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研究品德核心素养完善课程理论体系.docx
下载文档

ID:918917

大小:22.16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研究 品德 核心 素养 完善 课程 理论体系
研究品德核心素养,,,完善课程理论体系   摘 要生活德育理念的出现,除了给根底德育课程带来深刻变革,也给德育课程实践者带来了自觉建构德育课程理论的启蒙。随着实践的深入,研究者发现,目前我国的德育课程目标缺乏理论支撑,表述过于宏大,缺少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于此,品德课程核心素养理论应运而生。德育课程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还需要所有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与深入研究。  生活德育理念;品德课程核心素养;课程理论体系  G41  A  2095-1183(2023)09-00-03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  文献编码  文章编号  作为一名长期坚守在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有幸历经了从思想品德课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乃至现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变迁。在此过程中,我对小学德育的认识与理解确实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最近,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孙彩平教授提出的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研究的相关理念,让我又有了那种久违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小学德育课程呼唤原创课程理论  “知屋漏者在宇下〞,上世纪90年代,围绕怎样使自己的德育教学更具实效性,小学德育课程的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就已经开始教改的尝试与变革的努力。就如同暗夜里偶有灵光闪现,给困惑中的人们以欣喜与鼓舞。回想起来,那时的德育课程教学实践是走在课程理论前面的。  可以想见,当生活德育理念迎面而来,真是如沐春风,实践中的苦恼一下子烟消云散。作为一线教师,我体会到的幸福就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有一种强大的理论支撑并引领着我,不仅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也使我们的教学实践创新有了依据,让教学实践成为先进理论的实践观照。  我想,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论意义,学界在适宜的时候是会进行全面总结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听到过一些“杂音〞,如说课程标准是一份文件而已,是各种力量平衡妥协的产物;又如课程标准没有特定的理论依据,更不用说“生活德育论〞……对此,我不以为然。但事实胜于雄辩,2023年版课程标准给我国德育课程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启蒙了包括本人在内的一大批一线教师。  鲁洁老师曾说:“如果能够从我们走过的脚印中看出我们将要走的路向,这当然是最好不过的,即使不能,最起码我们能够清楚什么路不能再走,什么路不能回头。〞[1]我们的德育课程曾经缺失课程理论的研究与引领。有学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课程理论外乡原创缺失,出现了诸如“问题在域外、解释在域内〞“对别人的问题的研究,不是对自己问题的关注〞等现象,“应当说,从其他成熟学科移植根本原理和方法来建构课程理论是必要的,从国外引进理论来建构外乡的课程理论也是必需的〞[2],但我们的德育课程始终还是需要自己原创的外乡的课程理论。  正如高德胜教授所言,“回归生活的理念,经过将近十年的实践检验,证明是既能解决‘直接德育’课程困局,又能回避‘间接德育’课程缺陷的全新道路,为德育课程的设置开创了独特的‘中国道路’。〞[3]“生活论德育〞也好,“生活德育论〞也罢,是时候亮出德育课程自身的理论的旗帜了,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与担当。  不断深入研究,完善课程理论体系  随着实践的深入,在消费完生活德育理念最初带来的“红利〞之后,我们发现,更多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只不过这次我们没有像玻璃瓶里的苍蝇那样毫无目的地乱碰乱撞,经过启蒙的我们也学会“斗胆〞质疑课程标准,希望在课程理论上寻求实践前行的方向。“德育课程的落实还需要理论工作者的踏实的研究。这样,广阔一线实施德育课程的教师才有可能对课程标准到达‘深刻理解’的程度。’根基不牢,地动山摇’,这绝不是为一线教师开脱,而是对问题与挑战的思考与自我救赎。〞[4]现在,我更加真切的感到,指导我们的课程理论不是薄弱的某个理念,而是一个理论体系。课程理论体系的建构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就如同理论与实践在泳道里你追我赶的竞渡一样。只不过我们不再像童话故事里的那个下山的小猴子,见了西瓜就扔掉桃子,而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在德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有三个问题始终是实践者要追问的,那就是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教?教什么是教学内容的问题,怎样教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为什么教那么是教学目标的设定。当前,生活德育的理论很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问题,而为什么教,也就是教学目标的问题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本轮课改前,实践中对教学目标问题的关注似乎不太突出。究其原因是,在当时的课程理论指导下,人为地建构出“关于道德〞的知识体系,一线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个知识体系中的某个“概念〞开展教学。可见当时一线教师至少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目标——且不谈这个“目标〞本身的合理性如何。  正如鲁洁老师所说,“以往的德育往往背离了人自身,背离了人心,背离了人的向善之心,它向人宣讲的是抽象的概念、空洞的道理,它要人做到的往往是不可企及的要求,它规定人去遵守的是一大堆违反身心开展的规训……〞[5]  问题在于,当德育课程以全新的话语风格出现,当教材远离了那些抽象的概念、空洞的道理、不可企及的要求时,一线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把握却模糊了。  对此,首先我认为是很正常的,这也许是事物开展的必然规律,是小学德育课程理论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其次,出了问题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抱怨甚至责难,什么教育教学理论是先进的,我们的教学实践很落后;什么顶层设计是好的,小学教师素质不尽人意;什么德育课程可有可无、时有时无……我们成认小学德育课程实践还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我个人是乐观的。我的乐观不是盲目的,而是有依据的。  作为校长,我常常在学校巡堂,“偷听〞到老师最自然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老师的话语不一定精致、“正确〞,但却很真实。我常常可以发现,一线老师的“神来之笔〞与“点睛之处〞恰恰表达了当前先进的德育课程的理念。我“偷听〞的课堂教学与“公开课〞相比,简直可以说是两个世界!我想说的是,“偷听〞的课堂教学也许才是我们教育的常态,专家们研究的课例反倒可能是例外。我们不要“杞人忧天〞,我们的道德传承每时每刻都在校园里发生,是不会在我们手上中断的,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面对问题,破解问题。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