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党员
角色
认知
能力
党员的角色认知和党员的能力待征
一、党员角色认知
(一)党员角色、角色标准与角色期望
1、社会角色——在社会心理学中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地位及其相应的行为标准,是其身份、地位和行为标准的统一体。
2、党员的角色——党员在社会群体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起着特殊重要作用的社会角色,更应正确认识符合社会要求的自己的角色内涵,按角色标准行事。具体地说:
①党员是广阔群众的带头人,是群体利益的集中代表者和维护者的角色;
②是群众意志的表达者和执行者的角色;
③是群众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④是群众教育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⑤是群体人际关系到协调者的角色。
角色意识是凝聚剂,能把角色与事业凝聚在一起。强化党员的角色意识,增强角色责任感,是党组织对广阔党员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党员个体心理修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党员的社会角色不但要求党员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标准要有准确的概念和认识。同时也包含了社会其他成员的期望。
3、角色标准——在社会心理学中,每一个社会角色都代表着一套有关行为的社会标准,即角色标准。这些标准规定了个体在扮演一特定社会角色时所应有的行为与行动,反映了社会对个人职能的划分。
4、党员的角色标准——是由党员的角色地位决定的,它以组织的形式确定下来,对党员的角色行为具有强制性制约作用。
有组织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有效运行,要求社会成员对自己承担的社会角色的行为标准和标准要有准确的概念和认识,自觉地按照角色标准行事。这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社会化的首要任务。
5、党员角色期望——党员角色期望指的是社会群众对党员行为的要求。角色期望不是一些行为的清单。而是复杂的包括认识、态度、感情的总和。它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且在个人没有正式扮演这个角色之前就规定了的。一方面,它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心理倾向,即社会公众对党员及其角色行为的评价、情感和行为反响方式;另一方面,党员角色期望指的是在某一特定社会群体中,绝大多数成员对党员及其行为的态度。同角色标准一样,党员角色期望对党员的行为也具有约束作用,前者是强制性的,后者那么是非强制性的。
党员行为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党员与党员角色标准的符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党员与党员角色期望的符合程度。符合角色期望的党员及其行为方式,群众才会给予积极的评价,才会抱积极的情感,才会有积极的行为反响,党员的角色作用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对于不符合党员角色期望的党员及其行为,人们那么是持否认的评价和消极的情感,当然也就不会接受其行为的影响而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总之,党员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既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也是一定的社会标准,同时,还是一定的社会心理模式。党员行为的有效性,既取决于党员的身份地位,又取决于党员与党员角色的符合程度,同时也取决于其与群众对党员的期望的符合程度。
(二)党员的角色行为与角色知觉
1、角色行为——是指在角色概念、角色期望根底上,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即角色实现。角色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主体对环境的适应过程。
2、角色知觉——是指人对其社会角色的认知和判断,是角色实现的主要因素。角色知觉正确与否,有三个相关的因素:
①角色概念、角色标准和角色社会期望的明确程度;
②以往的角色经历和现实的角色学习程度;
③对角色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环境及时代的变化,大的历史变动,往往会引起角色内涵的变化。对这种变化不敏感或不适应,会导致角色实现偏差。如我国大力开展商品经济之初,在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经商问题上,就曾出现角色不明确现象。经济体制改革中,企业的党委与行政领导也曾存在角色不明确的问题。
3、党员的角色概念、角色标准和角色期望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的具体规定性。是一定经济、文化、社会条件的产物。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国家,至今经济、文化仍不很兴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封建专制制度中强化的许多传统观念影响很深。以至在现行政治体制中和我们党的建设中,封建主义影响仍远未肃清。因此,无论党员的角色概念、角色标准还是角色期望中,都残留着封建主义影响。比方,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力属于人民〞。这些都是以党章、宪法形式确定的领导者角色标准。但是,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不少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式的人物,他们的权力不受限制,别人都要唯命是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对此,马克思早就分析过:小农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所以,归根到底,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社会。〞这些就是家长制现象,特权现象在我国一定程度上仍然得以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又如,长期封建社会形成“忠君〞、“臣仆〞等思想,尽管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假设干准那么强调“共产党员应该忠于党的组织和党的原那么,不应该效忠于某个人。任何人不得把党的干部当做私有财产,不得把上下级关系变成人身依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对党员干部的人身依附的角色概念和角色期望。有的党员干部既甘愿对上级人身依附,又要求下级对他人身依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而
“为民作主〞那么是封建社会“父母官〞的恩赐思想,但是,为民作主至今仍是一局部党员干部的角色概念和角色期望。
4、角色作为差异。现实生活中,党员所表现出来的角色行为是千差万别的,绝大多数党员能够表现出与其角色标准、角色期望相符合的角色行为,是合格的共产党员;有些党员的行为那么是与其角色标准相悖,或与角色期望不符,因而是不合格的党员。
5、角色适应。人作为社会成员,一生中都要经历屡次角色变化,而且往往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同时扮演几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一位党员干部既是领导者,同时又是被领导者,由于党员干部所属群体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就有个角色适应的问题,即改变旧的角色行为模式,适应新的角色,表现出新的角色行为。这样才能表现出有效的角色行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党员干部角色的社会功能。良好的角色适应是以正确的角色知觉为前提的,是在角色活动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也受党员的情感意志、个性特征所制约。
(三)党员的人际知觉
1、社会知觉——是个人对社会刺激的整体性的反映,通过这种反映,人们得以认识客观事物。社会刺激的内容很广泛,其中包括社会中的人与事。
2、人际知觉——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3、党员的人际知觉——既包括党员对群众或党员干部对工作群体的知觉,也包括群众对党员的知觉。人与人在相互知觉的过程中必然会留下一定的印象,有的深刻,有的浅薄,这种初始印象,都对以后的行为发生影响。
在党员与群众的相互知觉中,群众对某党员(干部)有良好的印象,该党员的工作就可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又有较高的号召力。党员干部如果对某下属有良好的印象,那么,这位下属的工作会经常得到党员干部中肯的评论。这种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留下的印象,不仅包括个人的外形特征,还包括个人的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以及与个人的经历、工作环境、文化程度相关的特征。
4、党员人际知觉中认识偏差的种类及产生原因。在党员的人际知觉过程中,带有明显的情感因素。双方通过相互知觉,会形成一定的态度及情感,彼此间或有好感,或有反感,这就很容易造成认知偏差,以致作出错误的推测、判断和评价。了解和掌握对人的认知经常出现的几种偏差及产生的原因,对于提高党员人际知觉水平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①第一印象——是指人们初次见面时留下的印象。它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鲜明、牢固地影响甚至决定着双方交往的关系。在认知过程中第一印象容易造成“先入为主〞的偏差。我们应注意防止和克服它的消极影响,不“以貌取人〞,不凭自己好恶看人,同时,又要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党员威信和形象的建立都和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密切的关系。
②晕轮效应——是指在对人的某些品质或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从而掩盖了对其余品质或特征的知觉,所谓“一俊遮百丑〞就是晕轮效应的一种现象。这种效应常常造成人们在知人的过程中“以偏概全〞的偏差。我们党员应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认识人、了解人。全面地认识别人是党员人际知觉开展的重要标志。
③刻板印象——是指对社会上各类人所持有的固定看法,或者说是指对人概括化的看法。它潜移默化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会成为知觉他人的捷径,但更多的还是给人带来认识上的偏差,事实说明:用对一个群体固定看法来看待个人,总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当之处。党员应破除刻板印象的不良影响,防止用固定的模式去看待和衡量所有的人。而必须从每个人的具体行为表现中获得印象、认识并客观地评价他人。
④近因效应——是指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说在与陌生人接触过程中,第一印象有着重要作用,那么在与熟悉的人交往过程中,近因效应那么起更大作用。例如,对所熟悉的人在行为上表现出某种新异性,常常会影响或改变对这个人的看法。在党员思想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近因效应。一切动人心弦的讲演都会使人冲动不已,我们应抓紧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切莫错过良机,影响教育效果。
总之,党员对任何一个人都要深入细致地全面了解,切忌出现人际知觉上的偏见。
此外,党员也会给群众留下各种印象,广阔党员与群众朝夕相处,给群众的印象见于细微之处。党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给群众留下有关党员(干部)的组织能力、处理问题的态度以及为党的事业进取奋斗的精神等各方面的深刻印象。如果我们党员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的努力工作,能给广阔人民群众以良好深刻的印象,无疑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更大的收效。
二、党员的能力特征
(一)能力概述
1、什么是能力。能力是使活动顺利完成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同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的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开展并表现出来。同样,党员的能力也只有在为党的事业努力工作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开展并表现出来。
虽然能力是和一定的活动联系着的,人们是从完成一定的活动的观点来考察和确定人的能力的。但是,不能认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切心理现象、心理特征都是能力。只有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使活动能够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才称得上是能力。
例如,活泼是一种心理特征,但它不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不是顺利地完成一般的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沉静的人,同样可以顺利地完成一般的活动。因此,活泼这种心理特征就不能称为能力。记忆力是人们顺利完成一般的活动必不可少的,记忆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活动效率,记忆力是一种能力
2、能力的分类
①认识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这是按能力的性质进行的分类。
感觉、观察、思维等认识能力,是人们完成活动最主要的条件。
实践活动能力,如体育运动、技术操作、生产劳动等能力,这是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外部动作,以作用于外界环境的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参加社会群体生活,与周围人们互相交往、保持协调的能力。
这三种能力是互相联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人是在实践活动(包括交往活动)中认识客观世界、提高认识能力的;人又是依靠它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去调节自己的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这三种能力,人人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