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扎根
深厚
土壤
扎根于深厚的土壤中_扎根土壤
一个新闻类的小品专栏,从开设到现在,历经二十多年,经久不衰,至今仍是稿源不断,作者“代代〞相传,读者越聚越多,这在报界是不多见的。这个专栏就是新民晚报“读者之声〞版上的岂有此理竟有此事专栏。这个专栏的内容始终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针砭时弊,写作诙谐、辛辣,形式活泼,图文并茂,不仅深受读者欢送,还被评为“中国新闻名专栏〞。
岂有此理竟有此事专栏是和“读者之声〞版同时诞生的。新民晚报复刊后,读者来信成千上万,每年的来信量到达七万多封。因此,报社决定增设一个反映群众呼声的新闻专版,即“读者之声〞版。老报人陈亮先生很快设计了具有晚报特色的“读者之声〞版,其中就包括岂有此理竟有此事。这个专栏最初是将两封内容相近的读者来信改写而成,构成一组小品文,并配上漫画,用花边条纹围以蝴蝶框。每次根据需要,或竖立,或横放,在整个版面上显得很醒目。一经问世,就受到读者好评,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其之所以能够生存、延续,就是始终扎根于百姓。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总是把最新鲜、最有趣、最精彩的故事讲给岂有此理竟有此事听,从不间断。尽管每周出两三个版,每期要用一组两篇稿件,用稿量相当大,但这个专栏有用不完的素材,写不尽的故事。
岂有此理竟有此事专栏一组两篇文章,每篇200字左右,短小精悍,流畅简练,在挖苦性上下工夫。如果写得不痛不痒,平铺直叙,没有挖苦味,那就等于发表一封读者来信,失去这个专栏的意义了。语言当然是以普通话为主,但作为一张上海的报纸,适当插入一些上海方言,使小品文更有趣,更生动。
有这样一篇文章:老张在公交车上看到一对祖孙上车,孙子空着两只手,老人吃力地背着沉重的书包。见此情景,老张马上站起来让座给老人。不想,老人却招呼孙子来坐。而孙子坐下后一句谢谢也没说,假设无其事地看着窗外。老张看不过去,便教育了孩子几句。可那位老人却开口说:“我的孙子轮不到侬来教训,勿要以为让了个座位就可以狠三狠四了。〞(2022年3月9日见报)老人的话用上海方言表达,显得更加形象、更加真实可信。祖孙俩的举动,在当今社会上比拟有代表性,编辑给这篇小品文做的题目是:心甘情愿“孝孙子〞。
岂有此理竟有此事专栏的插图根据文章的内容,采用漫画的手法,十分夸张。好的漫画画龙点睛,扩大了专栏的宣传效果。本报美术部曾配的一幅图,引起一场风波。有篇文章讲的是江宁路上一家饭店斩客的事,插图是一个矮矮胖胖的男厨师举起一把菜刀,斩向顾客。文章和漫画发表后,有家饭店的厨师跑到报社里来大吵大闹说:“我没有斩客,你们为什么说我斩客?〞接待人员解释说,报上批评的这家饭店和你无关。可是他坚持说,这是批评他。问他有什么根据?他说:“你们这幅画画的就是我。〞经他这么一说,看看眼前这位矮矮胖胖的厨师还真的和漫画上的人有点相似。由此可见,漫画的作用确实不小。因此,专栏十分重视漫画的创作。为了到达理想的效果,美术编辑常常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概括起来,岂有此理竟有此事专栏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思想性
报纸上的小品文和新闻报道一样,都要坚持舆论导向,内容应符合党的方针政策,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小品文因其挖苦性,更要把握好价值取向。如果挖苦错了对象,就会带来负面影响。这是需要编辑十分重视的问题。
有位作者写了这样一篇稿件:有一天晚上,两个年轻人在一家小饭馆吃完饭出来,发现两辆锁在一起的自行车不见了,其中一辆才买了几天,钢印还来不及敲。找了很长时间没找到,两人只好分别打的回家。事隔两天,其中一个年轻人去大统路一个“黑车〞市场,花150元买了一辆八成新的自行车,临出门,对方还递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号,还神秘兮兮地说:下次需要什么品牌、什么型号的自行车或助动车可打我 预约……
这篇稿件的意图是要批评“黑车〞市场老板“销赃预约〞的事,但黑车市场本身就是非法的,去那里买车,等于为窃贼提供了销赃渠道。稿子写得再好,再有挖苦味,大前提错了,导向就错了。如果把这篇稿子见报,客观上就是成认了黑车市场的合法性。
还有一篇稿子:杨先生在路边看到,一辆摩托车撞上一辆卖瓷器的黄鱼车,车上的杯子、花盆等摔得满地都是。于是两个人各说各的理,相持不下,最后在几个旁观者一起评估下,以摩托车主赔偿黄鱼车主500元损失了事……
在路边无证设摊,本身就是违法的,既然是占道做生意,阻碍了交通,也就谈不上赔偿问题了。所以写小品文的大前提必须正确,要合理、合法,否那么就会偏离航向。
二是真实性
岂有此理竟有此事专栏不是文学创作,属于新闻类,因此要坚持内容的真实性。不能以为反正总共才200字左右,有时连人物的姓名也不出现,查也无法查,夸张一点也无妨。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唯其真实,才能让读者可信。如果胡编乱造,失去读者的信任,就不是一件小事了。
有个通讯员在一篇稿件中写道:前几天下午,我在浦东一个弄堂口看见三男一女围坐在一起搓麻将。不一会儿,一男士去上厕所,一名投递员正巧骑车路过,他不顾手中尚有一叠未送完的信,坐下来说:“我替你打一圈,过过瘾。〞目睹此景,我提醒投递员,工作时间不要开小差。谁料,他一边搓麻将,一边反唇相讥:“侬有啥权力管我,难道我娱乐的权利也呒没啊?〞直到大家纷纷指责,他才气呼呼地闭上了嘴。
看了这篇稿件,编辑就与投稿人联系,想了解一下这件事发生确实切地点。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对方竟说“这件事是虚拟的〞。后来我们批评了这名通讯员,同时,对他投来的稿件“封杀〞了很长时间。
三是挖苦性
小品文主要是通过事实来表现思想内容,议论较少,以活泼、轻松的语言,让读者在哑然失笑中有所感悟,受到启发或教益。岂有此理竟有此事专栏是属于挖苦小品一类。因此,用挖苦笔调来批评错误思想和抨击不良现象,就成了这专栏的一大特点。其挖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看事情的本身是不是具有挖苦味。以一篇稿件为例。一天下午,徐先生乘6路公交车,过了两站,上来一个抱“婴儿〞的少妇。坐在“老弱病残孕〞专座上的一个男士起身让座。行驶途中,驾驶员一个急刹车,包裹“婴儿〞的布松开了,露出一个狗头。几个乘客看到后指责这名少妇:“带狗乘车还好意思叫人家让座!〞少妇理由十足地狡辩:“狗怀孕了,当然可以坐‘专座’,再说是人家自愿让的。〞……(2022年10月24日见报)
这件事情本身就具有挖苦味。因此,只要把事情本身写清楚,用不着加以评说,就可以了。编辑给这篇小品文做的题目是小狗怀孕坐“专座〞。
另有一例。暑假期间,丁女士为12岁的女儿报名参加了英语课外补习班,学习效果确实不错。不料有一天下午,放学回来的女儿愁眉苦脸,给丁女士布置任务:“妈妈,阿拉教师讲,啥人招来一个新生,就奖励一个小玩具,招来三个,奖励一个大玩具,侬快点帮助招点新生来……〞。听了女儿这番话,丁女士实在搞不懂:学生到底是去学英语的,还是去当招生代理的?(2022年9月4日见报)
显然,这件事情的本身就挖苦了学校这种错误的做法。
二是看人物的对话是不是具有挖苦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讲道理的人,他们往往强词夺理,甚至歪理十足。其实歪理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要把歪理拿出来曝曝光,挖苦一下。
比方,有一篇题为道德卖几钿一斤的小品文:老陈在百色路人行道边沿行走,这时有个骑自行车的中年男子转过脸来吐痰,正好击中老陈,痰弄脏了衣服。老陈气愤地追过去抓住那人的车龙头说:“你把痰吐在我身上连抱歉也没有就走了?〞男子冷笑一声说:“啥人叫侬反响介迟钝的,痰飞过来侬应该快点让开啊!〞老陈述:“侬乱吐痰还介理直气壮,一点道德也呒没!〞男子说:“道德卖几钿一斤?让开点。〞说完推开老陈飞车而去。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道德卖几钿一斤〞是歪理。短短200字不到,通过两个人的对话,有力地挖苦了骑车人的蛮不讲理行为。
再如“西瓜叫得应〞一文:一天,张先生在一水果摊买了一只10斤重的西瓜。摊主保证:“我的西瓜只只熟来只只甜,不甜不熟可以退还。〞晚上,张先生将西瓜切开,发现是只生瓜,看上去像只冬瓜。第二天他与摊主交涉,要求退换,摊主却说:“这只西瓜不是我的,我卖出去的西瓜只只叫得应,叫不应就说明不是我的,不相信侬试试看。〞(2022年3月24日见报)
摊主明明是出门不认货,却编出西瓜是否“叫得应〞这种歪理来打发顾客。这篇稿件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表达挖苦味。
总而言之,岂有此理竟有此事专栏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挖苦性。要么事实本身有挖苦味,要么人物对话有挖苦味。如果符合其中一点,也就符合这个专栏的特性了。
四是时效性
新闻讲究时效,也就是说新闻要及时与适时。新闻版上的岂有此理竟有此事专栏,同样需要强调时效性。我们不能把陈年古董的事拿到现在来说,所写的事情和人物要与当前的形势相吻合。比方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全国都进行广泛宣传,此时以“八荣八耻〞为主题来写小品文,就有时代特征了。
举例来说,有篇楼道龌龊没关系的稿子说,邻居老李养了一条小狗,经常在楼道里乱拉屎。一天楼组长找他谈话,他解释说:“提起这只狗我就生气,教它磕头、拿东西、数数字,几个月都学不会,气得我不想管它了。它要拉屎了,我就把它赶出去,省得添麻烦。〞楼组长说:“这样做,你自己是省事了,可楼道弄脏了。〞老李满口歪理道:“屋里当然要清爽的喽,楼道龌龊反正阿拉出钞票雇保洁员扫的,怕点啥。〞(2022年11月12日见报)
稿子通过挖苦老李的自私行为,到达批判荣辱不分的目的。既是讲现在发生的事情,表达了新闻性;又与“八荣八耻〞的宣传相结合,表达了思想性。
五是逻辑性
逻辑是指事物开展的客观规律、人类思维的规律。无论哪种新闻体裁都必须讲究逻辑性。短短一篇小品文,既要符合思维逻辑,也要符合语言逻辑。笔者在编审岂有此理竟有此事的来稿时,发现逻辑方面的问题比拟多。
如有篇稿件这样写道:前几天,我去曹杨路红十字地段医院看病。在输液室吊针时,看到一个患胃癌的病人对护士说,……。这句话里,就犯了一个逻辑错误。因为病人脸上是不会写字的,怎么可能一眼就看出他得了胃癌呢?描写第一眼看到的人,只能从他的体貌特征上来描写,是男的还是女的,高的还是矮的,胖的还是瘦等等。如果是事后了解到的情况,应该要交待清楚,不要混在“第一眼〞看到的场景里。再比方,“走进小区,只见绿地里,有一条自来水公司铺设管道时留下的沟〞,这段话同样犯了逻辑错误,这条沟可能是电力公司挖的,也可能是煤气公司、电信公司挖的,第一眼看到的只是一条沟,至于是谁挖的,肯定是后来听人介绍的。所以,在描写现场“第一眼〞看到的人或者事的时候,都必须是客观的,不能参加主观的想象。
岂有此理竟有此事专栏是新民晚报的一个品牌,是中国新闻名专栏。它根植在社会的土壤里,根植在生活的土壤里,根植在百姓的土壤里。我们将维护好这个品牌,使之在深厚的土壤中生存、成长,更受读者的喜爱。
(作者系新民晚报“读者之声〞版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