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中考历史考试范围解读二轮复习简化版.doc
下载文档

ID:900638

大小:152KB

页数:117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中 历史 考试 范围 解读 二轮 复习 简化
2023年中考历史考试范围解读〔二轮复习简化版〕 2023年中考历史考试范围解读〔二轮复习简化版〕※ 中国古代史 ● 史前时期 1、知道北京人的生活与生产状况。 北京人遗址是我国的最为全面反映远古人类生活状况的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北京人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原始人群。 时间: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地点:北京周口店 体貌特征:保存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能直立行走,上肢根本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 生产:打造不同用途的石制工具。 意义: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 生活:使用和保存天然火。 意义: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开展和脑的进化。 社会组织:过着群居生活〔不一定有血缘关系〕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形成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2、了解远古时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1〕半坡聚落 时间:距今约六千多年 区域:黄河流域〔今陕西西安半坡村〕生产: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用石器、耒耜等耕地,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③饲养家畜,打猎捕鱼 ④制造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 生活:住半地穴式房子,过定居生活。 文化:陶器上刻划符号,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2〕河姆渡聚落 时间:距今约七千年 区域:长江流域〔今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生产: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用石器、耒耜等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③饲养家畜。 ④制造陶器(黑陶) 生活:住干栏式房子,过定居生活。 从巢居到盖房定居,说明人类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3、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 炎帝和黄帝 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 概况:相传炎帝、黄帝都是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 炎帝:炎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业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 黄帝:相传黄帝造宫室,制衣裳、兵器,创造舟车等,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华夏族:4000多年前,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开展为华夏族的主体,是汉族的前身。 ● 夏商周时期 1、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他是唯一一个既做过部落联盟首领,又做过奴隶制国家国王的人。 夏商、西周的更迭 〔1〕夏 时间:公元前2070年 地点:禹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建立夏朝 建制〔国家机器〕:夏朝修筑城堡,组建军队,制订刑法,设置监狱,建立政府机构。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灭亡:夏朝最后国王桀的暴政,公元前1600年夏为商所灭。 〔2〕商 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的国君汤联合周边各部落起兵打败了桀,建立商朝,建都在亳。 开展:汤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勤勉治国,自己关心百姓,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强盛:①迁都: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下来。 ②政权建设:商朝设置管理各项事务的官员,建立庞大的军队,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灭亡:商纣王荒淫无道,社会矛盾激化,渭水流域的周国君周文王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姜尚等,国力逐渐强大。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起兵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纣自焚而死,商灭亡。史称“武王伐纣〞。 〔3〕西周 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历史上叫西周。 结束:西周后期,政局混乱,王室势力衰微。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西周结束,东周开始。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稳固对周边的统治,大规模分封诸侯,在重要地区建立统治据点,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分封对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 周王与诸侯的关系:①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是诸侯共同的君主。 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天子作战。 封地内的分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也进行分封,再形成等级。 作用:①通过逐级分封,纵横交错,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加强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②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遥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开展,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3、知道司母戊鼎;知道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 〔1〕司母戊鼎 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因鼎的腹内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它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美,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司母戊鼎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832.84公斤,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2〕甲骨文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根本形式,是一种比拟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奠定了汉字的根底,之后,经过金文、小篆、隶书和楷书,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汉字。汉字字形是在继承中演变开展的。 〔3〕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战国社会变革是变法的巨大推动力,商鞅变法是其中最典型、最成功的一次。 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牛耕逐渐普及,这些推动了我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随着新兴的地主产生并逐渐强大,他们要求确立自己的政治统治地位来更好地发在经济,因此纷纷要求变法,改革旧制度。当时各国争霸,为了处于有利的地位,为了在兼并中成为最终胜利者,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开展变法运动,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②主要内容:①编制户口,加强刑罚。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 ②奖励生产。 ③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绩的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 ④成认土地私有。用法令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 ⑤推行县制。把乡、邑、聚合并成县,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任命。 ⑥统一度量衡。 ③历史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开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根底。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启示:〔1〕原因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开展封建经济,因此它符合社会开展规律;同时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又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2〕启示:改革是变革旧秩序、旧制度的一场革命,是推动社会开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改革是时代进步的潮流。 4、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修筑背景:①战国时期,各国注意开展经济,兴修水利。 ②战国时期,四川成都平原常遭水旱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地点:岷江中游 修建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 主要构成及功能:一项集防洪与灌溉为一体的水利工程。 ①分水鱼嘴:使江水从两边分流,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 ②飞沙堰:用于泄洪排沙。 ③宝瓶口:将内江之水引入支流,用来灌溉农田。 意义:①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②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③2023年,都江堰与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都江堰在今天的价值:它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巨大作用。不仅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颗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成功在于:工程的修建重在疏导,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成功典范。 5、概述孔子的主要成就;知道“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1〕孔子 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政治方面: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教育方面: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现状。他还注意“因材施教〞。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孔子的言论,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2〕“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①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②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用“仁政〞治国。“民贵君轻〞。 ③道家:①春秋末期,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而且能够互相转化。 代表作道德经②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 ④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⑤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他著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 ● 秦汉时期 1、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评价秦始皇。 〔1〕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背景:①战国以来,随着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政治上的分裂状态阻碍了社会开展,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②商鞅变法后,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起来,经济得到开展,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③秦国凭借强盛的国力,不断兼并邻国的土地。前260年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法抵御秦国的攻势。 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定都咸阳,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秦朝。 统一的意义:①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开展,符合广阔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开展起了促进作用;③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开展奠定了根底,加快了民族融合,统一的趋势那么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开展的主流。 〔2〕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政治上: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协助皇帝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标准文字,后来又推广了隶书〕。 经济上:统一货币,使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思想上:“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 军事上:①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移民垦田戍边;②征发人力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于抵御匈奴。③开发南疆,兴修灵渠。 归纳1: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1〕客观分析:是否符合历史开展需要、时代开展潮流;是否符合当时人地道德标准;是否对生产力的开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2〕论从史出:评价历史人物要根据客观史实,从事实中得出结论,不可把文学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等虚构的故事当具体史实来评价历史人物。 〔3〕一分为二分析:评价历史人物要求辩证分析,既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不能无视其消极的一面。 如:评价秦始皇 〔1〕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2〕他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结束长期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人民可以有一个比拟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3〕他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根底;〔4〕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