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海外五四运动”的精神屐履左翼保钓台湾留美学生文学叙事.docx
下载文档

ID:916015

大小:21.25KB

页数:3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海外 五四运动 精神 左翼 台湾 留美 学生 文学 叙事
天道酬勤 “海外五四运动〞的精神屐履:左翼保钓台湾留美学生文学叙事 摘 要:左翼保钓台湾留美学生文学叙事存在三重主题:土地心结、理想动摇、价值确认。反复出现的土地意象与中国形象相互重合,寄托着保钓运动兴起的爱国初衷;对文革真相的探寻记录下保钓分子理想动摇的片刻,传递大洋此岸的历史反思;保钓运动精神不灭的价值肯定,承载着保钓分子对理想的再次确认。以文学钩沉心灵,窥探精英们的心迹,解剖败退症结,追踪亲历者烟云过后的岁月沧桑,反驳保钓运动彻底失败的幻灭言论,肯定保钓运动对个人和历史产生的正面意义。 关键词:台湾留美学生;左翼保钓;精神屐履;祖国认同 中图分类号:I209.9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23〕02-0019-12 钓鱼岛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中国人最先发现最早命名。从1372年〔明洪武五年〕至1866年〔清同治五年〕的五百年间,明清两代朝廷24次遣使到琉球国册封,钓鱼岛是必经之地,使臣对钓鱼岛有大量的文献记述。1403年的航海著述顺丰相送便有明确记载。明代陈侃使琉球录筹海图编,清代台湾府志台海使槎录等官方文献,均将钓鱼岛纳入中国海域、海防范围,详细记载了对钓鱼岛的管辖情况。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中国辽东、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1945年日本战败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规定,日本应无条件归还马关条约中占据的中国领土。由于国民党忙于内战,无暇顾及钓鱼岛归属,琉球群岛及钓鱼岛在二战后由美军托管。随着冷战格局全球化的形成,美日从二战的敌手变为战后的盟友,1951年签订旧金山对日和约,将釣鱼岛划入琉球群岛。1970年8月12日,美国不顾中国反对,将琉球群岛和钓鱼岛的“施政权〞交于日本,并于1972年5月15日正式交接。 广义的保钓运动指1970年开始,续断至今的保卫钓鱼列岛及南海岛礁的爱国运动。狭义的保钓运动指1970—1972年,在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华人发起的民间力量,旨在针对日本以美日安保条约为张目,侵占中国钓鱼列岛而发起的爱国护岛运动。本文指涉的那么是这场发生于1970年代的海外保钓运动,美国与日本勾结,私相授受中国领土,侵犯中国主权,从而引发了一场以海外〔主要在美国〕台湾留学生为主〔当时大陆尚未向外派留学生〕的声势浩大的保卫钓鱼岛运动。回首这段弥散在历史烟尘中的青春记忆,当年的钓运亲历者,尤其是台湾留美左翼学生以其痛与爱、憧憬与幻灭、沉潜后再度出发的文学书写,以历史打捞心灵的精神探索留下探索者的缕缕屐痕。 历史如假设是时而前进时而后退的反复追碾,那么个人的献身终将成为它前进道路上的铺垫。生命的痛与恨,原本就是史家立言不可或缺的根本,倘假设已达留史,印证价值之日必定可期,终会有所慰藉。然而面对曾轰轰烈烈一时的海外保钓运动,如此信心竟成空响。那些曾抛弃所有投入爱国运动的精英们一定不曾预料,保钓运动作为一场承继五四爱国精神,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争取国家主权,由青年学生发起的“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的海外五四运动,因其来去迅速,历史面貌变得有些晦暗难辨。历史总是在反复重演,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领土及主权的完整性,却被列强瓜分和私相授受,一是1919年将战败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引发五四运动;二是1970年代美国将中国钓鱼列岛行政权交于日本,引发海外保钓运动。后者因两岸的隔绝对峙,大陆正值文革时期,台湾处于戒严时期,保钓运动孤悬海外,仅在知识精英阶层发生,没有形成影响力更大、涉及面更广的社会运动。以保钓为精神契机参与者的文学书写因而成为文学史上“史〞料未及的存在,在稍有了解海外留学生运动史的人看来,这种遗落也是始料未及的结果。近五十年在大陆遭受的研究冷遇,不可简单地用两岸隔绝,信息闭塞加以解释;更令人惋惜的是保钓运动从兴转败的轨迹历程,亦随岁月流逝变得不可捉摸。笔者无意抬高其史学地位,只希望借助文学对心灵的打捞,窥探参与精英们的心迹,从而解剖败退症结,追踪亲历者烟云过后的岁月沧桑,以此告慰四十多年前抱薪者们的热情理想。 一 土地心结:行动的缘起 中国人历来钟情于土地,在古老的自然崇拜中,土地据有重要位置。中华文明是黄色文明,农耕文明,横贯中原大地的黄河水系,灌溉沃野良田,太平洋的夏季季风,带来丰沛降雨和温润气候,为我们的祖先“天时、地利、人和〞的农事生产具备了丰厚条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在年复一年的春种秋收中,生民不息,代代相继。对土地的依恋重视,逐渐超越了它的物质形态,上升为国家基业稳固,代际传承的宗庙社稷之本,“左宗庙,右社稷〞,祭祀的是祖宗和土地;更上升为一种安身立命、安土重乡,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的生命追溯和精神依托:生者,皇天后土、立于天地;死者, 魂归故土、入土为安;游子,落叶归根、故土难离。中国人的土地情结、乡土观念派生出来的爱土爱乡爱国情怀,使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虽饱经战乱、外来文化和武力的征服,始终不曾打垮不被分裂,反而不断地得到了开展壮大,国土面积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统一,这就是中国人的家国观、土地观在维护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上发挥的纽带性作用,诚如五四先驱们喊出的“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莲花地方史第一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2年,第7页。,无数仁人志士为此献出珍贵的生命。 在中国文学中,土地意象也一直有着举重假设轻的地位。这种重要不仅脱胎于乡土中国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更和心系祖国、民族认同紧密联系。不必追溯浩浩荡荡的华夏文明,只稍看一眼抗战烽火中诞生的诗歌,我们便能体悟土地书写背后隐藏的爱与痛。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我们当然会记得艾青,记得他笔下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和那嘶哑歌唱的小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如果说“意象就是在一刹那间同时呈现的一个知性及感性的复合体〞陈鹏翔:主题学研究与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论文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2004 年,第 32 页。,那么对我们来说,阅读艾青的瞬间,土地意象和祖国概念之间的重叠,已然形成一个真挚深情的语义复合体。其实不止艾青的诗歌,在中国文学的范畴里,每一次涉及土地的文学创作,都可以说是对祖国情感又一次的转接生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