从抗战爆发到1939年4月,他先后认购抗日救国公款250万元,义捐50万元;菲律宾侨领李清泉带头认购救国公债40万元。“抗战前四年,华侨捐款救国的总额共国币二十六万万元,其中,东南亚华侨占三分之二约十七万万元,购置救国公债一万万元,最后全部无偿地奉献给国家〞。[6]东南亚华侨通过购置救国公债的方式援助祖国,表现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捐赠战需物资
捐赠战需物资是东南亚华侨对祖国抗战的另一重要奉献。除了捐款、购置公债外,东南亚华侨还向国内无偿的捐赠了大量的战需物资,从1937年下半年至1940年初,“华侨捐赠的各种物品总数有3 000批以上,平均每月100批左右,仅抗战头三年捐赠的各种物资共计有飞机270架,坦克车27辆,救护车100多辆,大米一万包,以及价值300万元左右的药品、雨衣、胶鞋等。泰国侨领陈守明一次捐赠大米10万包,价值100多万元。1938年,华侨捐衣760多万件,蚊帐8万床,金鸡纳丸1亿多粒。在海外华人献机救国运动中,仅菲律宾马尼拉一地就献机12架,南侨总会还献车200辆;缅甸华侨亦献100辆〞。[3]〔P.253〕这些物资既补充了战争所需,又救济了战火中的伤兵难民,对前线将士和祖国人民来说,既是物质上的巨大支援,又是精神上的莫大鼓励。
三、踊跃回国报效祖国
〔一〕奔赴前线,为国捐躯
抗战爆发后,东南亚华侨中的热血青年希望到战争前线去,与敌人拼杀,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回国效劳的东南亚华侨,发挥专长,各尽所能,为祖国做出应有的奉献。李林是回国参加八路军的爪哇华侨女青年,1937年在北平参加中国共产党,后任西北抗日前线某部指导员,1940年4月,在一次反扫荡的战争中,为国捐躯,年仅24岁。马来西亚青年华侨李震中、林大章等,也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生命。“菲律宾华侨飞行员陈瑞钿、黄新瑞、刘领锡等,从1937年8月13日即在祖国天空作战,不到一年,击落敌机15架,他们那么先后荣耀负伤〞。[3]〔P.253〕印度尼亚爱国华侨梁添成、蒙文森和一批华侨空军战士,也先后在空中与敌人拼搏,最后因伤势过重,为祖国英勇就义。
〔二〕运送战略物资和生活必需品
1939年,因为日军侵占了华中与华南后,中国的出海口都已崩溃,对外交通只有新疆和西南路线,尤其以西南的滇缅路为主,南侨总会得此消息并发出通告,短短几个月期间就有三千多名机工踊跃回国效劳,这些司机在重庆与缅甸之间日夜不停地运送战略物质。因道路开辟不久,路面崎岖不堪,他们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工作,有许多人甚至牺牲了生命。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为抗战前线不断运输生活用品和医疗器械的运输工和日夜不停地为伤病员做手术的华侨医生。东南亚华侨兢兢业业地干自己所能干的事,为祖国的革命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奔赴延安,从事经济建设、文化教育、新闻宣传等工作
延安时期,许多爱国华侨奔赴延安,从事着不同领域的工作。其中大多数是东南亚地区的爱国华侨。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的演讲中就指出:“全国各地,远至海外的华侨中间,大批的革命青年都来延安求学。根据延安侨联1942年的会员统计,在册会员人数有280多人,其中新、马、泰华侨最多,印尼、越南次之〞。[5]〔P.107-108〕菲律宾华侨黄登保奔赴延安,在陕北公学学习了数月之后在炮兵团工作,他带着炮兵团进驻南泥湾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他不怕辛苦,甚至晕倒在工地上,醒来后继续带着士兵劳动。印尼归侨陈龙,菲律宾归侨王唯真等大批爱国华侨,在解放日报社和新华社负责国际版的翻译和编辑工作,把自己在国内的所见所闻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介绍给读者,向海内外中华儿女介绍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真实情况,让他们及时了解中国国内现状。
国共内战爆发之后,东南亚华侨一方面参加解放军与国民党正面战争的第一条战线,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反对国民党挑起内战、谴责美国援蒋打内战、支援人民解放战争的行动。1946年10月下旬,新加坡华侨成立“星华各界促进祖国和平民主联合会〞,发动了“美军退出中国周〞和致函杜鲁门总统及美国人士书的签名活动。参加签名的华侨约有10万人,占当地华侨总数的1/10。函文呼吁美国不要干预中国内政,“诚恳希望美国立即撤回留驻中国的军队,停止对国民政府的一切援助。〞 [7]东南亚华侨奔波呼号,竭力推动国内统一战线的建立,为人民解放战争立下了汗马功绩。
结束语
延安时期东南亚华侨不畏艰难、倾其所有支援祖国的优良品质值得我们当代人敬佩与学习。和平时期的我们,更需要心存感恩,把海外华侨华人当成我们的亲人,不断加深他们和祖国之间的感情,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优势,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徐善福.林明华越南华侨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2]童家州.南侨总会在抗日战争中的奉献[J].福建学报,1995,〔5〕.
[3]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黄今英.陈嘉庚[M].新加坡:怡和俱乐部,2002.
[5]曾鹿平,谭虎娃等.延安时期侨务工作史略[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23.
[6]黄慰慈,许肖生.东南亚华侨对祖国抗战的奉献[J].暨南学报,1985,〔3〕.
[7]华商报[N].1946-11-14.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