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科学
发展观
党课
学习
材料
范文
科学开展观党课的学习材料
科学开展观是当代中国富有创造性的开展理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四代开展观。马克思主义开展观、苏联开展观和当代国外开展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开展观演变特别是科学开展观提出的理论背景。科学开展观在开展目标上具有全面性,在开展方式上具有统筹性,在开展目的上具有人本性。
科学开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新的执政理念,是当代中国富有创造性的开展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三代开展观,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开展观是对建国以来几代领导人开展观辩证扬弃的结果。准确地把握科学开展观的形成背景与历史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
科学开展观是历史形成的,传承和开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开展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观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8年间的经济增长导向型开展观、1979~2023年间的经济开展导向型开展观、2023年至今的经济社会进步导向型开展观。我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开展观历经四个阶段,科学开展观是在继承前三代开展观根底上创立的第四代开展观。
第一代开展观既是经济增长导向型的,又是革命与建设“两个中心〞式的。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开展观具有三个特点:一是1949~1978年间的开展观高度重视经济增长。新中国成立之时,百废待兴,我们是在一穷二白的根底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1953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50年代提出的“大跃进〞战略和73年代确立的四个现代化战略都强调经济增长。二是1949~1978年问的开展观属于传统开展观。“大跃进〞运动主要靠资源投入来支撑,超英赶美主要是钢铁指标,各行各业大办钢铁,犯了不尊重科学、违背经济规律的错误,导致经济增长效率低下。“大跃进〞战略和四个现代化战略都没有提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当时人们也还难以认识到“向自然界开战〞的口号与可持续开展的要求相悖。三是在1949~1978年间,经济增长观没有得到始终如一的贯彻。毛泽东在1956年正确地提出要从阶级斗争转向以社会主义建设为重心,但后来发动的1957年反右派、1959年反右倾以及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说明,当时是“抓革命,促生产〞两个工作重心相互交替,1949~1978年问形成的是摇摆不定的经济增长导向型开展观。
第二代开展观是经济开展与全面开展相结合的开展观。1978年我们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轨道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开展轨道上来。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过去政治运动干扰经济建设的教训,一再强调要集中精力、始终如一地开展经济,并要求把经济开展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统一起来,这才是真正的经济开展观。需要指出的是,邓小平没有停留在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开展观上,而是及时地提出了全面开展的思想。1979年10月邓小平就提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开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1980年初,他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更明确地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他强调,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但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都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民主与法制、改革开放与反对腐败要两手抓两手硬。据此我们说,我们党的第二代开展观是全面开展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代开展观形成于1989~20x年问,其特征是综合协调开展与可持续开展的统一。20世纪80年代末,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受命于国内外风云变幻的特殊时刻,战胜了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2023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后,开始两个根本性改变:经济体制从方案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以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转变。2023年,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阐述了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开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兴盛。同年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江泽民又提出可持续开展战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开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开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3]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以开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与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由此可见,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的开展观是综合协调开展与可持续开展相统一的开展观。
20x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开展观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四代开展观,其内涵是不仅要实现全面开展、协调开展、可持续开展,而且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开展。2023年3月10日,胡锦涛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第一次提出科学的开展观。胡锦涛说:“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开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树立科学的开展观。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按照市场需求配置资源、组织生产和流通。特别是在我国的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尤其要强调规模与结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有良好效益的、能给人民带来实惠的开展……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诚心诚意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科学的开展观〞概念。20x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科学开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开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开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开展观的演变是一个逐步走向全面与科学的过程。前三代的开展观与科学开展观的共同点是把开展作为主题和压倒一切的第一要务,不同点是科学开展观是对前三代开展观的辩证扬弃与开展。历史地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观的演变,才能准确把握科学开展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
科学开展观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实践根底和科学的理论依据。我们应从马克思主义开展观、苏联开展观和当代国外开展观三个层面上,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观演变特别是科学开展观提出的理论依据。
第一,科学开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开展观为指导提出的,不能认为只有苏联开展观、西方经济开展理论和西方社会经济理论影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观的演变。
马克思主义最重视开展,特别是强调经济开展。唯物史观最根本的观点是,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原因,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根源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目的是开展经济,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新中国成立的开展观坚持以开展为主题,依据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开展观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开展观重视全面开展。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开展,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演进的奥秘,就在于社会根本矛盾的运动之中。科学社会主义展望的未来理想社会是一个生产力兴旺、生活富裕、全社会公有制、没有剥削压迫、高度民主和文明的社会。这一全面开展的思想指导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提出了全面开展观。
马克思主义开展观特别强调人的全面开展,把人的全面开展确立为社会开展的终极价值。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充分肯定了劳动的伟大与劳动异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共产主义革命的意义就在于消灭侮辱人、贬低人和摧残人的资本主义,建设作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未来社会是人人得到尊重和关心、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开展的社会。科学开展观以人为本的原那么就来源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和人的全面开展理论。
诚然,马克思主义开展观没有提出科学开展观概念,在那个时代也不可能明确提出可持续开展思想,但马克思主义开展观的经济开展、全面开展、人的开展思想对我们党的开展观的形成特别是科学开展观的提出,具有不可无视的指导意义。
第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开展观确实受到过苏联开展观的影响,但不能夸大这种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提到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由于缺乏经验,建国之初,我们党存在照搬苏联模式的情况,主要是借鉴了苏联方案经济体制和经济开展模式,也就借鉴了苏联的开展观。在借鉴苏联开展观根底上形成的中国传统方案经济体制与传统经济开展战略,对中国开展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的以高度集中统一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重点建设的顺利进行,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这种体制对地方和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毛泽东最先看出苏联开展模式与苏联开展观的问题,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要以苏联为鉴戒,要处理好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在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上,刘少奇和周恩来所作的报告都谈到了改良经济体制的问题,陈云的大会发言明确提出了区别于传统模式的经济体制“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这些都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道路的重要探索。可见,我们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打破苏联开展观的影响了。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第一代开展观总体上没有跳出传统型开展模式,但与其把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观仅仅归结为苏联开展观的影响,不如从国情背景上加以解释。我们党是在一个经济、文化不兴旺的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能否较快地开展,能否迅速地赶超兴旺国家,是党和人民的迫切愿望。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指出,我们应该赶过美国,“这是一种责任。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七十三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实现全面赶超是不可能的,只有从主要工业产品方面进行赶超努力,因此提出了大办钢铁的“大跃进〞开展战略。可见,应该恰当地估价苏联开展观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代开展观的有限影响。
第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开展观的演变吸取了人类关于开展问题研究的成果,但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经济开展理论、西方社会经济理论的影响来说明邓小平、江泽民时代的开展观和新世纪的科学开展观。
开展观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完善的,当代国外开展观的演变历经了四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经济增长观,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开展的核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是衡量开展的主要标志。经济增长观对于促进经济开展具有积极作用,但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社会开展是片面的,“无开展的增长〞对社会没有实际意义。当代国外开展观的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综合开展观,认为开展是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文化教育、社会转型在内的综合开展。综合开展观把社会变迁与经济增长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与经济增长观相比是一个进步,但只强调当代社会的全面开展而未考虑到后代的开展仍是一个缺憾。当代国外开展观演变的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