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设计
实施
德育
实践
体验
活动
提高
实效性
重要
环节
设计和实施德育实践体验活动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把德育实践体验活动重视起来,并纳入德育过程之中,通过设计和实施好德育实践体验活动,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奠定根底。 关键词:德育;实践体验;提高;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13-0092-02 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这不仅是一个需要理论探讨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政策引导的问题。高等教育面临的这一德育危机,不是中国特有的。伴随着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技术异化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情感失落,削弱了德育本身的魅力,这也是全世界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对德育的实效性一般性研究的概括 德育的实效性就是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选择适宜的内容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品德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性质。关于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早在50年代我国从前苏联翻译过来的凯洛夫的教育学中就有专门的论述。近二十年来,我们国家的专家学者对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愈来愈给予高度重视。对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的研究有“适应论〞、市场经济原那么论、滞后性、实证论、内容实质论等观点。 德育的实效性应该是在各种因素综合表达的条件下提出的,片面强调某一方面都有失科学性。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所传授的德育理论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指导作用不大的问题,也就是意识的反作用问题。我们的德育工作多为按照既定的思想进行主观设计,而很少去关注它的实际表现和客观效果。而在当前人们更加讲求效益、效率的时代,人们也自然把思考的角度转到德育工作的过程和结果上。因此,这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开展。 二、德育过程是德育的实效性的重要表达 德育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教育者充分利用社会环境的有利条件,依据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体系和道德标准,根据教育者的身心开展特点,通过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培养和开展受教育者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的过程。它包括教育者施加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影响这两方面的活动。德育过程的理论是制定德育原那么的根底,是进行德育工作的科学依据。研究德育的实效性是对德育原那么的有力把握,是德育过程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德育过程的认识,要把握四点:其一,德育过程在德育实践中表达的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实施、开展的过程;其二,德育过程是德育工作者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方式去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其三,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的组织、教育、引导与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表达和践行形成双向互动的过程;其四,德育过程也是主体性生成的过程。从这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从外部对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过程,它受诸多条件的制约,尤其是要在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体系和道德标准下,针对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来实施,表达出很强的针对性。同时,德育过程的目标是受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并能自主地解决所面临的道德问题,这是实效性的表达。 德育过程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包括教育者、教育环境、受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实践体验活动七个方面。各要素的彼此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德育过程。社会需要的政治思想品德与受教育者现有水平的矛盾,构成了贯穿德育过程始终的根本矛盾。这一矛盾运动的规律就成为德育过程的根本规律。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对德育过程的根本矛盾、根本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德育过程,也就是德育根本矛盾运动转化过程,大体可分为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社会所需要的政治思想品德在受教育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这个阶段主要是教育环境所起的作用。教育环境是对德育发生作用的宣传思想气氛和物质条件的统一体,是对受教育者渗透德育目的、内容而设立的情境集合体。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形成根本的思想品德认识起了重要的导向和陶冶作用。教育环境一般由环境的物质特征、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校风和校训等几方面构成。 教育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产生对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感性认识,为德育过程的深化奠定了根底。 第二阶段,是社会所需要的政治思想品德在受教育者头脑中形成理性认识。这主要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标,针对教育内容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手段所起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看作是一次质的飞跃,而产生这样质的飞跃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教育者依据教育目标,设计一定的教育内容,并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感性认识根底上进一步内化,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三阶段,受教育者将社会所需要的政治思想品德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实践。这个阶段主要是实践体验活动发生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受教育者形成了社会所需要的某种政治思想品德,德育的实效性就表达出来,这正是教育者努力的目标和教育的最终目的的表达。同时,受教育者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验证和加深的,受教育者的情感是在实践中体验形成的,受教育者的信念是通过实践形成和稳固的,受教育者的意志是在实践中锻炼的,受教育者的行为习惯也是在实践中养成的。 受教育者能否用掌握的政治思想品德的相关理论指导行为实践,还需要一个环节,那就是德育实践体验活动环节,这也是德育过程的重要阶段,也是德育过程的最后阶段。 三、德育实践体验活动是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 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人的认知总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中产生和开展的。实践体验活动可以检验认识、加深体验、形成信念、锻炼意志、形成行为习惯。离开了实践体验活动,不可能形成稳定的政治思想品德。 以往德育研究中往往忽略了实践体验活动这个重要环节,也就使德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教育者设置的实践体验活动环节,会使德育过程变得更加完整。受教育者通过十分必要的实践体验活动环节,才能够真正表达从认识到实践的质的飞跃。实践性应该是德育过程的一个根本属性,撇开实践体验活动和整个社会实践背景,德育就会变成毫无意义、苍白无力的空洞说教。 在我国古代,一些教育家和学者十分重视实践体验。孔子特别重视“躬行〞,主张但凡要躬行。朱熹也强调力行实践,强调应对进退之节等实践锻炼,认为实践的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古代人讲究道德教育要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孟子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胜,增益其所不能。〞其含义是:要让一个人担当重任,必须让其身心、意志受到磨难,让其筋骨受到磨练,让其忍饥挨饿一阵,让其做的事不能轻易到达目标,这就可以鼓励他的意志,磨练他的耐性,到达增强他的各种能力的目的。 在国外,人们也十分重视实践体验,日本在十几个荒岛上建立训练营,专门让中小学生先进行生存意志;德国的一个州把孩子从6岁起参加各种劳动、学习生活的本领写进州立法,不执行视为违法;有的州还设立“天体幼儿园〞,这个幼儿园的孩子无论春夏秋冬都赤上身或着单衣,目的是磨练孩子们的生存意志,增强生存能力。 四、设计和实施好德育实践体验活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德育实践体验活动正是促进自我教育的过程。 实践体验活动是情感培养的根底。人的情感是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是态度体验。实践体验活动是情感产生、发育、开展和变化的根底和根源,没有实践便没有人与外界的接触,也不可能有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要想使人具有某种情感,必须使他参加到能够引发这种情感的情景和实践体验活动中去。 实践体验活动是意志和习惯产生的根底。意志是人自觉调节自己的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到达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在实践体验过程中产生的,也是在实践体验过程中开展的。没有实践体验,便不会形成坚强的意志。它可以内化为指导行为的品质和心理定势,也是经过反复实践体验的结果。 设计和实施德育实践体验活动,要把握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相关性。德育实践体验活动与德育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紧密相关。任何创设的实践体验活动都处在相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而不可能是处于真空当中与世隔绝。德育目标、内容及方法也都取决于社会大环境并需要到社会大环境中去进一步验证、运用、调整、强化。因此,设计和实施德育实践体验活动必须表达社会要求,倡导社会主旋律,反映受教育者的实际特点,满足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 另一方面是涵容性。德育实践体验活动的实效性源于其本身对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高度涵容性。设计好德育实践体验活动,让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认识自己、表现自己、控制自己和开展自己,同时教育者能更有效地发现个体真实的思想品德状况,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采取适时的措施直接进行引导。德育实践体验活动这一功能的发挥,是对德育目标、内容的形象化、具体化和直接化,同时也是对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印证过程和强化过程。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要素、各种条件综合发挥作用。它孕育于德育的创造性活动之中,相信在广阔德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下,德育工作定能结出丰硕果实。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22. [2]宋长生.高校德育体系的整体构建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22. [3]刁承湘.研究生德育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22.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