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山东国企改革方案已征求意见涉逾2万亿国资 .doc
下载文档

ID:917412

大小:36.50KB

页数:29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1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年山东国企改革方案已征求意见涉逾2万亿国资 2023 山东 国企改革 方案 征求意见 万亿
山东国企改革方案已征求意见涉逾2万亿国资 境外国资已超12万亿国企管理层腐败导致巨额损失 现状篇·境外国资已超12万亿元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称“央企境外资产根本上未进行过国家审计〞。由此一石激起千层浪,诸如“海外国资究竟有多少,近年来开展速度如何。国企海外风险该如何防控。这些资产究竟该如何审计和监管。〞等问题,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此,国资报告编辑部历时近一个月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大量根底性的分析和研究,并联系了相关部门、涉外律师事务所及关注国企境外资产的专家学者,对以上社会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答。 据国资报告记者调查统计发现,目前,境外国资总量已不少于12万亿元。一方面由于境外国资的规模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着复杂性,因此,也就不断有国资流失的案例发生。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向更深层次推进,我们相信,中国的境外国有资产必然会更加庞大,可能被侵蚀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必须从现在起着手系统地构建针对境外国资的常态化监管机制,以有效防止境外国有资产流失。 自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实力的中国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参与国际国内两种市场的竞争。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更是成为中国境外投资的主力军,已经逐步进入国际化开展时期。 比方,近年来李克强总理力推的“高铁外交〞,不仅促成了南北车合并成中国中车,也将中央企业的国际影响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更多的国有资本将“出海〞。而与我国国企国际化开展相伴相随的,是境外投资的风险与监管难度与日俱增。 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将“深入开展国际化经营〞列为年度七大重点任务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效劳国家战略,加快优势产业‘走出去’步伐,探索创新‘走出去’模式,注重防范国际化经营风险,探索国际化经营规律〞等。长期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是对外投资的主体,通过日益频繁的对外直接投资和海外并购等方式,形成了巨额的境外资产。尤其是自2023年之后,大量国有企业前往国外“抄底〞,境外国有资产增长更加迅速。 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编著的中国500强企业开展报告显示,“2023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海外资产总额约3.25万亿元。此后的“20 12、2023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分别为3.82万亿元、4.5万亿元,以接近17%的速度增长。 到2023年年底,中国海外资产最大的47家央企,海外资产总规模已经到达3.8万亿元,海外收入达4万亿元,员工总人数到达44.8万。这47家央企海外资产总量占到全国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海外总资产的85%,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绝对主力。 在“2023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榜单中,100家中国公司的海外总资产到达5.24万亿元,增长比例接近16%,国有企业的总数量已经增长至84家。其中,中央企业首次到达50家,海外资产约为4.5万亿元;民营企业共16家,海外资产约为2593.2亿元。 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绝大局部中央企业都在境外(含港澳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这些机构遍布在世界150余个国家或地区,资产总额已经到达38.7万亿元。而在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纯境外单位中,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已分别到达4.68万亿元、4.49万亿元和1200亿元。 除了110多家央企在境外的巨额资产,地方国企境外资产也颇具规模,仅在“2023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榜单中的34家地方国有企业,其海外资产已经到达4757.8亿元。除此之外,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境外资产规模更加庞大。根据中国银行[-1.21%资金研报]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18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在海外51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127家海外分支机构,总资产超过1.2万亿美元,按照现有汇率,折合人民币7.45万亿元。 因此,仅从上述所涉及到的境外国有资产来说,这一总量已经是一个超过12万亿元的天文数字。 近几年来,中国的境外国有资产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也让社会越来越关注这一问题:这么庞大的境外国有资产究竟该如何进行有效管理。都有哪些特点。 对此,国资报告记者联系了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开展研究院副院长庞明川。庞教授认为,一般来说,境外国有资产的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双重性。即境外资产必须同时接受投资国(母国)和投资所在国(东道国)的双重管理。第 二、国际性。境外资产是经过最初的国际贸易进而演化为国际投资形成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主要依托国际市场的开展,进而带动国内外向型经济更好更快地进入国际市场。第 三、灵活性。境外资产主要是投资主体在跨国投资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形成的,为适应国际市场竞争,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资金投入、投资方式和投资地区选择等方面都必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第 四、复杂性。主要表达在经营管理上的复杂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复杂等。 一方面是由于境外国资的规模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着复杂性,因此,也就不断有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例发生。 案例篇·境外国资流失“五宗最〞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企走出国门,海外经营的风险也在加大。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增高,既与走出海外所面临的不同环境有关,也与国有企业自身的经营和管理能力密不可分。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希认为,首先,海外国有资产流失是由于一些国有企业盲目进行扩张而“饥不择食〞,吞下许多难以下咽又弃之可惜的海外工程,尤其是一些资源类工程。例如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大量投资的铁矿石和煤炭工程,现在经营很困难;其次,是为了搞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明知有风险仍要仓促上马。再次,是国有企业内耗严重,例如南车北车竞标的时候互相拆台。像这样“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现象有很多。另外,管理层腐败也会导致巨额海外国有资产损失。目前,由于常态化的监管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十余万亿元境外国有资产随时都面临着被侵蚀的风险。那么,那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境外国资流失的案例都有何特点。它们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梳理发现,境外国资流失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宗最〞:“最草率〞的仓促上马;“最遗憾〞的经营失策;“最内讧〞的恶性竞争;“最无奈〞的审批僵化;“最腐败〞的管理漏洞。 1.“最草率〞的仓促上马:波兰a2高速公路工程过程:波兰a2高速公路工程是波兰政府公开招标的工程,中海外联合体于2023年9月中标其中a、c两标段,总长共49公里。这是中国公司在欧盟地区承建第一个根底设施工程,但由于中海外提出的报价只有波兰政府预算的52%,曾一度引来低价倾销的指责。2023年5月,因为中海外没有按时向波兰分包商支付货款,后者拒绝继续向工地运送建筑材料,最终造成工程从5月18日起停工。2023年6月初,中海外最终决定放弃该工程,并赔偿1.885亿欧元。 反思。随意的投标体系。中海外急于进入欧盟根底设施市场,制定了低价中标的策略,希望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降低本钱,并通过工程中途变更抬高价格获取利润。殊不知预想的劳动力低本钱优势并不存在,在施工过程中原材料又不断上涨,而波兰又是个财政相对透明的国家,工程制度也很健全,容不得中途加价,这使得中海外的如意算盘落空。国企走向海外时急功近利的现象很严重,最终成了自己给自己下套,搭上了大量国资换来一次深刻的教训。 2.“最遗憾〞的经营失策:中航油陈久霖事件 过程:2022年12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首席执行官陈久霖接受警方对中航油巨额亏损案的刑事调查。此前,陈久霖闯荡海外市场7年整,遭遇了冰火两重天: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石油大亨,却因从事投机活动而造成企业近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一个曾引领亚洲经济潮流、年薪490万新元的“打工皇帝〞,却因在期货市场的违规操作而接受审判。 反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曾任中海油ceo的陈久霖只用了7年时间,就把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半死不活的海外国企经营成风行亚洲的石油帝国。但在此之后,陈久霖由于对期权油价判断失误,在一夜之间从顶峰跌落谷底。完全不顾市场趋势而进行逆向操作,其代价只能是既坑了自己又搞垮了一家上市公司。这颇有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味。 3.“最内讧〞的恶性竞争:南北车的海外竞标 过程。自2022年分拆于原铁道部下属的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之后,中国南车[-2.54%资金研报]和中国北车[0.00%资金研报]一直在明争暗斗。2023年,在土耳其的机车招标工程上,中国北车刻意压低价格,与中国南车竞争,最终使得该工程被韩国公司抢走。一年后,在阿根廷政府机车外包工程上,南车欲报一箭之仇。首轮竞标中国北车报价230万美元/辆,比国外阿尔斯通等竞争对手的报价性价比更高,因此有望中标。然而,中国南车却开出127万美元/辆的“超低价〞,最终从中国北车手中抢下了总额近10亿美元的订单。 反思:同根相煎何太急。中国南、北车在海外的恶意竞争以及互挖墙角,致使原本可观的工程利润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打水漂了。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曾在第四届国际投资论坛上发声:“以前在国外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现在是他国遇老乡,两眼露凶光。这种竞争导致国家的利益大量丧失。〞正是如此,这种各自为战的恶性竞争让中国企业在国际谈判中十分被动,最终不得不采取低廉的报价或者接受昂贵的价格,致使国资大量隐性流失。 4.“最无奈〞的审批僵化:五矿等痛失开展良机 过程。2023年,五矿公司向国家某部门申报,以20多亿美元收购加拿大有色金属巨头诺兰达公司,但是有关部门认为该工程风险大、可行性研究不充分,对工程申请不予批准。结果第二年诺兰达公司的价值翻了一番,上升到50多亿美元,五矿因此痛失开展良机。无独有偶。2023年,上海宝钢为参与高端钢材市场竞争,拟就近低本钱利用澳洲铁矿石和焦炭建设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总投资近700亿元。然而,工程直到2023年5月才获批准,此时国际钢材市场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宝钢的只能在产能严重过剩的市场上居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反思。僵化的审批机制。央企属于公众委托经营企业,不仅负有国家经济平安的责任,更负有让全民财富增值的义务。可是,却因为某些部门僵化的审批程序,大大降低国有资本的运转效率,致使国有资产长期难以增值。市场瞬息万变,而有关部门的审批机制却对其不管不顾。机遇稍纵即逝,如何提高审批效率,如何在强化监管与激活市场经济活力之间拿捏得当,如何在控制投资风险与谋取国资效率最大化收益之间寻找平衡,考量着有关部门的智慧和担当。 5.“最腐败〞的管理漏洞:薄启亮中饱私囊 过程。作为主管中石油海外业务的中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副总裁,同时也是中国石油[-1.83%资金研报]海外勘探开发公司总经理的薄启亮,曾是整个中石油最大的实权派,其负责的海外业务占据中石油的半壁江山。薄启亮利用亲朋好友在海外工程中寻租,中饱私囊。据媒体披露,薄启亮的哥哥通过代理人开设公司,专门负责中石油海外业务材料采购。中石油80多个海外工程,80%都是该公司的材料,每年收入在200亿左右。2023年5月16日,中纪委监察部通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副总裁薄启亮涉嫌严重违纪,正在接受组织调查。 反思。用监管堵住制度漏洞。长期以来,由于中石油在海外资产监管上存在着严重的制度漏洞,致使薄启亮之流能在并购、采购等工程上假公济私,寻租自肥。通过成立关联公司自己与自己做生意,致使国有资产落入个人腰包。而境外代理又衍生敛财“猫腻〞,很多海外工程是以私人名义操作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