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资
证券
化作
商业银行
流动性
风险
机制
研究
资产证券化作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机制研究
:作为现代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创新工具之一,资产证券化将商业银行所发放的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变为可在资本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工具。研究说明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能降低其流动性风险。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
一、 资产证券化理论根底
(一)资产证券化内涵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和经济的开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资产证券化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较典型的主要有:
第一种典型的定义,资产证券化是指以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进行融资,对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别离与重组的过程;另一种代表性观点总结出其根本特征:第一资产证券化发行的证券必须是由特定资产支撑的,支撑的含意是指由这些资产所担保或者证券代表了这些资产的局部利益;第二资产证券化必须涉及资产转移的设计以使支撑资产的证券与这些资产的持有者的风险隔离;第三种观点认为,资产证券化是通过创立当事人和构筑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使缺乏流动性的债权(金融债权性资产)转化为资本证券上的财产权得以流通的制度①。
资产证券化本质上是将流动性较弱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并实现资产的风险与收益的别离和重组。本文是从银行角度来考察资产证券化,文中资产证券化无特别说明,均指信贷资产证券化。
(二)资产证券化原理
资产证券化是以根底资产的未来现金流为支撑而发行证券的过程,因此,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分析就成为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原理。
任何一项成功的资产证券化,必须要对根底资产进行成功的重组以组成资产池,并实现资产池和其它资产的风险隔离,同时,还必须对资产池进行信用增级;因此,资产重组原理、风险隔离原理和信用增级原理就成为资产证券化的三大根本原理。
(一) 核心原理
根底资产的现金流分析是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原理,它是由现金流的根底作用决定的。根底资产可预见的现金流是资产证券化的根底,只有现金流是确定的,在以根底资产为支撑而发行的证券的价值才能被确定。根底资产的现金流分析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资产的估价、资产的风险与收益和资产的现金流结构。
(二) 根本原理
资产证券化的三大根本原理分别是资产重组原理、风险隔离原理和信用增级原理。根本原理是对核心原理的深入,是对资产现金流的深入分析。
1、资产重组原理
资产重组是资产的原始权益人为实现证券的发行,对根底资产进行重新配置和重组以组成资产池。资产重组原理最重要的是对资产的选择,并不是所有的资产都适合进行证券化,资产需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进行证券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资产能产生稳定的、可预见的现金流收入。
2、 风险隔离原理
经过资产重组形成资产池以后,必须将资产池与其他资产的风险相隔离。通常做法就是设立特殊目的机构即SPV,原始所有者将根底资产“真实出售〞给SPV,真实出售即根底资产在出售后,原始所有者纵使破产,其已出售的资产不会被列入破产清算的范围。原始所有人的风险与证券化交易的风险无关,不会传染给证券持有者,从而实现了风险隔离。
3、 信用增级原理
由于资产证券的本息依赖于被证券化资产的未来现金流的实现,这对证券投资者来说存在一定得风险。因此,通过信用增级的方式,来提高证券的信用等级,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信用增级的方式有很多种,主要分为内部增级和外部增级。内部增级主要是利用根底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来实现自我担保;外部增级那么是通过第三方机构提供担保。通常都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证券的信用增级。
二、资产证券化作用流动性风险运行机制
(一)化优化资产负债期限结构
1、降低中长期贷款比例
根据全国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提供的定期报告,近五年五家银行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在60%以上,且呈现上升趋势。中长期贷款比例的增加使得银行存贷款期限结构错配问题更加突出,银行将面临较为严重的潜在流动性风险。
通过对资产证券化原理分析可看出,将中长期贷款证券化是解决银行存贷期限错配的重要手段。银行选择要进行资产证券化的中长期贷款,将其真实出售给SPV,SPV再将这些贷款组合聚集成资产池,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市场发行债券进行融资,最后用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来偿付发行的债券。
至此,银行将中长期贷款剥离出资产负债表外,表内中期贷款比例也随之下降,存贷款期限结构错配现象得以缓解。
2、优化资产结构配置
在我国银行的资金来源大局部依赖存款,而存款中活期存款的比例又居高不下,以全国五家大型商业银行为例,活期存款占总存款比例在50%以上。活期存款比例过高使得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减弱,如果中长期贷款过度依靠活期存款这种不稳定资金来源,一旦活期存款被大量提取或转移至资本市场,银行将面临流动性危机。
因此,增加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可以解决银行借短贷长的状况,用长期的资金来源支持中长期资金运用,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趋于合理。银行购置并持有资产支持证券,丰富了银行资产工程品种。当银行出现流动性缺乏时,可在资产支持证券二级市场出售资产支持证券以获取流动性。
(二)提高银行证券化资产的流动性
贷款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要方向,银行既是贷款的提高方,也是贷款的持有者和效劳运作者,尤其是长期贷款,其期限一般都在5年以上,有的甚至长达20-30年如住房抵押贷款。因此,贷款的流动性风险以及利率风险、信用风险都将由银行自身单独承当。其次,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短期存款,这种短存长贷的资金结构,会使银行面临很大的流动性风险。
银行贷款证券化就是将银行的主要资产贷款,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和设计,将其转化成可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交易的证券,即将流动性差的贷款转换成流动性高的资产支持证券,极大的提高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三、结论及建议
结合我国银行业现状,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开展有以下建议:
第一,扩大资产证券化规模。一方面是投资者拥有巨额金融资产找不到投资渠道,大局部只能以储蓄存款方式持有,另一方面是国内金融机构等迫切需要解决流动性问题、不良资产等问题。因此,资产证券化只要设计合理,具备较高收益性、流动性以及平安性,就会得到投资者的青睐。
第二,丰富投资者结构及扩大发起者范围。证券化是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手段,不但政策性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可以采用,中小商业银行也可以使用。从现阶段来看,大银行资金还算充裕,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资金约束更大,受到业务规模和融资渠道的局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缺乏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对资产证券化的需求更明显。(作者单位: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戴晓凤,戴季梅.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本钱动因[J].国际金融研究,2003(4).
[2]傅斌.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关键环节及制度条件[J].金融研究,2000(4).
[3]何小峰,黄高.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
[4]陈裘逸.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和模式的检讨—以真实出售为中心[J].金融研究,2003.10
[5]孙奉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思考与路径选择[J].财经研究,2001(9).
注解:
①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和模式的检讨—以真实出售为中心[J].陈裘逸,金融研究,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