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着力点.docx
下载文档

ID:895187

大小:30.12KB

页数:21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践行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三个 着力点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着力点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和动力在个体自身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明确责任主体和动力源泉。毫无疑问,公民个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主体和动力源泉。首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公民应承担的责任,任何人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责任。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要求,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要求,还是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都要从自身做起,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个要求当作自己分内的事情,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此这样,社会上见善不为、见危不救、淡薄冷漠的事情就会逐渐减少,见义勇为、崇尚美德的事情就会逐渐增加并蔚成风气。要充分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工作单位都有各自的责任,但归根到底责任在自己,修行靠自己。不能总是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寄托在别人身上,也不能总是把改善社会风气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好似这些事情都是政府的事情和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全然无关。这是一种放弃责任的表现。 其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善于从自身内部去寻找原动力,责任要靠自己主动去承担。每个公民都要有这样的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要践行,我要承担,而不全然是你要我践行,你要我承担,我不得不践行。我是一个主动的个体,而不是一个被动的个体。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寻找动力和源泉,学会自己和自己算账,相信自己的力量。重在自己,关键在自己。中国古代思想家在挖掘人的原动力方面提出了一些非常可贵的原那么和方法,值得我们吸收借鉴。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点明了只有自己才是仁德修养的主体和主人。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把仁德修养置于心性之中,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从自身找原因,向自身找动力。荀子认为“心〞具有“自禁〞“自使〞“自夺〞“自取〞“自行〞“自止〞的特点和作用,道德修养要发挥“心〞的作用。其实,对于一个人的开展来说,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管不好自己,别人也根本对你无可如何。等到你悖德、堕落、违法犯罪的时候,社会只能对你施以惩罚,那是社会所能做的最无可奈何的事情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到底要靠自己践行,没有每一个公民的自我担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终究会成为一句空话。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力于实践和行动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坐而论道,只说不做,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实践和行动的价值,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根底,而且是公民修养的根底。毛泽东曾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是终生的实践过程。习近平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也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放大视野观察,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也强调实践和行动的价值。孔子就非常重视“躬行君子〞的紧迫性,强调“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还记载:“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荀子也非常重视“行〞的作用,他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不闻不假设闻之,闻之不假设见之,见之不假设知之,知之不假设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更强调:“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可见,一个人能否到达预期的理想目标,能否积善成德,修养自身,抑或成为圣人,关键在于做或者不做,为还是不为。空谈理想或疏于行动、疏于作为,都不能达致预期的目标。道德修炼关键在“为〞,关键在“行〞。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更强调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始终相信实践和行动的力量,强调在实践中磨炼,在行动中开凿,从实处着力。例如对于青年人来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但青年人涉世未深,经验缺乏,在很多方面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担当天下大任。而社会在不断开展,时光在不断流逝,青年终将要成为社会的栋梁。扑下身子打牢根底积累经验,为将来担当重任做准备,是青年人应当做的首要的事情。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行动要善于从小事做起,在细微处着力。大事是由小事构成的,难事是由易事构成的。要明白,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大事让每一个人都有时机去做。有一局部人有时机去做一些大事,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的时机。没有时机承担全局性的大事,并不意味着无事可做,更不意味着人生就没有意义和价值。一个人经过自己的努力,总会赢得掌声和鲜花,总会有人生出彩的时机。但人的一生并不总是由鲜花和掌声构成的。平淡、平凡、平常、做小事,是日常生活的常态。善于做小事是成就大事业的前提,这是任何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规律,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底。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相信时间和积累的力量 时间是一种伟大的创造性力量,积累也是一种伟大的创造性力量。中国古代的荀子非常强调“积〞在个体道德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在荀子那里,道德积累就是礼义的积累,德行的积累,善的积累,人格的积累,积习与习惯的养成,最终的目标是成为圣人。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论及个人品德问题时也强调,“德〞是行为整体的倾向,“德〞是由人的一系列行为决定的。他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符合伦理的事,还不能就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德毋宁应该说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这些论述都说明,没有长时间的积累和积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就无法形成。同样的道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积淀,需要“久久为功〞的真功夫。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个把已经凝练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上倡导、宣传、教育、认同、修养、行动的过程,是“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积累、积淀过程,是形成公民个人精神品质和行为、形成社会精神风气的过程。在社会层面使核心价值观积淀到日常生活中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太难了,让核心价值观成为民族精神的标识太难了;在公民个人层面让全体公民接受、认同核心价值观并身体力行,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习惯也太难了。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塑造人格、教化人心的过程,是培育公民的过程,必然经历长期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一时之力。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代各国,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积累和积淀的过程。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在经历长期的争论和筛选中逐渐形成和定型的,欧洲人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也大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当前我们已经凝练和概括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但这些价值要求要得到全社会的接受和认同,要落到实处,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教育和培育过程。这一过程可能会延续几十年时间,而且在每一代人身上还要重复大致同样的过程。新的个体的成长是需要不断重复同样的价值要求和价值磨炼过程的。同时,现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远在路上,永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就公民个人而言,一个人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途上也不会有终点,不可能到达尽善尽美的境地,必然要经历岁月的磨炼。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由之路。(卫建国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第二篇:响应三个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响应“三个倡导〞---践行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何智敏汉语言2022023511 54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三个倡导〞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于国家层面而提出的价值要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也是这一目标的价值规定和价值表达。富强,意即国富民强,这在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具有最根本的地位和意义。历史证明,富强是中国人民一直追求的美好夙愿。民主,也即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就是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完善我国民主制度,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的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文明,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文化的进步旨在使人类获得自由,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以“文明〞为价值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开展。和谐,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理念和理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价值追求。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属性,表达了现代社会的根本精神要素和价值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共同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个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指导着社会主义的现实运动,并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相应的具体价值表现出来,贯穿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然而,现阶段社会主义开展的不成熟、不完善,决定了促进人的自由开展是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和长期的历史过程。平等、公正是最能够表达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性质的价值。,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价值主张的“公平正义〞,是基于人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的现代的公平正义,其实质在于,通过调节社会的主要制度安排,尽量排除社会历史和自然方面的偶然因素对人们生活前景的影响,亦即排除出生伊始所具有的不同社会地位和自然禀赋对人们生活前景的影响,从而保证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切实享有一切平等的权利。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的价值标准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说前两个“倡导〞所包含的价值观念从国家层面起到了“安邦定国〞的作用,那么后一个“倡导〞那么对全体公民起到了“安身立命〞的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家国同构〞的情怀为每个人找到了对国家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构筑了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爱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对公民而言更意味着将个体对祖国的这种情感融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去。“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职业道德、传统美德、个人品德,是每个公民的做人之道,立世之本。,个人只有在社会认同中才能确认自己的身份感、地位感、角色感、意义感和价值感。随着中国社会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变迁,“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只有确立与现代公民身份相适应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才能到达人与人的和谐开展,才能使个人的开展与社会认同相一致。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坚持关注现实问题,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 它越是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现实相一致、与最广阔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符合,就越具有感召力。因此,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做到两个密切关注:一是密切关注人民群众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开展,深入人民群众的炽热生活,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鲜活经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