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和谐社会本质交流.docx
下载文档

ID:886487

大小:18.44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和谐社会 本质 交流
和谐社会本质交流 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根本理念和构成要素,中国人历来讲和谐,因此,谈和谐社会,不可能避开民族文化传承和思想积淀,但更应看到二者间的差异性。 第一,封闭的自然经济根底上的和谐与开放的知识经济根底上的和谐之差异。自然经济时代的和谐是一种“天不变,道亦不变〞形态下的社会和谐,它形成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特殊关系之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由于单个人或家庭无法与自然相抗衡,只能依靠宗族势力,这必然强化了血缘裙带关系。从人与社会的角度看,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统治,通过户籍、保甲等制度,把人牢牢地限制于狭小地域和封闭空间,这种人与信息很少流动的和谐,甚至能够维系千百年。知识经济时代的和谐,建立于信息高度兴旺,人的流动性越来越大的根底之上,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结构与民众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社会由自然经济的一元结构变革为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根底上的多元结构,群众思维由单向趋向多维,由求同趋向求异。这种情况下,社会关系处在快速调整和变革过程,即一个平衡与和谐形成后,新的不平衡与不和谐因素又产生出来。相比较而言,要实现动态和谐更为困难。 第二,封建统治造就的顺民意识根底上的和谐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根底上的和谐之差异。回忆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社会便从意识形态到社会结构皆走向以皇家为核心的社会运行秩序,这种体制机制的突出特征是权力自上而下作单向运行,且表现为刚性,由此造就了“青天〞与“草民〞意识,形成了逆来顺受的顺民性格。除此之外,由于民众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更没有形成保护私权的观念,“不争〞自然而然进入价值观的领域,进入灵魂深处,这时的民众面对再大的困苦都能承受,再难咽的苦果都能吞下,做“顺民〞成为一种封建时代的民族意识。 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今天,特别是在经济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已经成为一种根本社会形态的情况下,在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深入到权力运行规那么和方式的情况下,要实现社会的和谐,执政党必须平衡好各利益阶层的利益要求,平衡好组织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消长,显然这都不是容易做到的。 第三,以降低欲望缩小欲求达成和谐与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和谐之差异。基于资源与人口的原因,也基于封建统治的规律,中国历史上不管是制度设计还是文化灌输,都在最大限度缩小民众在物质利益方面的欲求,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欲望小了,安分守己了,因不满足而产生的不和谐因素就会大大减少,所以说这种社会和谐相对容易实现。进入当今时代,无论从党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的执政理念看,还是从群众已经强化了的利益观看,都显现出通过满足需要来实现社会和谐的难度越来越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群众的需求已经不仅仅集中于物质层面,更多的需求走向精神层面,即所谓:一个人没有饭吃时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找饭吃,有了饭吃后会生出许多事来。生出来的事便包括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等等,这些都是以往所不曾有过,或表现不突出,其存在和开展必将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状态和走向。 缘此,今天讲的和谐已经远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和谐,而是一种新的文明根底上的和谐。 正确认识创新理论与根本理论之间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为自己确立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终极目标,夺取政权后,又将这一目标清晰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即在终极目标前设立中继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的深化,我们逐步理解到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间还会出现曲折乃至反复,于是在这一道路上又划出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笔者认为,初级阶段理论为人民群众认识阶段性社会状态,调整好价值标准,进而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很有必要。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初级阶段的社会形态和属性在一些群众那里并不清楚,这就容易造成思想上的紊乱,比方一段时间里有人颇为困惑地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由此,作为执政党要做到有效引领群众思想,推动社会开展,必须从理论上廓清这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形态。正是基于这样的内在动因,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应运而生。其一方面反映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特征,同时又将这一阶段予以具象化。 确立这一建设目标的重要性是确信无疑的,尤其是将其放到党的思想理论体系内,放到终极目标实现的整个过程中认识。具体来看,以往我们在信仰信念和思想理论领域常出现两大困惑:一个是虚无,另一个是摇摆,二者都从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理想目标和创新理论应有的效力。从“虚无〞来看,为什么一谈共产主义理想,有人就觉得遥不可及,进而失去追求的热情。其实,并不是共产主义理想本身出了问题,既然那是一个理想的世界,值得全人类共同追求,那么“天堂〞再远都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摇摆〞来看,由于认识的误区,急功近利色彩过浓,较少对创新理论与根本理论的内在联系解释好,导致一些人认识不到创新理论与根本理论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到达遥远的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再立一个真实可感的阶段性目标,从理论上讲其奠基于党的根本理论之上,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诚然,和谐社会是动态的,古今中外都在追求社会的和谐,因而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政治形态上的区别那么突出和明显。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学习,认真领会,还是能够弄清其具有的特定社会形态特征的。因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已经对和谐社会作出概括:“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里还需要认识清楚的是,和谐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是目的与过程的关系,一个更多诉诸于理想和精神,一个更多诉诸于现实感和操作层面。一个成熟的社会,没有终极性追求容易堕入功利与庸俗,无以获得精神上的归宿,而没有现实可感的目标,也会走向虚无,甚至失去方向感。所以说,党在终极追求不变的情况下,为群众勾画出一个近距离的,经过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这是很有意义的。 第5页 共5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