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语言学视域下的框架理论.docx
下载文档

ID:911649

大小:26.36KB

页数:6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语言学 视域 框架 理论
语言学视域下的框架理论 翻开文本图片集 “框架〞作为一个跨学科概念,由人类学家提出,经过社会学家系统论述,然后被传播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学者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这一开展历程赋予“框架〞丰富的意义内涵和复杂的功能层次,可以为不同学科带来借鉴与启示。以菲尔墨的框架语义学作为切入点,可以看出框架理论在语言学中的意义与应用,及其为语言学研究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框架;框架理论;框架语义学 [中图分类号]HO-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23)03-0102-07 框架理论(frame theory)的研究已经走过半个世纪,其“多范式〞的理论内涵与研究工具为诸多学科提供了启示,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运用框架理论进行研究,并取得较丰富的理论成果。在语言学领域,美国学者菲尔墨(CharlesJ.Fillmore)最早引入框架的概念,并将框架作为语义分析的一种工具,创立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与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探讨人们如何建构语言事实的问题,为语言学的研究开辟多个新视角。 一、“框架〞:一个跨学科概念 一般而言,框架理论的依据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领域。在社会学领域,20世纪40-50年代有学者提出,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往往与个人、社会或者环境等潜在因素相关。进入20世纪60-70年代,框架理论迎来大开展:1972年贝特森(Bateson)在研究动物之间的互动模式时首次将框架与信息传播活动联系起来,提出互动过程的本质是运用符号进行诠释与传播的活动,框架在其中起到提示传播内容的作用,并告知人们诠释符号的种种规那么。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 -书中系统论述人们如何运用框架建构社会事实的过程,使人们对框架的作用机制有更为系统的了解,可谓框架理论的集大成者。戈夫曼认为,个人并非依据某些随机因素来理解世界,而是依赖某种更为宽泛的理解模式——“根本框架〞(primaryframeworks),这种框架常被描述成为人类分类信息提供帮助的、较为稳定的、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分类系统。在心理学领域,框架理论的根底被慨括为“参照框架〞(frames of reference),其理论假设是,个体的判断和理解发生在一定的“参照框架〞之内,是个体对社会境况的一种评价与反响表现。凯尼曼(Kahneman D.)等人开展了这,观点,提出所有的理解都依赖参照,参照框架假设一条给定的信息依据不同的理解图式进行解读而不同的理解图式又会被这条信息的小同框架所激发。由此可见,社会学传统强调“主要框架〞对社会及社会活动的分类与架构作用,而心理学传统强调“参照框架〞对个体解读社会及社会活动的方式、角度和思路的影响,两者构成框架研究的理论根底。 “框架〞大致包括静态与动态两层含义。静态的框架(frame)指用以认知、理解和展示所要选择、强调和排除的内容的一系列连续的模式,这些连续的模式决定信息的组织方式,也会影响受众埘信息的理解;动态的框架(framing)指模式,卜成和运作的过程,是构建社会现实的过程,电就是说,静态的框架提供了构建礼会现实的模式,动态框架那么是运用某种模式进行建构的过程,两者共同构成框架研究的主嘤内涵。框架的内涵预示着框架的范式可以运用于不同学科,不太可能达成一种对框架的统一性理解。框架作为联结社会、语言与文化的理解路径,具有多义性和多功能性,可从不同学科视角进行诠释。从框架的概念定位看,框架作为呈现社会事实的分类与标准,使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更为具体、系统,又可从中管窥现象与结论背后的社会背景或意识形态,是位于微观事实与宏观环境之间的中层(见图1)。从框架的功能定位看,框架的效应表现在面对两个有关同一问题的、在逻辑上等同的论断时,框架会影响个体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其效果多表达在话语内容的影响力上,这种“中层〞的定位帮助传媒研究区分社会真实与媒介真实(见图2)。 从语言的传播属性看,作为承载和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媒介,因而在语言学语境下,社会真实与媒介真实(这里特指语言真实)的分析框架同样适用。将个体、语言与社会三者统一于语言学研究是科学的,也是符合历史开展规律的,语言的开展历史已验证了这一点①,关注语言的社会功能及个体运用语言的传播与心理机制对理解语言至关重要。 二、框架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美国语言学家菲尔墨(1975)最早在语言学中引入“框架〞的概念,并对框架的内涵进行屡次修正。他提出框架是“一种认知结构方式〞,“与某些经常发生的情景相关的知识和观念〞,是“纯语言知识和概念知识之问的一个接口〞。菲尔墨认为社交功能是语言的最要本质,对语言的考察应在传播的语境中进行,语境对于认识语言及运用语言实现交际而言至关重要,因为脱离语境去探讨“纯粹的、认知上的〞语言行为与判断,要比借助语境进行的理解复杂得多。基于这一点,菲尔墨将“框架〞这一概念引入语言学中,着重从语义与语法两个方面寻找突破,在语义学方面,他与同事创立框架语义学,开辟研究语义学的新视角,彻底改变人们对语义概念的认识;在语法学研究方面,菲尔墨批判地继承他的老师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相关理论与思想,为构式语法的开展做出了奉献。框架语义学是将“框架〞引入对语义学的研究,通过对描述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框架与互动框架,理解个体如何认识环境、处理信息、理解他人信息以及构造内在语言机制等问题。框架语义学试图理解言语社团为何会创立一个范畴并以词语来表达它;同时通过原因加以呈现和澄清,来解释这个词语的意义,“框架使词语意义结构化,而词语那么唤醒框架〞。从这个角度看,框架语义学贯穿词汇、句法、语法、语篇、语义等多个层面,在分析语言本表达象的同时,兼顾对语言交际功能的考量。 (一)框架元素的认定问题 “框架〞作为一个概念系统,构成人类经验与思维的背景,想要理解系统中任何一个概念,首先需要理解系统的整体结构。为了表征一个具体的类别,不同的说话人构建的框架在细节上差异很大,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感知相似度、认知概括能力与思维方式等。如要进行有效交际,需要说话者与听话者在同一框架内进行信息传播活动,且具有大量相重合的元素。在语言学的视野中,“框架〞的角色更偏向于结构与语义层面,即与构词方式、语法选择、句子结构及语义等相关。框架相对抽象,构成框架的所有元素彼此之间能够兼容,且在语义上相互关联,可以从不同角度解释这一框架,而框架能够表达所有元素之间的共有特征,这也是元素激活框架的根底。比方意义功能相近、甚至可以相互替换的两个词,用于同一句子中,也可能存在语义差异,菲尔墨认为这是受到“格框架〞(case frame)的影响,而“格框架〞实那么是将“框架〞概念引入谓词研究范畴的产物。一般意义的“格〞通过表层语言形式变化来判断,如英语中名词的曲折变化、汉语中句子的结构语序等,因而形式多样难以界定;但菲尔墨的“格〞是深层且稳定的,是依托于语义的语言深层结构中的存在。格框架是凭经验能发现的“语义深层结构〞和凭观察能接触到的表层结构之间的人为的中间层次,可被看作包含某个动词的实际句子结构,因而动词是格框驾中的主要元素,需要与语义格共同作用,而格,架的功能就是特定动词可以插入这样的格框驾中,生成特定的意义。语义格包括施事受事、处所、工具、时间、伴随、受益、源点、终点等。在句子内部,由于格框架的限定,句子成分之间遵循着严格的语义规那么,不能随意更换。什么成分能够成为不可省略的核心成分,需要经过透视域(perspeCtive),而透视域即存在于认知中的各种“场景〞或者规那么,是框架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又如词汇与意义的联结有三种方式:功毹性、标准性和联系性,不同联结方式指向不同框架,且这三种联结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可能不同。以“药品〞为例,对中国人而言,可能会联想到“中药〞与“西药〞的直接对应,这是联系性联结;接下来就是药品的构成和成效,这是功能性联结;最后可能是药品的属性、种类等更为专业的标准性联结。但对西方人而言,首先出现的可能是药品的成效与构成,因为“中药〞在西方人的认知世界中并不是生活中一种主要“原型〞( prototype),可能不直接与“西药〞产生对应,而“西药〞可能是其关于药品框架的核心要素;“中药〞也存在于这一框架中,但可能受到西方医学界对中医缺乏质量标准与产品成效检验的国际议程设置的影响,会对“中药〞是否有效等问题更敏感——这是来自公共生活体验与议程设置的更为宏观的影响,却是格框架无法顾及的。因而,框架内的要素关系有远近、在框架中所处的位置也是分层性的。 (二)框架的划分问题 菲尔墨在初期将框架分为认知框架(cognitive frames)和互动框架(interactionalframes)两大类。首先,认知框架是通过特定情境激活对应的框架,实现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这种特定情境往往来源于人们头脑中约定俗成的概念,可以独立于实际言谈情况和交际环境而存在,一个该框架中的词汇出现便可能激活整个框架。比方,在商业情境框架中,一旦“买/卖〞、“买家/卖家〞、“顾客/店员〞、“付费/收费〞、“价格/优惠〞等词汇出现,说话者和听话者会自动指向与商业活动有关的框架,并在脑海中形成预设,构建起商业活动的场景,即便出现的只是个别相关词汇,依然可以激活整个框架中的结构、联系、目标与事件等要素;同时,由于框架具有提示语义与语法的作用,某些句子成分即便不出现,依然不影响语义理解。其次,互动框架是基于交流过程中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人际传播关系的框架,首先区分不同的交际情境,然后说话者根据不同情境选择相对应的框架进行语言组织和表达。两大框架相较而言,认知框架是较易理解的,因为其相对稳定,是人类经验世界的既仃慨念;互动框架那么相对抽象,受到语境与个体心理认知行为的影响。随着框架语义学的开展,及其对计算机自然语言识别工程的关注,对语言事实的分析日趋微观和具象,对框架的分类更多关注语义与句法两个要素,划分渐渐变得复杂而琐碎。 戈夫曼(1974)的框架体系大概由几种不同层级的框架构成。首先,根本框架(primary frame)是构成人们看待某一事件的最初认知的一个根底,是负责产出意义的。社会现象经过人们运用语言进行反复呈现、建构,从而转化为话语(discourse),但是这种话语的建构常常受到外界各种因索的影响——这种行为将“世界〞分为两个局部,即“过滤" (keying)和“构建〞(fabrication)两类,两种行为都以根底框架作为依据。过滤旨在寻求认同,较易于理解,而构建旨在寻求差异。根本框架在组织程度上有不同变化,又分为自然框架(natural framework)和社会框架(socialframework)。自然框架用来识别“纯粹物理性〞的非指向性、非活性、非被指引的事件,自然框架理解的事件是不可依凭想象的,而且没有积极或者消极的判断,如物理和生物等自然科学的理解框架就是自然属性的;社会框架用以识别需要愿望、目标和对智力的控制能力参与的事件,这类框架意味着需要依靠标准和规那么来做事以获得认可,同时动机和目标等因素还会影响到对其他相关社会框架的选择。所以,框架用来帮我们理解事件,框架的类型那么为我们提供可以描述事件的方式。以汉语动宾结构“讨+AC“(AC表客体)为例: (1)节后一上班,消费者刘先生就向生产厂家讨说法。 (2)王熙凤外表上亲近黛玉,实际是要讨主子的欢心。 (3)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然我们也不会这么辛苦地讨生活了。 (4)怕说得多时,反讨没趣,岂不更失脸面! 按照将动词视为句法核心要素的思路,使用同一个动词的一组动宾结构,其句法意义却可能是不同的。比方,动词的意义内涵在互动框架的作用下可以生发出更丰富的意义。“讨+A〞这一动宾组合中,例句(1)中动词“讨〞意为谋求、寻求,与个体认知的“原型〞最为接近,因而“讨说法〞、“讨公正〞、“讨老婆〞等词组表达意思比拟稳定、直观,与认知框架联系紧密,是凭经验能发现的语义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