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青
少年
法治
素养
培育
路径
探寻
青少年法治素养培育的路径探寻
王峰
法律不同于道德,具有明显的边界和条例,具有标准性和强制性等特征。人的法律知识并非天生的,知法不等于懂法,懂法不等于用法。要想更准确地知法、懂法、用法,就需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
法治,这个词语起源于晏子春秋·谏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现代汉语词典将“法治〞解释为: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法治素养,是指人所具备的法治品格和能力,是法治认知、法治观念,法律知识、法治行为及法治习惯、法治情感的综合体。法治素养的育成,并非一教即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法治知识的开展、法治能力的形成、法治信念的培养、法治意识的实践这一阶梯式递进过程。与其纸上谈兵,灌输知法、守法、用法多重要,违法、犯法后果多严重,远不如亲身体验、感性认知、理性反思来得震撼。笔者结合教育行思,对此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在竞猜游戏中知法,明学生之知
知法是法治素养的前提。学生只有了解了守法的重要性、违法的危害性、用法的实效性、护法的必要性,才能萌生法治情感。否那么,就不会有学法的自觉性、守法的自律性。
当前许多人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就是不知法,这里的不知法并非指这些人不知道法律的存在,而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或因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或因一时冲动、一时疏忽,或因一时贪欲、一时侥幸。正是法律盲区(即某种行为从性质上是违法的,但当事人自己不知道,并且一般情况下,由于违法行为轻微没有处分)的存在,导致了社会轻微违法行为的经常存在,甚至演变为犯罪。防微杜渐,把违法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特别重要。
为了让学生有初步法律认知,在教学中,笔者开展了“你犯法了吗?〞趣味直觉竞猜小游戏。具体规那么如下:老师(或者学生)选取日常生活中20-50个常见且容易被无视的违法行为,让学生进行1秒钟直觉(即不加思考,凭直觉直接答复)竞猜答复,目的是先从直觉认知上矫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法治直觉。
生活中常见且易被忽略的违法行为主要有:闯红灯、行人不走人行横道过马路、下载盗版音乐和盗版影视节目、在名胜古迹上刻字、随意使用他人肖像姓名或者乱给他人起外号、破坏共享单车、随意扔垃圾、成心损坏人民币、捡到东西不归还、购置赃物、偷东西、诈钱、辱骂他人或捏造事实、散布谣言、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
二、在案例探究中懂法,导学生之智
懂法是法治素养的根底。追溯犯罪分子,特别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源,大局部是因为不懂法、不知法,故而无知而无畏、无畏而无惧、无惧而无法。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才可能具备守法、用法、护法的能力,法治意识才更具体、更丰富、更现实、更具生命力。只知不懂也是法盲。为了增强法律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辞别枯燥法律条文的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可以采用法律知識竞赛、案例分析等教学法。
例如,笔者准备了几个典型案例,以4人小组为单位把全班分为假设干小组,让学生课前进行法理准备,以到达自主探究的学习效果,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个环节,每个小组先抽签答复必答题,然后再进行抢答。这两个环节要求每组详细分析该行为是否违法、处分依据、处分的决定。知识竞赛结束后,笔者继续追问各种行为到底违反了什么法?会受到什么处分?
1.闯红灯。我国道路交通平安法第八十九条明确要求,非机动车驾驶员、乘客、行人不遵守我国道路交通平安有关道路通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应对其采取5元至50元罚款或者采取警告的处分。
2.使用盗版软件。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三十条指出,持有使用复制软件的相关人员,如果对此软件的侵权行为不知情或者无正当理由知情的,不承担软件侵权的赔偿责任;同时,不再继续使用此软件复制品,并予以销毁。
3.网络诬陷辱骂攻击他人。通过信息网络对他人的人身权益造成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根据我国针对此类民事纠纷案件的审理所公布的适用法律假设干问题的规定,侵害人组织他人、帮助他人、买通或者教唆他人转发、发布侵害他人人身权益的网络信息的,法律规定,相关被侵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
4.乱丢垃圾。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指出:运输、使用、收集、处置、储存固体废物的个人或者单位,不得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固体废物。
5.随意使用他人肖像、姓名或者乱给他人起外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肖像权、姓名权是公民的专用权,除法律规定情形外,任何人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使用公民的肖像、姓名,也不得给他人起外号。给他人起外号,也是侵犯了他人姓名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此外,师生还可以就学生中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例如校园欺凌、打架、斗殴、盗窃、破坏公物等,继续深入探讨,开展游戏学习。这样,学生既能熟悉掌握、分析理解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的表现、危害、后果,又能做到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争当守法公民。
三、在竞聘法官中学法,启学生之思
学法是法治素养培养的路径。法律不同于道德,具有明显的边界和条例,具有标准性和强制性等特征。人的法律知识并非天生的,知法不等于懂法,懂法不等于用法。要想更准确地知法、懂法、用法,就需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
围绕中学生常见的案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是一种基于主题的法治教育任务式学习。例如,笔者基于校园欺凌案例进行一次年级模拟法庭活动,开展了“校园欺凌案件主审法官团队、公诉机关团队、辩护律师团队竞聘选拔赛〞。活动步骤见表1。
基于主题的任务式驱动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法律、探究法理、审视自身行为的兴趣,竞聘形式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相互学习,形成外在压力。
再以美国模拟法庭为例。每年,美国宪法权益委员会都会选取一个真实的案件,并以此为模型,构建出一个案件,发放给全国的模拟法庭组织业务竞赛。通常高中模拟法庭队包括18人,分为被起诉队以及起诉队,每队各9人。每个队设置证人、律师以及其他法庭人员,各3人。每队均安排2名教练以及1名高中教师,教练必须是有执照的律师,最好是1名地方检察官以及1名刑事律师。每年下学期入学后组织训练,再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高级法院竞赛。由1名真正的法官担任模拟法庭的法官,由真正的法官与律师组成2-4人的陪审团。参加比赛的两个学校一个是起诉队,另一个是被起诉队,全程按照美国法庭案件的程序进行。在体验真正的法庭审判流程的比赛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促使其懂法、守法。
教学不只是模拟,更应该基于真实生活。为了更深刻、更真实地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还可以开展“走进法庭〞活动。走进法庭,了解法院在国家机构中的地位、职能以及法院接受、审理案件的流程等,思考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为什么会违法犯罪?判定是否有罪的法律依據是什么?走进法庭,旁听审判,体验法与罪的关系,树立法治思维,启思明理,让自己的行为合法,防止违法。
四、在真实体验中敬法,正学生之观
敬法是法治意识的重要表现。法治信念是法治素养的标识,唯有敬畏法律,才会尊重法律,才能真正认同法律、使用法律。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存在知法犯法、知法不信法、懂法抗法的现象。知法而不信法、懂法而不敬法,法治就永远是一句空话,素养就永远是一种愿景。
敬法必须做到:一是公民要认识到违法的危害性及后果的严重性;二是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法律的风气,没有特权和特殊,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三是全面依法治国,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不存有法律死角。对于中学生来说,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任何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
为了让学生理性认识违法的综合本钱,笔者举行过一个“算算违法本钱账〞游戏。就中学生中某些常见的违法行为,让每个小组在海报上列举违法本钱关键词,要求直观、通俗,让人印象深刻,并进行最正确设计评比。例如,针对学生打架现象比较严重,在课堂上设置“打架本钱说说看〞环节(见表2)。把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6人,要求每组设计假设干个关键词描述打架的后果和本钱;标语要求朗朗上口,让人过目不忘,在班级展出,投票评选出最正确作品,挂在年级走廊。为了扩大影响力,评选通知张贴在学校公告栏,进行投票评比,从而到达对全校学生进行教育的效果。
五、在社会参与中用法,促学生之行
法治笃行是培育法治素养的关键。只有把法治意识转为法治行为和法治实践,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决保卫者,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才能成为有尊严的中国公民。在生活中,我们要坚决做法律的应用者、宣传者、守护者、监督者、建设者。
1.法律的应用者。法律的应用就是在生活中,当学生受到校园欺凌时,当人身财产及生命平安受到侵犯时,当名誉尊严受到践踏时,必须勇于和蔼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
2.法律的宣传者。秩序良好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人人懂法守法的社会,我们应扎实掌握好常见的法律常识,做法律的宣传者,让自己的家人、朋友都懂法、用法、守法。
3.法律的守护者。当前,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并不鲜见。例如,破坏共享单车、破坏公共设备……只有每一个人都能伸张正义,智勇地制止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坚决维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才能实现个人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4.法律的监督者。当某些执法部门违法不究、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执法犯法时,公民要善于监督,建言献策,就完善执法提出自己的个人意见,让法治的阳光普照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5.法律的建设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开展,国家的各种法律法规也必然不断开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等在制定一些法律法规条例时,经常会在其官网公开征求意见。作为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可以积极建言献策,发表自己的建议,参与推动国家法治的不断开展。例如,全国人大网的“法律草案征求意见〞页面,每个公民都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草案提出深思熟虑后的建议,从而推动我国法律法规更加完善。
责任编辑 孙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