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鱼我所欲也
2023
年人教
新课
九年级
下册
语文
19
同步
练习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2
1.字词积累
得:表示客观上的可能。
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恶:讨厌,厌恶。
故:所以。
由是:由于这个原因。
是故:因为这个缘故。
独:只。
呼尔: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万钟:优厚的俸禄。
奉:侍奉。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心愿。
2.作家作品
关于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时机。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剧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开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开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开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那么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开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关于孟子:
孟子长于言辞,善于用比喻说理,其文势磅礴,论证严密,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后世散文开展有很大的影响,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及局部弟子的言论和活动,是儒家的经典。也是先秦优秀的散文作品,现存七篇,每篇以开头的两三个字为名。汉朝赵歧把每篇分为上下两局部,成为十四篇。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和中庸全为四书。
3.背景链接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开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根底上,开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开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那么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鱼我所欲也一文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告诉人们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舍得取义〞的精神,要有“羞恶之心〞,要保持善良的本性,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所固有的品德,只要守住“善性〞,“人皆可以为舜尧〞,本文便对这个道理进行论证,提出“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舍生取义〞为全文中心论点。文章用鱼、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为苟得〞“不避祸害〞来。这是正面论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述。结论: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厌恶的东西。
二、文章脉络
第一局部(1):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是人所固有的〞。
本段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以“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避也〞):正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苟且偷生;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所以不避杀身之祸。
第三层(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至“所恶有甚于死者〞):进一步论证“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先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说明,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可贵,那么人们就会用各种手段苟且偷生;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死更可恶,那么人们就会挖空心思逃避杀身之祸。接着用事实证明,有的人可以用某种手段求生却不用。有的人做某种事情,可以免死却不做。于是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义〞是确实存在的,“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
第四层(本段最后一句):回到“性善论〞上,说明“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
第二局部(2、3):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那么就是失掉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假设是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气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第二层(从开头至“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个排比句作今昔比照,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局部相照应,又回到“性善论〞上,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善〞的本性。
三、写作方法
1.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不管是分别来看各局部,还是纵观全文,都会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例如文章的第一局部,开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先从正面说明,因为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东西,所以要舍生取义;接着用假设推理和事实证明,“义〞比求生恶死更重要,所以应该舍生取义;最后归结到人本来都有“舍生取义〞的美德,不应丧失。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两大局部之间也是如此,在第一局部推理的根底上,第二局部用事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死,“义〞重于利;并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最后着重指出这种行为就是失掉了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第二局部是第一局部的补充和深入,前后相贯,密切照应。
2.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文章一开始便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动,引人人胜。文中还以行人不受“呼尔〞之食和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题旨不断深化。
3.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文章的第一段在论述“生死〞问题与“义〞发生矛盾,应该舍生取义时,就先从正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又从反面论述了不义重于死的道理,从而深刻地说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又如,作者在第二段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又以“万钟〞虽好也不能接受为例,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利是丧失本心。论证极为严密,说理极为深刻,层次十分清楚。
4.语句流畅,气势充分。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常使用排比句式。如第二段中连用三组排比句,对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语言极为流畅,气势也很充分。
四、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但凡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但凡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谢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美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谢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练习解答】
一、只要能列举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感人事迹,围绕本文主旨——舍生取义展开论述,且言之成理即可。
二、1.生命,也是我想要得到的,正义,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得到正义。
2.生是我想要得到的,然而我要得到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会去干苟且偷生的事。
3.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三、略
【类文品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不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宜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第一段概括起来的观点是 ,如果扩展开来,它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文章中的 这一句话。
2、本文的论证层次十分清楚,全文围绕中心分别从 和 两个方面逐层论证。从内容上看,其层次之间在意思上存在着 关系。
3、文中的“君子〞即为 。
4、解释以下句子中词语意思:
⑴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天时: 〕
⑵池非不高也〔池: 〕
⑶委而去之〔委: 去: 〕
⑷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
⑸亲戚畔之〔畔: 〕
⑹故曰〔故: 〕
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 〕
5、从该中可以看出孟子 的思想。
6、文章论证天时不如地利时,指出城小易攻的句子是 ,说明攻势之大的短语是 〔用原文答复〕。
7、第三段中“故曰〞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
8、翻译以下句子: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