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我国当前旅游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及对策.docx
下载文档

ID:907756

大小:21.63KB

页数:10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我国 当前 旅游 消费 需求 不足 成因 对策
我国当前旅游消费需求缺乏的成因及对策 一、我国当前旅游消费市场分析 旅游是人类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开展根底上所形成的一种高层次的生活需求。从目前世界范围看,在兴旺国家,旅游已不再是时尚的象征,它正在演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并成为仅次于食品和住房的消费者优先选择的第三大消费工程。而为旅游者提供行、游、住、食、娱、购系统性效劳的旅游业,也以其投入少、效益高、增长快、活力强等优势,被誉为永不衰败的“朝阳产业〞。 旅游消费市场迅猛开展的主要依赖因素:一是居民收入到达相应水平。据国际经济统计资料说明:当一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达3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到达202300美元时,将产生国际旅游的动机;超过3000美元,将产生洲际旅游动机。二是居民业余时间相应增多。随着人们劳动时间的逐步缩短,各种假期的日益增多,为提升生活层次与生活质量,人们将会用更多的时间用于休息和享受生活。三是旅游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强。美国幸福杂志早在二十世纪90年代就曾提出,消费者集中追求的5个目标是时间、质量、健康、环境与家庭,能同时满足这5个目标的最正确消费领域就是旅游活动。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成长阶段。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从业人员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带薪假期的增多,使得我国国际和国内旅游消费市场潜力无限。 从理论上讲,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从二十世纪90年代初的300美元,开展到2022年的850美元。就目前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的支付能力而言,70%的工薪阶层已处于适宜国内旅游区间。据统计,2022年我国国内旅游人员达7.84亿人次,其中城镇居民3.74亿人次,农民4.2023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3522.36亿元人民币;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49.3元。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72023.3元,农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212.7元。 另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最新展望报告分析,在未来的20年,全世界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将分别以每年平均4.3%和6.7%的速度增长。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旅游业保持着高速开展态势,市场前景极为广阔。但客观地讲,我国旅游业的开展与世界旅游业的开展相比拟差距还较大,尤其是现代旅游业起步较晚,与兴旺国家的旅游业相比明显落后,居民旅游消费需求严重缺乏。 二、我国当前旅游消费需求缺乏的成因分析 我国当前旅游消费需求缺乏是制约我国旅游业开展的主要“瓶颈〞。在我国,旅游消费水平的上下主要取决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倾向,且旅游消费水平的上下同居民收入水平与居民消费倾向成正比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不考虑消费模式的情况下,居民收入水平高,那么居民消费倾向高。当前我国旅游消费需求缺乏的原因,可归结为: 1.收入水平相对下降 对我国城乡居民来说,改革开放带来的最大、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收入的增加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据统计,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的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22年的6859.6元,自1997年以来年递增率超过6%;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5%降到37.9%。这为居民旅游消费奠定了根底。与此同时,随着住房、医疗、交通、教育与养老等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居民的各项预期支出也在大幅度增加,这就使得我国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相对于支出而言,有下降趋势。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其旅游消费需求的最根本的因素。居民收入水平的相对下降,必然导致旅游消费市场与居民购置力相脱节,总消费需求缺乏。 2.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2022年底,我国人均gdp首次接近202300美元;上海人均gdp已近5000美元。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开展不平衡,致使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地域间收入差距、城镇与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社会财富又较多地集中于少数高收入阶层,而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虽然较高,但其潜在的消费需求因收入增幅下降而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从而导致了我国当前居民的总体边际消费倾向降低,并成为旅游消费需求的强大抑制力。同时,社会收入差距扩大,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断层,进而形成了城乡居民旅游消费结构的断档。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统计:中国家庭财产在15-30万之间的中产阶层,即中等收入以上者所占比重已达15%以上。另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说明:占居民家庭户数7%的豪富家庭,拥有中国现有全部金融资本的32.2%,这一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而占85%的消费主体,又因收入水平相对下降,旅游有效需求缺乏。 3.收入稳定性较差 居民收入稳定性较差,给居民的旅游消费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不良预期,并出现了居民压缩现期消费趋向。根据统计,仅我国居民在金融机构中的存款,由改革开放初期的500亿元开展到2022年11月底,已增加到8.35万亿元。且我国的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不仅高于兴旺国家,而且也高于众多开展中国家。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持续下滑,给居民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加之社会转型期下岗、失业、伤残、疾病等严重影响生计或生活质量因素的不可预见性,致使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急剧下降,从而尽量压缩即期消费,形成了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有钱不敢花〞的高储蓄、低消费的开展态势。据统计分析,我国反映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1978年为0.16,1998年已超过0.5。 4.旅游消费信贷不畅 消费信贷是缓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目前在兴旺国家颇为流行。然而,当前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特别是旅游消费信贷业务还相当滞后。这种滞后与我国现阶段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对下降、收入稳定性较差及收入差距日益拉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而言,开展消费信贷有三个根本前提。一是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储蓄能力;二是收入水平比拟稳定,居民的收入预期较高;三是消费观念较为超前。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虽然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总体而言,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还较低,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大规模开展住房、汽车与旅游等信贷消费等还有一定距离。同时,居民收入的稳定性还较差,造成了广阔城乡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不稳定,因而对开展旅游消费信贷也就心存疑虑。即使有足够的能力,由于受传统消费意识的影响,也往往不敢盲目贷款旅游消费。所以说,收入水平下降与收入增长不稳定,深深阻碍着我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 三、我国当前启动居民旅游消费需求的主要对策 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收入的稳定性是旅游消费需求的最终决定力量。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居民实际收入,是当前启动旅游消费和扩大内需的关键。笔者认为当前启动旅游消费需求应采取如下对策: 1.适度增加居民稳定的可支配收入 旅游消费需求是旅游市场活泼与产品旺销的原动力。在我国,由于占80%以上的消费主体属低收入阶层,旅游市场的有效需求严重缺乏。同时,富裕人员的边际消费倾向又较低,最终势必造成社会旅游商品相对过剩,市场供需结构错位。正因为如此,实实在在地增加居民稳定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的有效购置力,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才是最直接、有效地扩大居民旅游消费需求的根本出路。 根据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22年)调查显示:2022年国内旅游的出游比例,家庭月收入202300~1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一,占34.4%;家庭月收入2022~2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二,占24.0%;500~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三,占13.5%;家庭月收入3000~3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四,占12.2%;家庭月收入4000~4999元的出游者位居第五,占5.9%。 由此可见,在职职工是旅游消费的主体力量,他们的旅游消费直接取决于他们的工资增幅与收入同支出的比率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变化。当前,我国在职职工的各项支出所占比例较高,致使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及预期未来收入有下降趋势。鉴于此,国家应适当而稳定地提高在职职工的工资,使其工资收入在扣除各项支出之后能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不仅减轻了居民的消费心理压力,而且也可激活社会旅游消费总需求量,从根本上解除居民旅游消费的后顾之忧。 2.发挥旅游业独特的就业优势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就业的增加意味着消费的增长和生产的开展。作为关联带动性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旅游业,具有劳动力需求量大、就业领域宽、就业本钱低等特点,尤其是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商品、旅游景区等行业都可直接与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时机,这一独特就业优势是开展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显示:旅游业每直接增加一个从业人员,就可间接为社会提供近5个就业时机。另据中国旅游业开展“十五〞方案和到2023年、2023年远景目标纲要,未来2023年,我国开展旅游扩大就业的目标是要继续保持适度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岗位4000万个,年均增加400万个左右。到2023年,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可达850万人。“十五〞期间新增直接就业时机250多万个,新增间接就业时机1250万个,旅游直接与间接就业人数可达5000万人。到202322年,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达1250万人,旅游业与间接就业人数将达7500万人。 由此可见,旅游业在扩大劳动就业时机与扩大社会内需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下岗职工与失业人群的大量存在,势必给从业人群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强化人们的储蓄心理。同时,下岗与失业者多属收入的“弱势群体〞,这一阶层人员数量的增加以及收入的降低,势必导致社会旅游消费总需求的缺乏。为此,充分发挥旅游业独特的就业优势,不仅可提高从业者的收入水平,而且也可激活与扩大旅游消费需求。 3.积极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 收入分配差距的日益拉大,导致了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收入差异过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只是简单地增加居民收入,不但不能刺激旅游消费,而且还有可能造成旅游总需求的持续下滑。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收入分配呈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一那么市场经济开展不平衡,使得东部及沿海等经济较兴旺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要高于老、少、边、穷地区2023倍以上;二那么税收杠杆调控不利,尤其是个人所得税的设置和征收不科学,偷税、漏税现象较为严重,我国每年税收流失至少达202300亿元以上。个人所得税的大量流失,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也使我国出现了不公平的“暴富〞群体。作为中产阶层以上的社会“暴富〞群体,虽然其收入高,但边际消费倾向却较低,从而影响了我国的旅游总体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水平。 要真正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我国有关部门要积极利用有效途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特别是要完善科学的税收体系与强化税收的力度。同时,要积极鼓励高收入人群消费,特别是鼓励旅游消费。通过旅游消费将高收入人群的局部收入转移到相对贫困人员的收入中,从而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从扩大内需的角度看,在扩大高收入人群消费的同时,也增加了贫困人员旅游消费的可能性。 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多属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地区,通过大力开展旅游业,可以使中西部地区将自然旅游资源与相关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展,逐步缩小我国东西部区域间的社会收入差异。 4.大力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 旅游业的开展涉及国民经济29个部门与12023个行业,可谓是多行业、多部门协同开展、共同繁荣的系统产业,且已成为我国当前提升居民生活层次,创造可观经济效益的前沿产业。为扩大我国旅游需求规模,就必须大力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旅游消费市场。现有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为根底的观光旅游产品,虽然所需投资少,并深受游客欢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游客需求的变化,尤其是重游客人数量的增加,旅游经营者必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