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也谈“活态”基于中国古羌城的文化展演.docx
下载文档

ID:908976

大小:23.15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也谈 活态 基于 中国古 文化
也谈“活态〞:基于中国古羌城的文化展演 摘 要:在当今旅游市场中,“活态〞越来越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流行宣传标签,商家努力打造一系列“活态〞工程,游客被所谓的“活态〞体验吸引,如此“活态〞应该如何进一步理解。本文基于文化遗产视角,分析中国古羌城“活态〞文化展演案例,揭示“活水流变原那么〞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活态;活水流变原那么;中国古羌城;文化展演 作者简介:袁明月,女,满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3)-03--01 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背景下,复杂的“遗产〞体系日益完善,“活态〞逐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的重要原那么,也渐渐成为旅游行业推销宣传的口号。与此同时,在文化传承和开展的过程中,是否真正领悟了“活态〞内涵,践行了“活态〞原那么值得探讨。基于此,本文聚焦中国古羌城“活态〞文化展演个案,力图在“非遗〞保护和旅游群众消费的互动关系中,从古羌城的文化展演实况出发,追溯“活态〞的深层内涵。透过“活态〞卷入文化遗产和当代旅游的复杂关系,本文试图指出,“活态〞被建构和泛化为宣传旅游的盈利性商业策略,如此“活态〞压抑了文化遗产在“活水流变原那么〞下的生命活力。 一、何谓“活态〞:从“非遗〞到古汉语 羌族羊皮鼓舞、羌绣等“非遗〞被引入中国古羌城,变成了游客的“活态文化〞体验“套餐〞,“活态〞的提出和“非遗〞保护运动的兴起与开展密不可分。 1.“非遗〞语境下的“活态〞 伴随着整个复杂的文化遗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活态〞一词逐渐成为理解其具体涵义的关键词之一。王文章介绍“非遗〞的根本特点时,将“活态性〞列入[1]。鲁春晓将“非遗〞解释为一种活态的文化和动态的遗留[2]。李菲在分析建立国家“活的文化财〞制度指导大纲时提出,文件中“活的文化财〞和“活态遗产〞是理解“非遗〞的两个关键内容,其中“活的文化财〞是对传承人的关注,“活态遗产〞(living heritage)是对“活态〞属性的强调,“活态〞即鲜活的生命存在样态[3]。面对“活态遗产〞的概念,“活态传承〞、“活态保护〞、“活态展演〞等一大批“活态相关词〞层出不穷,究竟该如何深入解读“活态〞的内涵,“活态〞是否变成了口号式的一纸空谈或是商家争相利用的卖点等问题都值得反思。 2.古汉语里的“活〞字 解读“活态〞的关键,在于弄清楚其中的“活〞字,何为“活〞?“活〞是一个形声字,左半局部从水,右半局部读作kuò声,“活〞字本义表示水流声,读作guō,诗经·卫风·硕人有云“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活〞又引申为“凡不死之称〞之义[4]。由此可见,“不死〞即称为“活〞,然,何为“死〞?死,澌也,人所离也,进一步解释“澌〞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尽〞,“人尽曰死〞,人死那么形体和魂魄相互别离[5]。由古代汉语解读“活〞字的思想内核,天然地伴有一种不尽的流水感和强调人体的肉身与灵魂合一原那么,在这里,流水的永恒流淌类似于人类的世世代代永恒延续。 流水活活,活水流变,让人联想到一种从过去到现在面向将来的奔流不息的时间性,一种“纵使外界纷扰,吾亦流淌〞的生活常态性,一种“遇窄道那么急,逢阔途那么缓〞的动态流变性。由这样的“活〞字照顾到“非遗〞的“活态〞,可以将“活态〞理解为遗产的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状态,它表示这种遗产在传统社会里可能属于生活常态,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生存下去的生命力,并且能够在将来继续繁衍流传。同时,这种“活态〞和人类的生命生存状态密不可分,它关联着人类日常生活的经验世界和人类世代延续的生命活力。 二、以“活态〞之名:羌族文化展演 据网络词条介绍,中国古羌城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羌族文化活态展示、展演区及文化休闲、体验旅游的目的地,它保持羌族原有的建筑风貌、民风民俗、祭祀礼仪,充分表达了羌文化的原生态环境和羌民族的生息特点[6]〞,笔者将根据田野考察所得[7]粗略分析古羌城“活态〞文化展演。 1.作为时空场域的古羌城 中国古羌城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凤仪镇,“中国〞二字的头衔足以让游客浮想联翩。在羌文化广场便能看到“活态文化展演流程图〞和“羌王官寨-演艺中心片区导览图〞。活态文化展演流程图以时间为线索,清楚地呈现给游客几乎每天都一样的日程安排,清晨7:00到夜晚8:00为景区开放时间,每天上午9:00左右羌城举行“开城仪式〞:8:40集体萨朗展演,8:50羊皮鼓展演,8:53出征舞展演,9:00开城仪式正式开始集体唱中国古羌城,9:10-9:30各地区萨朗组轮流展演。而羌王官寨-演艺中心片区导览图那么以空间为特色,从整个景区最前端的羌文化广场到护城河再到羌王官寨,进而进入广阔的游览区域,完整地展示了整个景区的地理概况,两幅图时空互补,为游客的参照游览提供了便利。在这样固定的时空场域中,每天“程式化〞的活动便是景区的“活态文化展演〞。 从整个古羌城的建筑风格来看,每一处建筑都独具匠心,好似要试图通过这些建筑讲述一个个故事,唤起一段段文化记忆。随处可见的白石和羊头元素,展现了羌族对白石和羊的崇拜与信仰。羌文化广场最前面的“云中曲〞塑像,解释为吹着羌笛的牧羊老人。“千年恩爱〞雕塑,诉说了羌族仙女木吉珠下凡和斗安珠相爱的神話故事。“云中思念〞石那么是飞禽走兽对萨朗姐的归来期盼,龙池圣水是羌人求雨祈福的圣地,银龟圣山又是天下华人祭祖朝拜的圣山……虽然这些不过是一些塑像、石碑、水池等“道具〞,但是建筑符号背后的故事增添了景点的趣味和神秘感,似乎在试图弥补造景的薄弱。 2.作为人文资源的羌族人和游客 古羌城里的羌族人不同于普通羌寨中的老百姓,他们是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每天按时上班下班,每月领取劳动所得工资。在这些人中,最常见的是女性歌舞表演人员,她们按照古羌城的管理要求或是唱羌语歌曲,或是跳羌族舞蹈,或是休息时绣花、聊天等。男性工作人员相比拟少,或是扮演士兵,或是扮演端公等。羌王官寨里还有真人扮演的羌王,敲打银器的银匠,绣花的绣娘,时常还会有结婚的新人择一个良辰吉日来古羌城举办婚礼,“真实结婚〞、“表演生活〞与“游客体验〞互相融合,所有人“各持其物〞、“各守其位〞、“各司其职〞。 游客进入中国古羌城景区的瞬间,比拟容易被几十级台阶上高大宏伟的城门震撼,随后受到一系列的羌族服装、羌族歌舞等元素的吸引,“盛大庄严〞的“开城仪式〞过后,游客进入城门游览,这时游客在中国古羌城中是真的仿佛置身古朴的羌寨生活,还是时常提醒自己这只是旅游而非羌族人民的日常人生?游客是否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是否会认为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羌族大剧场,并且自己在这个“羌族剧场古城〞中既作为“观众〞又作为“演员〞促进了这场“表演盛会〞的完满落幕?羌族资源转换为旅游卖点,游客貌似获得了“活态〞羌族文化体验,然而该如何理解这种“活态〞,跟“非遗〞与古代汉语中所解释的“理想状态〞中的“活态〞有无差异? 三、“活态〞展演的消费体验与实践反思 “活态〞作为一种遗产属性,已经逐渐被运用到旅游消费中,中国古羌城的“活态〞羌族文化展演,作为一种旅游体验方式和文化传承与变迁模式,为茂县的区域开展带来了经济效益。需要强调的是,在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开展模式背后,遗产与旅游的关系值得进一步反思。在传统社会中,“非遗〞属于人类生活常态。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今人口中所谓的“非遗〞不过是当时创造创造者或传承使用者的生产手段和生活方式,不需要刻意去保护,前人侧重关注的是“遗产〞的“使用价值〞,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这种“使用价值〞逐渐消解,现代人发现了它们“新的符号价值〞,而大力提倡传承与保护[8]。 古羌城隆重的“开城仪式〞之后,略显薄弱的设景、反复表演的形态、训练有素的演员、加上旅途跋涉的疲倦等因素,不免让游客逐渐失去逛下去的体力和耐心。与大山里的黑虎羌寨相比,中国古羌城呈现的历史与现实似乎变为了硬性的拉拽式拼接,并且拼接的裂痕较为明显。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口号之一是“见人见物见生活〞[9],游客见到了羌族人,见到了羌族的物,也见到了羌族的生活,但是这些人、物和生活都变了味道,羌族的族群特色和文化遗产在中国古羌城被转换成了商品性招牌,“活态〞文化的商业价值被放大,进而被泛化成为宣传旅游的盈利性商业策略,“活态〞似乎丧失了鲜活的生命力,但是,如果没有中国古羌城的存在,不光是“活态〞羌族文化的“形神兼备〞消失,是否连“活态〞之“形〞有一天也会消失殆尽呢? 结语: 中国古羌城个案所呈现的文化展演,透过文化遗产和旅游消费的关系,揭示了群众旅游时代和“非遗〞保护兴起时代“活态〞的样貌,在商家和消费者的互动过程中,“活态〞更成为一种商业宣传工具折射出多元诉求,掩盖了其中应有的生命活力。“活态〞深深内嵌于传承群体鲜活的生存与生命状态之中,并非直接的表层展示,“活水流变原那么〞下的深层“活态〞应该得到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关注和探讨。 注释: [1]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10,60-70页。 [2]魯春晓:新形势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关键性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3,22页。 [3]李菲:身体的隐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反思,北京:民族出版社,2023.10,51-52页。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北京:中华书局,2023.7,552页。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北京:中华书局,2023.7,166页。 [6]来源于网络,网址 s://baike.so /doc/23794622-25235024.html。 [7]本次中国古羌城田野考察时间为2023年9月24日。 [8]祁庆富: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根本准那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1-4页。 [9]田兆元:文化传承要“见人见物见生活〞,文汇报,2023.6.9,第005版。 参考文献: [1]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23.7. [2]李菲. 身体的隐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反思[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23.10. [3]鲁春晓. 新形势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关键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3. [4]乔晓光. 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1. [5]王文章主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10. [6]祁庆富. 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根本准那么[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 [7]田兆元. 文化传承要“见人见物见生活〞[N]. 文汇报,2023.6.9,第005版. [8] s://baike.so /doc/23794622-25235024.html.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